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楼小集":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
# 小集:此指小宴。,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姜夔《翠楼吟》词序云:“淳熙十三年(1186)冬,武昌安远楼成。”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
# 侑觞歌板:指酒宴上劝饮执板的歌女。侑觞,劝酒。歌板,执板奏歌。
"乞词于龙洲道人":请我作一首词,
# 龙洲道人:刘过自号。
"为赋此《唐多令》":我便当场创作此篇唐多令。
"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一起。
"时八月五日也":此时是八月五日。
"芦叶满汀洲":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
# 汀洲:水中小洲。
"寒沙带浅流":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
# 寒沙:别本作“塞沙”,误。
"二十年重过南楼":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
# 二十年重过南楼:南楼初建时期,刘过曾漫游武昌,过了一段“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浣溪沙》)的豪纵生活。南楼,指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柳下系船犹未稳":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
# 系船:一作“系舟”。
"能几日":过不了几日,
"又中秋":就是中秋了。
"黄鹤断矶头":黄鹤矶头早已荒凉破败,
# 断矶:矶断江岸。矶:水边山石,临江山崖。,黄鹤:指黄鹤山,又名黄鹄山。在长江南岸,武昌城西北蛇山上,有黄鹤矶,又名黄鹄矶。黄鹤楼在其上。
"故人今在否":老朋友如今还在吗?
# 故人今在否:一作“故人曾到否”,又作“故人今在不”。
"旧江山浑是新愁":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
# 浑是:全是。
"欲买桂花同载酒":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
"终不似":却终究没有了,
# 终不似:别本作“终不是”。
"少年游":那少年意气。
# 少年游:少年时的游赏。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全词以重游故地为线索,通过描绘芦叶寒沙、断矶残柳等萧瑟秋景,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飘零之痛融为一体,抒发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通过萧瑟秋景(芦叶、寒沙、断矶)的描写,渲染苍凉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故国的忧思。对比:“二十年重过南楼”与“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以“二十年前”与“当下”对比,突出时光流逝、心境变迁。曾经能轻松携酒同游的少年意气,如今只剩物是人非的怅惘,强化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开篇即连用两个偶句,略摹景物,勾勒登临时所见。然所见既无华美楼阁,亦无清丽山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仅是一脉寒波、满目荒芦而已。此处“满”字与“寒”字锤炼精妙,将萧瑟外景与怅惘心境浑然相融,铺展出一幅苍凉画卷,为全词着上了一层“底色”。细品这残芦遍野、浅流如带的意境,不仅气象萧索,更暗含登临远眺的时空纵深感,堪称统摄全篇的神来之笔。接下来,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将词境从空间凭眺转入时间溯洄,以虚间实,另起波澜。“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蕴含无限沧桑,二十年前安远楼新葺之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廿载光阴流转,矢志报国的词人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依旧布衣素冠。此刻故地重游,恰逢危机四伏的动荡时局,怎不令人怆然?句中“过”字点明此行仅是“解鞍少驻初程”的短暂停留,并为下文埋下伏笔。“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三句,一波三折,文随意转,极见工力。“未稳”承续“过”字,暗示行色匆匆,前后勾连紧密,足见运笔之精。“能几日,又中秋”暗含时序催迫之虑、英雄迟暮之叹与无力回天之慨,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三句叠用“犹”“能”“又”等虚字勾连,将词人内心的波澜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黄鹤”二句以设问开篇,从虚际转身。“矶头”缀一“断”字,顿生残山剩水之悲,“旧江山浑是新愁”乃升华题旨之笔。前文种种郁结,非止怀人、病酒、叹老、悲秋,更蕴含对韩侂胄冒险政策的忧虑,对南宋江河日下的悲痛。壮丽河山笼罩征伐阴云,而词人对此浩劫竟束手无策,这怎么不教人悲从中来呢?“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结尾三句欲借花酒遣愁,然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岂是浮醪可消?“欲”字陡转,提出游乐之念;“不似”再折,明言已失往日欢愉。“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可称为少年。且与上片“二十年重过南楼”形成呼应,章法谨严,暗藏草蛇灰线。如此收束,沉郁顿挫而浑然天成,令人读之有无尽余哀。
4. 作品点评
刘过的爱国词作多以豪迈奔放、直抒胸臆见长,然《唐多令》一阕却以含蓄蕴藉之笔取胜,字句间余韵悠长,别具艺术特色。较诸同类题材作品,的确别具一格,故能广为传诵。按《唐多令》本属冷僻词调,鲜有作者问津,自刘过此作问世,竟引发众多唱和,遂使该调渐成经典。刘辰翁更依其韵创作七阕,周密因词中"重过南楼"之句而将其更名为《南楼令》,足见此词对当时词坛的深远影响。
# 因再游黄鹤楼而追忆故人不在,遂举目有江上之感,词意何等凄怆!系舟未稳,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
明文学家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情畅语俊,韵叶音调,不见扭造,此改之得意之笔。
明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刘此词,楚中歌者竞唱之。
清词人徐釚《词苑丛谈》引《山房随笔》
# 刘过《唐多令》轻圆柔脆,小令中工品。词以写情,须意致缠绵,方为合作。无清灵之笔,意致焉得缠绵。彼徒以典丽堆砌为工者,固自不解用笔。
清词论家李佳《左庵词话》
# 宋当南渡,武昌系与敌纷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这致。
清学者黄苏《蓼园词选》
上一篇: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下一篇:宋·赵长卿《临江仙·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