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g
duō
lìng
·
·
mǎn
tīng
zhōu

朝代:宋作者:刘过浏览量:2
ān
yuǎn
lóu
xiǎo
yòu
shāng
bǎn
zhī
huáng
xìng
zhě
lóng
zhōu
dào
rén
wèi
táng
duō
lìng
tóng
liǔ
zhī
liú
fēi
shí
mín
zhān
zhōu
jiā
zhòng
chén
mèng
cān
mèng
róng
shí
yuè
mǎn
tīng
zhōu
hán
shā
dài
qiǎn
liú
èr
shí
nián
chóng
guò
nán
lóu
liǔ
xià
chuán
yóu
wèi
wěn
néng
yòu
zhōng
qiū
huáng
duàn
tóu
rén
jīn
zài
fǒu
jiù
jiāng
shān
hún
shì
xīn
chóu
mǎi
guì
huā
tóng
zài
jiǔ
zhōng
shào
nián
yóu

译文

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唐多令。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一起。此时是八月五日。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了。黄鹤矶头早已荒凉破败,老朋友如今还在吗?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却终究没有了,那少年意气。

逐句剖析

"安远楼小集":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

# 小集:此指小宴。,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姜夔《翠楼吟》词序云:“淳熙十三年(1186)冬,武昌安远楼成。”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

# 侑觞歌板:指酒宴上劝饮执板的歌女。侑觞,劝酒。歌板,执板奏歌。

"乞词于龙洲道人":请我作一首词,

# 龙洲道人:刘过自号。

"为赋此《唐多令》":我便当场创作此篇唐多令。

"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一起。

"时八月五日也":此时是八月五日。

"芦叶满汀洲":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

# 汀洲:水中小洲。

"寒沙带浅流":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

# 寒沙:别本作“塞沙”,误。

"二十年重过南楼":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

# 二十年重过南楼:南楼初建时期,刘过曾漫游武昌,过了一段“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浣溪沙》)的豪纵生活。南楼,指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柳下系船犹未稳":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

# 系船:一作“系舟”。

"能几日":过不了几日,

"又中秋":就是中秋了。

"黄鹤断矶头":黄鹤矶头早已荒凉破败,

# 断矶:矶断江岸。矶:水边山石,临江山崖。,黄鹤:指黄鹤山,又名黄鹄山。在长江南岸,武昌城西北蛇山上,有黄鹤矶,又名黄鹄矶。黄鹤楼在其上。

"故人今在否":老朋友如今还在吗?

# 故人今在否:一作“故人曾到否”,又作“故人今在不”。

"旧江山浑是新愁":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

# 浑是:全是。

"欲买桂花同载酒":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

"终不似":却终究没有了,

# 终不似:别本作“终不是”。

"少年游":那少年意气。

# 少年游:少年时的游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是南宋词人刘过创作的词作。这首词创作于词人重访武昌安远楼时,二十年前他在此与友人雅集,二十年后故地重游,因目睹世事变迁而感怀作词。上阕以白描手法勾勒秋日安远楼的萧瑟景象,流露出对岁月流转、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深沉慨叹;下阕则以简劲笔触,抒写故交零落、家国凋敝的沧桑之悲,将个人身世之叹与时代离乱之痛融为一体。全词通过今昔对比,在沉郁苍凉的意境中展现家国之思,写景与抒情相生,语言凝练而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淳熙十三年(1186年)秋冬之际,安远楼落成。时年三十岁的刘过曾往游历。至开禧二年(1206年),适逢“开禧北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次年韩侂胄遭诛杀,不久辛弃疾亦辞世。词中所载“二十年、重过南楼”的表述,“二十年”当属约数。据词意推断,此作或成于闻知辛弃疾噩耗之后,故有“故人曾到否”的设问与慨叹。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八月初五,年迈的刘过重登故地南楼,目睹中原未复,感喟身世飘零,遂成此词。另据学者考证,该词亦有作于嘉泰四年(1204年)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全词以重游故地为线索,通过描绘芦叶寒沙、断矶残柳等萧瑟秋景,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飘零之痛融为一体,抒发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通过萧瑟秋景(芦叶、寒沙、断矶)的描写,渲染苍凉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故国的忧思。对比​​​​:“二十年重过南楼”与“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以“二十年前”与“当下”对比,突出时光流逝、心境变迁。曾经能轻松携酒同游的少年意气,如今只剩物是人非的怅惘,强化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开篇即连用两个偶句,略摹景物,勾勒登临时所见。然所见既无华美楼阁,亦无清丽山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仅是一脉寒波、满目荒芦而已。此处“满”字与“寒”字锤炼精妙,将萧瑟外景与怅惘心境浑然相融,铺展出一幅苍凉画卷,为全词着上了一层“底色”。细品这残芦遍野、浅流如带的意境,不仅气象萧索,更暗含登临远眺的时空纵深感,堪称统摄全篇的神来之笔。接下来,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将词境从空间凭眺转入时间溯洄,以虚间实,另起波澜。“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蕴含无限沧桑,二十年前安远楼新葺之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廿载光阴流转,矢志报国的词人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依旧布衣素冠。此刻故地重游,恰逢危机四伏的动荡时局,怎不令人怆然?句中“过”字点明此行仅是“解鞍少驻初程”的短暂停留,并为下文埋下伏笔。“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三句,一波三折,文随意转,极见工力。“未稳”承续“过”字,暗示行色匆匆,前后勾连紧密,足见运笔之精。“能几日,又中秋”暗含时序催迫之虑、英雄迟暮之叹与无力回天之慨,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三句叠用“犹”“能”“又”等虚字勾连,将词人内心的波澜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黄鹤”二句以设问开篇,从虚际转身。“矶头”缀一“断”字,顿生残山剩水之悲,“旧江山浑是新愁”乃升华题旨之笔。前文种种郁结,非止怀人、病酒、叹老、悲秋,更蕴含对韩侂胄冒险政策的忧虑,对南宋江河日下的悲痛。壮丽河山笼罩征伐阴云,而词人对此浩劫竟束手无策,这怎么不教人悲从中来呢?“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结尾三句欲借花酒遣愁,然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岂是浮醪可消?“欲”字陡转,提出游乐之念;“不似”再折,明言已失往日欢愉。“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可称为少年。且与上片“二十年重过南楼”形成呼应,章法谨严,暗藏草蛇灰线。如此收束,沉郁顿挫而浑然天成,令人读之有无尽余哀。

4. 作品点评

刘过的爱国词作多以豪迈奔放、直抒胸臆见长,然《唐多令》一阕却以含蓄蕴藉之笔取胜,字句间余韵悠长,别具艺术特色。较诸同类题材作品,的确别具一格,故能广为传诵。按《唐多令》本属冷僻词调,鲜有作者问津,自刘过此作问世,竟引发众多唱和,遂使该调渐成经典。刘辰翁更依其韵创作七阕,周密因词中"重过南楼"之句而将其更名为《南楼令》,足见此词对当时词坛的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因再游黄鹤楼而追忆故人不在,遂举目有江上之感,词意何等凄怆!系舟未稳,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

明文学家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情畅语俊,韵叶音调,不见扭造,此改之得意之笔。

明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刘此词,楚中歌者竞唱之。

清词人徐釚《词苑丛谈》引《山房随笔》

# 刘过《唐多令》轻圆柔脆,小令中工品。词以写情,须意致缠绵,方为合作。无清灵之笔,意致焉得缠绵。彼徒以典丽堆砌为工者,固自不解用笔。

清词论家李佳《左庵词话》

# 宋当南渡,武昌系与敌纷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这致。

清学者黄苏《蓼园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下一篇:宋·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