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wǎn
zhǐ
chāng
guǎn
mèi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3
lèi
shī
湿
luó
zhī
fěn
mǎn
dié
yáng
guān
chàng
dào
qiān
qiān
biàn
rén
dào
shān
cháng
shān
yòu
duàn
xiāo
xiāo
wēi
wén
guǎn
bié
shāng
fāng
cùn
luàn
wàng
liǎo
lín
xíng
jiǔ
zhǎn
shēn
qiǎn
hǎo
yīn
shū
píng
guò
yàn
dōng
lái
péng
lái
yuǎn

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逐句剖析

"泪湿罗衣脂粉满":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

#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四叠阳关":送别的《阳关曲》,

# 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唱到千千遍":唱了一遍又一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

"萧萧微雨闻孤馆":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 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萧萧:一作“潇潇”。

"惜别伤离方寸乱":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

#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忘了临行":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

"酒盏深和浅":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

"好把音书凭过雁":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

# 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东莱不似蓬莱远":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东莱:即莱州,时为明诚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从青州前往莱州探望丈夫赵明诚途中的心境,抒发了她期望姊妹能寄书信到东莱以保持联系之情,以及姊妹之间深厚的情谊。上片以“脂粉满”的描写、“千千遍”的夸张手法、“山又断”的比喻,以及“闻微雨”的氛围营造,生动展现了雨中离别的伤感场景;下片则从正面细腻地刻画了词人的内心世界,词末用看似豁达的话语,努力排解内心的痛苦。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易懂,构思巧妙,音韵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李清照在青州滞留时写给前往莱州任职的丈夫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她在前往莱州的途中,在昌乐馆时写给留在青州的姊妹们的。龚克昌在《谈〈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一文中,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理由如下:首先,元代刘应李的《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后丙案卷四收录了这首词,题为《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但刘应李没有考证出作者,将其归入无名氏。然而,在宋代曾慥的《乐府雅词》中,已经明确标明此词为李清照所作。曾慥与李清照生活在同一时代,他的说法较为可信,可以纠正刘应李将此词编入无名氏的错误。而将这首词认为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作品,大多是后人的推测,缺乏确凿的证据。其次,词中“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这两句,与题目“晚止昌乐馆寄姊妹”非常契合。从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来看,也确实是作者在旅途之中,寄宿在孤馆中的心境。因此,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姊妹的,是比较合理的。 根据陈祖美所著的《李清照简明年表》,这首词创作于北宋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九月中旬。在北宋宣和二年庚子(1120年),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知州,而李清照并没有跟随他一同前往莱州,而是继续留在青州居住。到了宣和三年的秋天,李清照起身前往莱州与丈夫团聚。当她行至昌乐时,遇到下雨,便在旅馆中住宿。由于一时难以见到久别的丈夫,又思念起留在青州的姊妹们,于是李清照在寂寞凄苦之中写下了这首《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不过,平慧善在《李清照诗文词选译》中则认为,李清照是在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八月间从青州前往莱州的,在途经昌乐并住宿在旅馆时,创作了这首词寄给姊妹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亲情的词,此词通过描写词人自青州赴莱州探望丈夫赵明诚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姊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之意以及姊妹间的深厚感情。上片通过“脂粉满”的描绘,“千千遍”的夸张,“山又断”的比喻,“闻微雨”的气氛烘托,表现雨中伤别的境界;下片从正面对词人的心理作了更细腻的刻画,结尾故作通脱语,极力排遣心中的痛苦。

2. 写作手法

夸张:“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唱阳关曲的次数夸张到“千千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姊妹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突出了离愁别绪的深重,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借景抒情:“泪湿罗衣脂粉满”:通过描写泪水湿透罗衣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因离别而悲伤至极的情态,将内心的痛苦外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伤心欲绝。细节描写:“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通过描写临别时因伤感而心绪不宁,连酒盏的深浅都记不清楚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离别之际的慌乱与不舍。这一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作者在送别宴席上的失态,深刻地感受到离别时的痛苦与无奈,使离别的情感更加真实可感。对比:“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将“东莱”与“蓬莱”进行对比,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境,遥远而不可及,而东莱虽然路途遥远,但终究是可以到达的。通过这种对比,作者表达了对姊妹们的安慰之情,虽然离别,但只要能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就仿佛姊妹们并未远离,依然可以感受到彼此的陪伴。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作者对姊妹们的牵挂,也表达了对离别的一种积极心态,使情感更加丰富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阕开篇,作者便直抒胸臆,将那难分难舍的深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离别之际,唱了千百遍的《阳关曲》,却仍觉得无法完全表达自己对妹妹的离愁别绪。这里用“千千遍”这种夸张的表达,将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仿佛那离别的场景在眼前不断重现,每一次都是那么令人揪心。而“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更是将这种离愁推至高潮。妹妹此行路途漫漫,而自己已经来到了山尽水穷之处,与妹妹的距离愈发遥远。再加上那淅淅沥沥的微雨,落在孤馆之中,更添了几分凄凉与孤寂,让作者的愁绪愈发浓重,仿佛层层叠加,难以排遣。下阕中,“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临别时的慌乱心境。由于离别的伤感,心绪被搅得一片混乱,以至于在送别的宴席上,自己究竟喝了多少酒,酒杯是深是浅,都毫无印象。这一细节描写,将离别时的不舍与慌乱展现得入木三分,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场离别的宴席之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纷乱与痛苦。而“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则是在这离愁别绪中透出一丝慰藉。作者劝慰姊妹们,东莱虽远,但并不像蓬莱仙境那样遥不可及。只要能通过书信往来,传递彼此的思念与牵挂,姊妹们的心依然可以紧紧相连,仿佛从未分离。这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更体现了作者对姊妹们深沉而真挚的亲情,那份骨肉相连的手足之情,即便在离别之后,也依然温暖而坚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情感真挚动人,语言通俗易懂,构思精巧巧妙,韵律和谐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首既见于宋曾慥《乐府雅词》,题李易安作,而曾慥又与易安同时,必无错误。《诗女史》等以为延安夫人作,皆非。《翰墨大全》作无名氏,疑误夺李易安姓名。此首殆为宣和三年辛丑(1121)八月间清照由青州至莱州途中宿昌乐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图,由青至莱,须经昌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载建炎三年(1129),赵晟由青赴莱,刘洪道令权知昌乐县张成伏兵中途邀击,可以证明。《翰墨大全》所题《暂止昌乐馆寄姊妹》,恐为原题。《诗女史》等误以“昌乐馆”为“乐昌馆”,《闽词抄》至误作“东昌馆”,鲁鱼亥豕,不可究诘矣。词中有“萧萧微雨闻孤馆”句,必清照在旅途中作也。近人多以为此词乃清照自诸城或青州寄至莱州赵明诚者,非是。

现代校勘家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

#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笔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是一层比一层深,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外地而作宽解语,能放能淡。所谓善言情者不尽情。令词能够运用这种变幻莫测的笔法是很不容易的。

现代中央文史研究馆原馆员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

# 近人于元《翰墨大全》中发现此词前有一序,乃宿昌乐驿寄姊妹之作,故有“潇潇微雨闻孤馆”之句。末两句乃是望其姊妹寄书东莱,非望明诚自东莱寄书,昌乐即今昌乐县,为青州赴莱州必经之道,而又距青州不远,故此词必作于赴莱州途中,时间应在宣和三年(1121)七月底八月初。

现代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李清照集·李清照事迹考辨》

# 在时间上,作者从过去(临行)写到现在(孤馆);由现在(孤馆)又折回写到过去(临行);又从过去(临行)设想将来(青州莱州间的书信)。在空间上,作者从青州写到征途;又从征途写到昌乐;从昌乐又折回写到青州;从青州折进写到莱州、蓬莱。真可谓“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可见作者才情敏赡,有才女如此,真是中国文坛的骄傲。

现代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原副会长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暗香疏影》

下一篇: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