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xià
shì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shí
liáng
máo
yǒu
wān
liú
shuǐ
jiān
jiān
liǎng
bēi
qíng
nuǎn
fēng
shēng
mài
绿
yīn
yōu
cǎo
shèng
huā
shí

译文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流水溅溅流入西边的池塘。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迎面扑来,绿树青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逐句剖析

"石梁茅屋有弯碕":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

# 弯碕:曲岸。碕(qí):曲折的堤岸。,石梁:石桥。梁,桥。

"流水溅溅度两陂":流水溅溅流入西边的池塘。

# 度两陂:一作:度西陂。陂:池塘。,溅溅:流水声。

"晴日暖风生麦气":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迎面扑来,

# 晴日暖风:语本唐人薛能《折杨柳》:“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绿阴幽草胜花时":绿树青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夏即事》是北宋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围绕初夏景物展开,一句一景,依次呈现了静景的石梁茅屋、动景的流水,稍显虚景的晴日麦气,以及绿阴幽草之景。写作上,通过动静结合,营造出别样意境。从首句的质朴宁静,到尾句情感的直接抒发,展现出诗人对初夏乡村景色的观察与感悟。该诗取景别致,感受独特,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初夏即事》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所作。北宋中期,国家面临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的局面,王安石为实现富国强兵大胆推行变革,却因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罢相。从政治斗争中失意的他,晚年心情苦闷,常以骑驴漫步阡陌、研习禅学、莳花种竹等方式寻求寄托。在这样的经历和心境下,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的初夏时节,他在田园幽居生活中即景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乡村诗。描绘了石梁茅屋、流水、麦气、绿阴幽草等乡村初夏景象,营造出宁静且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初夏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清幽境界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首联“石梁茅屋有弯碕”,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仅列举“石梁”“茅屋”“弯碕”三个物象,未加修饰,就勾勒出一幅乡村画面,展现出乡村的宁静与质朴,让读者自行联想画面,给人以简洁、空旷之感。烘托:全诗通过对石梁、茅屋、流水、麦气、绿阴幽草等乡村初夏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乡村环境的幽静以及诗人所处氛围的闲适,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与享受。动静结合:颔联“流水溅溅度两陂”,将静态的乡村画面与动态的流水相结合。“溅溅”一词既写出流水的声音,又让人感受到水的疾流,在静态的乡村风光中增添了动态的元素,使画面更具生机与活力。直抒胸臆:尾联“绿阴幽草胜花时”,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胜”字鲜明地表明诗人认为初夏的“绿阴幽草”比百花盛开的春天更美,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清幽境界的向往以及摆脱官场后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对比:尾联将“绿阴幽草”的初夏风光与百花盛开的春天作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初夏景色的独特喜爱,强调了诗人所追求的清幽、宁静的境界,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石梁茅屋有弯碕”,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如同摄影师般用三个特写镜头,依次呈现“石梁”“茅屋”“弯碕”这三种物象,未添加任何修饰形容之词。这种简洁的勾勒,却能让读者在脑海中自行构建出一幅画面:曲折的水岸旁,一座石桥横跨流水,桥头附近坐落着几间茅屋。画面氛围简单且空旷,没有常见的鸟语花香,也没有艳丽色彩和人物活动,充满了质朴与宁静。诗人未点明茅屋用途,却以“乡村四月闲人少”的背景知识暗示,可能是农舍,人们都忙于劳作,巧妙地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也体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自然,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简单生活场景的敏锐捕捉。第二句“流水溅溅度两陂”,诗人视角从岸边景物转移到流水之上,由近及远描绘溪水流淌之景。“溅溅”一词极为精妙,既可以理解为潺潺的流水声,仿佛能让读者听到那清脆的水流响动;也可理解为水流湍急的样子,展现出水流奔腾的动态感,将这两种理解融合,更全面地呈现出春末夏初时节水势上涨、水流迅疾的情状。此句虽无华丽奇巧之辞,但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乡村流水的独特风貌,与首联的静态画面相互映衬,动静结合,进一步凸显出诗人所居环境的清幽宁静,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乡村自然景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这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的安然自乐之情。第三句“晴日暖风生麦气”,诗人的视线从溪流延展至广阔的田野,着力描写田野风光。从创作渊源来看,李壁引用韩愈、唐人、赵师民等前人诗句为其笺注,可见诗人在创作此句时,很可能从前人诗作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创新。“晴日暖风”描绘出天气晴朗温暖的氛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阳光的照耀和微风的轻抚,身心都变得温暖舒畅。“生麦气”则生动地写出在晴日暖风的作用下,日光照射麦苗,使其散发出阵阵草香的情景,同时也让读者能够联想到麦苗在这样适宜的环境中蓬勃生长、拔节猛长的旺盛势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此句不仅展现了乡村田野在初夏时节的独特景致,还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末句“绿阴幽草胜花时”,诗人将目光放得更远,由前面的客观写景转为直接抒发主观情感。“绿阴幽草”精准地概括了春归花谢后初夏的典型风光特色,与春天百花盛开的艳丽形成鲜明对比。“胜花时”三个字更是诗人独特情感的集中体现,不同于其他诗人在面对季节更替时的感伤、苦闷或闲适之情,诗人认为初夏的“绿阴幽草”之景胜过春天繁花似锦之时,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展现出诗人与众不同的心境。他在住居环境的幽静和景色的柔美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诗人巧妙借鉴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名句形式,进行创新,一个“胜”字,将初夏景色之美和诗人对清幽境界的神往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境界全出,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兴奋昂扬的情绪,且语言质朴自然,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初夏即事》是王安石的诗作,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此诗语言简洁却意蕴深长,虽未将全部情感与思考和盘托出,却留有空间让读者思索品味。诗人精心捕捉初夏时节的典型物象,看似是对季节的赞美,实则展现出关心国计民生的博大胸怀。诗人从田园景象联想到国家的富足、百姓的安乐,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融合,不局限于一己之欢。而且诗中蕴含着对四季的哲理性审视,是对生活和自然深入思考的结晶,彰显出其独特的写作特色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别是幽胜,令人识宰物气象。

宋李壁《王荆公诗注》

# 王荆公《初夏绝句》:“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范石湖云:“尝蒙恩独引觞燕,寿王与行苑中亲诵后句,以为佳。”

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

# 荆公绝句,饶有孤怀远韵。……《初夏即事》诗云:“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此则远韵一种,公集中不多见。盖荆公晚年闲居日久,处境不同,故立言自异耳。

近代陈曾寿《读广雅堂诗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下一篇:宋·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