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
·
luò
róng
jīn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3
luò
róng
jīn
yún
rén
zài
chù
rǎn
liǔ
yān
nóng
chuī
méi
yuàn
chūn
zhī
yuán
xiāo
jiā
jié
róng
tiān
fēng
lái
xiāng
zhào
xiāng
chē
bǎo
xiè
jiǔ
péng
shī
zhōng
zhōu
shèng
guī
mén
duō
xiá
de
piān
zhòng
sān
cuì
guān
ér
niǎn
jīn
xuě
liǔ
dài
zhēng
chǔ
jīn
qiáo
cuì
fēng
huán
shuāng
bìn
jiàn
jiān
chū
xiàng
lián
ér
xià
tīng
rén
xiào

译文

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如今这一个劫后余生的人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哀声,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被我谢绝。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多有闲暇游戏,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头上戴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撵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到如今形象容貌十分憔悴,像被风吹过一样蓬乱的斑白两鬓也无心梳理,也懒得夜间出去看灯了。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儿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逐句剖析

"落日熔金":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

# 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暮云合璧":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

# 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人在何处":如今这一个劫后余生的人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染柳烟浓":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

# 浓:《贵耳集》《词品》作“轻”。

"吹梅笛怨":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哀声,

# 吹梅笛怨: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梅,指乐曲《梅花落》。

"春意知几许":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

"元宵佳节":正当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日暖风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

# 次第:接着,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来相召":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

"香车宝马":驾起宝马香车来接,

#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谢他酒朋诗侣":被我谢绝。

# 谢:辞谢,谢绝。

"中州盛日":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

#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闺门多暇":闺门中的妇女多有闲暇游戏,

# 闺门:内室之门,借指女子。

"记得偏重三五":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

# 三五:本指每月十五日。此处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铺翠冠儿":头上戴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

#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撚金雪柳":还有用美丽的金线撵成的雪柳,

# 金雪柳:宋代元宵时妇女的一种妆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簇带争济楚":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

# 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插带,插戴,宋时俗语。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如今憔悴":到如今形象容貌十分憔悴,

"风鬟霜鬓":像被风吹过一样蓬乱的斑白两鬓也无心梳理,

# 风鬟霜鬓:发髻蓬乱。这是说无心修饰打扮。风鬟:指女子的头髮。

"怕见夜间出去":也懒得夜间出去看灯了。

# 怕见:怕得,懒得。

"不如向、帘儿底下":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词之上阕,绘就一幅寓居异乡者于元宵佳节独品悲凉的图景,以客观世界的喧闹欢愉为幕布,反衬出词人内心世界的孤寂凄凉;下阕则以词人南渡前在汴京欢度元宵的温馨记忆为笔触,与当下凄清冷落的现实景象形成强烈对比。此词艺术魅力之深邃,竟使南宋词坛巨擘刘辰翁每逢吟诵,皆“为之涕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乃李清照晚年客居江南时所作,借今昔之景抒发感慨,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前后,彼时其正寓居于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今追昔之词,此词借北宋汴京、南宋临安两座都城元宵节景之描绘与对照,抒发了词人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内心的凄凉悲愤之情,更委婉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对比:词的下片巧用对比手法,将往昔与今时之景刻画得入木三分。“中州”汴京昔日元宵,宋廷为饰太平,极尽奢华,街头巷尾灯火辉煌、丝竹绕梁,女子们“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盛装结伴出游,欢声笑语不断。而今,金兵入侵,作者流落江南,容颜老去、白发蓬乱,佳节之际却无赏玩之兴,唯愿蜷缩帘后,听他人欢语。往昔之乐与今时之哀,繁华之盛与落魄之衰,形成强烈反差,更凸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孤寂与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下片作者以乐景衬哀情之法,将往昔汴京元宵的盛景娓娓道来:那时闺门闲适,每逢上元佳节,女子们皆精心装扮,头戴铺翠之冠,手持撚金雪柳,争奇斗艳,热闹非凡。然而转至当下,词人容颜憔悴,发丝如霜,对夜间外出满是惧意,只愿蜷缩于帘后,静听他人欢声笑语。这一今昔对比,游人欢乐之景反衬出词人处境之凄凉,欢乐愈盛,哀伤愈深。看似平淡之语,实则沉痛至极,将词人内心的悲苦与孤寂展现得淋漓尽致。联想:从眼前“落日熔金”的元宵景,到“人在何处”的茫然;从“染柳烟浓”的初春气象,到“春意知几许”的忧思;最终由“元宵佳节”的节令特征触发,自然联想到记忆中永不褪色的“中州盛日”。这种联想源于词人真实的生命体验,现实与回忆。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以绚丽之景描绘元夕暮色,落日如熔金般璀璨,暮云似璧玉相合,意境开阔,色彩明艳。然而,“人在何处”四字,陡然转折,点明词人漂泊异乡、无家可归的凄凉处境,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反差。此处的“人”,若指作者自己,则更贴切地传达出词人身处热闹繁华的临安,却深感孤寂迷茫的情感。接着,“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勾勒出初春之景。柳色在烟霭中渐浓,笛声哀怨似诉落梅之殇,春意虽现,却尚浅淡。词人借“吹梅笛怨”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更添心中孤寂。“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词人于佳节之际,却心生忧虑,恐风雨骤至,美好难存。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末了,“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面对友人邀约,词人以怕遇风雨为由婉拒,实则因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往昔太平之时,元宵佳节自是另一番欢愉景象,而今日之凄凉,更显词人心中之悲苦。上片由此自然过渡至对往昔的回忆,为下片对比埋下伏笔。下片以“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开篇,由今转昔,遥想当年汴京繁盛之时,自己闲暇游乐,尤重元宵佳节。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词人追忆当年与闺中女伴们盛装出游的情景,嵌插翠鸟羽毛的帽子、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装扮得齐齐整整,既体现了青春少女的无忧无虑,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然而,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经国破家亡、夫丧亲逝,词人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的老妇,心也随之老去,对外界的热闹繁华失去兴致。这种“盛日”与“如今”心境的迥然不同,深刻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矛盾的心理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她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痛苦;另一方面,又怀恋往昔元宵盛况,渴望在隔帘笑语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丝慰藉。这种看似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实则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全词通过今昔对比,将词人南渡前后的生活境遇和心境变化一一呈现,读来令人感慨万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巧妙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将往昔的繁华盛景与今日的凄凉心境相对比,更添哀愁。同时,词人还有意将浅显平易却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与精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使用,使得整首词既雅俗共赏,又俗中见雅,雅不避俗,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词人凭借这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深刻传达出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以及个人身世的悲凉,展现了词坛大家的风范。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正是被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调者难。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宋刘辰翁《须溪词》卷二

# 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

宋张炎《词源》卷下

# 辛稼轩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盖用易安“染柳烟轻,吹梅笛怨”也。然稼轩改数字更工,不妨袭用。不然,岂盗狐白裘手邪?

明杨慎《词品》卷二

# (眉批)辛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与易安句法同。

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

# 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又“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杨用修以其寻常语度人音律,殊为自然。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

# 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其元宵词《永遇乐》、秋词《声声慢》,以为闰阁有此文笔,殆为间气,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一》

# 柳屯田“晓风残月”,文洁而体清;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气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集·词话卷三》

# 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沉着。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向夜间出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

清吴梅《词学通论·概论二》

# 辛、李皆南渡前后人,相去不远,又二人皆词手,安得谓辛剽李语乎!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下一篇:宋·吴则礼《怀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