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何足竞":众人议论纷纷,哪里值得争执,
# 竞:争,这里指争论,计较。,众人:这里主要指反对新法的人。
"是非吾喜非吾病":这种事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担忧的。
# 病:担忧。可忧之事。,喜:高兴。喜事。,非:众人所说之“非”。,是:这,指“众人”的议论。众人所说之“是”。
"颂声交作莽岂贤":颂声迭起王莽哪里就贤德,
# 莽:王莽(前45―23),字巨君,西汉元帝王皇后之侄,汉平帝时为大司马、领尚书事,权倾天下。《汉书·平帝纪》载:时“群臣奏官: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赐号安汉公,一时“颂声并作”。后篡汉建立新朝,劳役频繁,民不聊生,遭农民起义军推翻,被杀。
"四国流言旦犹圣":流言四起,后人依然把周公称为圣人。
# 旦:姬旦,即周公,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后与商国国君武庚等起兵反周。周公东征,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平定叛乱。,四国:指西周初管、蔡、商、奄四个诸侯国。
"唯圣人能轻重人":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
# 轻重:用作动词,指正确地衡量轻重高下。看轻看重,指正确评价估量。
"不能铢两为千钧":不会把些小当成千钧。
# 千钧:比喻分量重。钧:古代重量单位,为三十斤。,铢两:比喻分量轻。铢,古代重量单位,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乃知轻重不在彼":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不在别人评价,
# 彼:指“众人”。
"要之美恶由吾身":好坏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 要之美恶:美恶的关键。美恶:好坏,优劣。要:关键。之:张本作知。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此诗的开篇即直截了当地指出,世俗众人所认定的“是”与“非”,并不能作为衡量事物真正价值的标准。随后,诗人巧妙地引用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事例作为佐证,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他强调,唯有圣人的评价才具有真正的分量,因为圣人能够超越世俗的偏见,以更为公正和深远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他话锋一转,将笔触拉回到现实之中,明确指出决定事物美恶的关键其实在于我们自身。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内在品质的重视,更彰显了他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所拥有的宽广胸怀和坚定自信。
2. 写作手法
对比:“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一句,通过对比颂声和流言,暗指世俗评价的不公和不可靠,从而凸显出诗人对自我评价的坚持。直抒胸臆:诗中,王安石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众人纷纷议论的态度,认为这些议论不值得去争执或计较,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色彩鲜明而强烈。用典: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如“莽岂贤”、“旦犹圣”等,来增强诗歌的说服力和意蕴深度。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远。
3. 分段赏析
开篇“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以超脱之姿直面众人纷扰的议论,表明自己不为外界评价所动摇的洒脱心境。继而“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通过王莽受赞而篡权、周公旦遭谤而圣明的历史对比,揭示众人评价的不可靠性,强化了诗人对世俗舆论的批判态度。随后“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指出即便是圣人也有评价之局限,无法随意改变事物本质,进一步深化了对评价标准的思考。最终“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以掷地有声之语点明主旨,强调个人品德与行为的价值应由自身决定,而非外界舆论所能左右。全诗语言凝练,逻辑严密,蕴含深刻哲理,激励人们追求内在修养,坚守独立人格。
4. 作品点评
王安石在推行改革之际,展现出了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宽广胸怀与坚定不移的自信心。面对流言蜚语与非议之声,他并未选择与之争辩,而是毅然决然地继续前行,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决心。阅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深刻感受到王安石那份执拗不屈的个性,更能为其名言“人言不足恤”找到最为贴切的注解。他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无视外界的纷扰与质疑,坚定地走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勇气与担当。
上一篇:宋·苏轼《洗儿诗》
下一篇:宋·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