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guī
qíng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2
xiù
miàn
róng
xiào
kāi
xié
fēi
bǎo
chèn
xiāng
sāi
yǎn
cái
dòng
bèi
rén
cāi
miàn
fēng
qíng
shēn
yǒu
yùn
bàn
jiān
jiāo
hèn
yōu
huái
怀
yuè
huā
yǐng
yuē
chóng
lái

译文

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她的笑容像荷花盛开,斜坠的云鬓,双手衬着雪白的香腮。她的眼波灵活可动就像能说话一样。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笔下的纸笺写了一半,上面全是寄托自己娇嗔和思念的话语。月上阑干,花影摇动,正是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逐句剖析

"绣面芙蓉一笑开":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她的笑容像荷花盛开,

# 芙蓉:荷花的别称。此处指面容好看得像荷花盛开。,绣面:形容面容姣美。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斜飞宝鸭衬香腮":斜坠的云鬓,双手衬着雪白的香腮。

# 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唐温庭筠《菩萨蛮》词有“鬓云欲度香腮雪”句。,斜飞宝鸭:指香炉中生起的氤氲。飞:《历代诗余》作“偎”。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眼波才动被人猜":她的眼波灵活可动就像能说话一样。

"一面风情深有韵":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

# 韵:韵味。,风情:男女爱慕之情。,一面:整个脸上。

"半笺娇恨寄幽怀":笔下的纸笺写了一半,上面全是寄托自己娇嗔和思念的话语。

# 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

"月移花影约重来":月上阑干,花影摇动,正是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宋王安石《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闺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围绕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展开,讲述她与心上人幽会,而后写信相约再会的故事,生动展现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的复杂心理。上阕通过细腻笔触描绘女子美丽的妆饰与容貌,如“绣面芙蓉一笑开”,尽显其娇美;下阕深入剖析她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凸显情感变化。写作上,运用了比拟、衬托、细节及侧面描写等手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全词以大胆且美好的笔触,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生动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浣溪沙·闺情》当是李清照的早期词作。通常而言,李清照的创作大致可划分为北宋末年与南宋初期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围绕闺怨相思展开,后期则主要抒发哀伤绝望的心境。然而,这首词的风格却与这两者大相径庭,极有可能是词人最初描绘纯真爱情的篇章。彼时,李清照正值少女时期,怀揣着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故而在词中展现出别样的情感。不过,也有人因觉得李清照并无约人幽会的经历,从而质疑此词为伪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情词。词中通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细腻描绘出女子美丽动人的面容,“眼波才动被人猜”生动展现其灵动且满含情思的神态。整首词借女子的神情、心思以及“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等行为与心理描写,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展现出其幽微复杂的闺中情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秀面芙蓉一笑开”,赋予静止的芙蓉帖饰以人的“笑”与“开”的动作,化静为动,生动展现出少女笑容的感染力,使画面更具动态美与活力。比喻:“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暗含比喻,借芙蓉绽放来衬托少女之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少女笑容的灿烂美丽,增强了表达效果。反衬:以静写动。“秀面芙蓉一笑开”中以静止的“秀面芙蓉”衬托动态的“一笑开”,更能突出笑容的灵动与感染力,展现少女瞬间绽放笑容的光彩。

3. 分段赏析

上阕之中,“绣面芙蓉”与“斜飞宝鸭”相互对举,二者所指皆为女子的装饰物。在那个时期,妇女们颇为流行在脸上贴绣画,题材多为花鸟之类,此处所提及的便是面上绘着芙蓉图案。奇妙之处在于,芙蓉一笑而开,静止的芙蓉贴饰仿若因少女的嫣然一笑,瞬间灵动起来,从静态化为动态。这看似违背常理,却蕴含着无限情思。实际上,并非芙蓉真的会笑会开,而是少女绽放笑容时,红晕在脸颊晕染开来,旁人眼中,那芙蓉贴饰仿佛也随之迎风绽放,愈发显得少女神采奕奕。从修辞角度而言,“秀面”与“芙蓉”相对,“笑”与“开”相对,其中暗藏比喻之意,借芙蓉花开,有力地烘托出少女笑容的灿烂动人。“斜飞宝鸭衬香腮”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少女的美丽。她脸上贴着花饰,头戴宝鸭形状的头饰,精心装扮的模样,尽显初恋少女对自己形象的在意与珍视。“眼波才动被人猜”,生动捕捉到少女的神态细节,她巧笑盈盈,美目流盼间,内心的思绪似乎已被人洞悉。她心中所念何人?自然是偷偷喜欢上的那个心上人。或许偶然想起对方,便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喜悦之中,脸上不自觉露出异样神情,被旁人瞧出端倪。这时,少女内心开始慌乱,暗自思忖:“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要是知道了会怎么想呀?哎呀,真是羞死人了!”下阕的“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巧妙地将上下阕的因果关系紧密衔接,同时细腻展现出少女当下的心理状态。前半句顺承上文,少女之前的种种表现,尽显风情韵味。“一面”二字虽在语法上作定语,但读来却带着一种转折的关联意味,好似在传达尽管少女风情万种,然而却只能将满怀的情思寄托在半张信笺之上,这般独特的表述方式,充分彰显出女性思维的细腻与巧妙。后半句中,“笺”指的是书信,很显然,少女与心上人久未谋面,故而只能借助书信来传达心中爱意。所谓“娇恨”,正是青春年少的少女在恋爱中特有的细微情感,带着一丝埋怨。整句话合起来理解就是,少女心中满是对心上人的喜爱,无奈对方总是未能前来相见,她只能通过书信倾诉衷肠。信中又写了什么呢?“月移花影约重来”给出了答案,意思是待明月缓缓移动,花影在地面摇曳之时,二人便可再次幽会。花前月下,本就是少男少女约会的绝佳之地,女主人公的这句约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她对未来与心上人相聚时刻的热切期待。

4. 作品点评

通览全词,词人将女性思维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氛围营造、比拟运用、画面勾勒与细节捕捉等方面,皆彰显出卓越的艺术才华。词里的女主人公,因深陷青春爱情的漩涡,情绪起伏不定,性格也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她展颜一笑,尽显美丽活泼之态;眼波轻轻流转,流露出少女的细腻与羞涩;静静凝视花月之际,满是苦苦相思的神情;而提笔写信倾诉情怀时,又表现出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行为举止,恰恰生动地反映出青春少女情窦初开时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在封建家长制主导婚姻的社会环境下,女主人公这般勇敢追求爱情的举动难能可贵,既大胆又美好。透过女主人公的形象,我们不难感受到词人对美好爱情深深的向往与执着的追求,这份情感在词中缓缓流淌,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眉批)摹写娇态,曲尽如画。(“眼波才动”句旁批)更入趣。

明赵世杰等《古今女史》卷十二

# “唤起两眸清炯炯“、“闲里觑人毒”、“眼波才动被人猜”、“更无言语空相觑”,传神阿堵,已无剩美。

清沈谦《填词杂说》

# 词虽以险丽为工,实不及本色语之妙。如李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萧淑兰“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恋伊”、魏夫人“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身闲”、孙光宪“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严次山“一春不忍上高楼,为怕见、分携处”,观此种句,觉“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安排一个字,费许大力气。

清贺裳徐釚《词苑丛谈》引《皱水轩词筌》

# 词中本色语,如李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萧淑兰“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恋伊”、魏夫人“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身闲”、孙光宪“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严次山“一春不忍上高楼,为怕见、分携处”。观此种句,即可悟词中之真色生香。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 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 此尤不类,明明是淑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意,盖既污淑真,又污易安也。

清王鹏运四印斋本《漱玉词》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下一篇: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