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láng
·
·
xīn
yòu
ān
jiàn
huái
怀
yùn

朝代:宋作者:陈亮浏览量:3
lǎo
píng
shuí
shuō
kàn
fān
shén
chòu
xià
qiú
dōng
lǎo
cháng
ān
jīn
hòu
chóu
xuě
yóu
wèi
zào
dāng
shí
shēng
èr
shí
xián
duō
shǎo
hèn
suàn
shì
jiān
yǒu
píng
fēn
yuè
nòng
hàn
gōng
shù
yóu
kān
chóng
bié
zhǐ
shǐ
使
jūn
cóng
lái
huà
tóu
duō
xíng
zhì
zhī
wèn
shuí
huàn
yán
chī
dàn
shǐ
使
xián
jué
jiǔ
zhuǎn
dān
shā
láo
shí
guǎn
jīng
jīn
zhǐ
shì
xún
cháng
tiě
lóng
gòng
yìng
shēng
liè

译文

人逐渐老去,一腔心事还能向谁诉说。看了多少世事变幻、神奇变为臭腐,就像夏天穿皮袄,冬天穿葛衣般不合常理。长安的父老,如今还剩下多少,我们这些后死之人,却还没有能为他们报仇雪恨。当年那些婴儿,头发还没干,就已遭遇家国变故。二十五弦弹奏出多少怨恨,算来这世间、哪有月亮能被平分。胡妇拨弄着,汉宫的瑟。看到树木都已长得这么高大,怎堪再次离别。只有你、一直以来都与我,志趣相投,话语投机。罢了,这些都不必再提,谁能改变那外表美好而内心痴傻的人。只希望不要让、我们之间的友情,像伯牙失去子期后琴弦断绝。牢牢拾取那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也可以变成纯金、即便只是普通的铁。龙虎丹炼就,就能迸裂而出。

逐句剖析

"老去凭谁说":人逐渐老去,一腔心事还能向谁诉说。

# 凭谁说:向谁诉说。

"看几番、":看了多少世事变幻、

"神奇臭腐":神奇变为臭腐,

# 神奇臭腐:《庄子·知北游》:“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

"夏裘冬葛":就像夏天穿皮袄,冬天穿葛衣般不合常理。

# 夏裘冬葛:《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箑:扇。本指冬日穿葛衣、用扇子,夏日寄裘皮,是与时不宜。此喻世事颠倒。

"父老长安今余几":长安的父老,如今还剩下多少,

"后死无仇可雪":我们这些后死之人,却还没有能为他们报仇雪恨。

"犹未燥、":当年那些婴儿,头发还没干,

# 犹未燥:“犹未燥”两句:陈亮《中兴论》云:“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生长于戎,岂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为我自生发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复失之。”

"当时生发":就已遭遇家国变故。

# 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

"二十五弦多少恨":二十五弦弹奏出多少怨恨,

# 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应上片末句之“汉宫瑟”。乌孙公主与王昭君之和亲,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处之瑟实指琵琶。

"算世间、":算来这世间、

"那有平分月":哪有月亮能被平分。

# 月:以月喻地。

"胡妇弄":胡妇拨弄着,

"汉宫瑟":汉宫的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看到树木都已长得这么高大,怎堪再次离别。

# 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演然流泪。”《皮树蔓·枯树赋》作“ 树犹如此” 。

"只使君、":只有你、

"从来与我":一直以来都与我,

"话头多合":志趣相投,话语投机。

"行矣置之无足问":罢了,这些都不必再提,

"谁换妍皮痴骨":谁能改变那外表美好而内心痴傻的人。

# 妍皮痴骨:《晋书·慕容超载记》:“超自以诸父在东,恐为姚氏所录,乃阳(佯)狂行乞。秦人贱之,惟姚绍见而异焉,劝兴拘以爵位。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由是得去来无禁。”此处指己才不为人识,遭鄙弃而被埋没。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

"但莫使、":只希望不要让、

"伯牙弦绝":我们之间的友情,像伯牙失去子期后琴弦断绝。

# 伯牙弦绝:《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知其志在太山、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此处是将辛弃疾引为知音。

"九转丹砂牢拾取":牢牢拾取那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

# 九转:《抱朴子·金丹》“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管精金、":也可以变成纯金、

"只是寻常铁":即便只是普通的铁。

"龙共虎":龙虎丹炼就,

"应声裂":就能迸裂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是南宋词人陈亮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抒发家国沦丧之痛,鬓发已苍却壮志难酬,满心忧国之情却无处诉说的一腔激愤;下片转向与友人辛弃疾的肝胆相照,以及二人渴望报效国家的坚定决心。全词先议大事,再叙友谊,既有沉痛的现实悲叹,又充满激昂的抗争精神,壮士悲歌,动人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是南宋词人陈亮所作的一首词。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自浙江东阳启程,前往江西上饶拜访赋闲于带湖的辛弃疾。此次会面后,陈亮向辛弃疾索求词作,辛弃疾遂将《贺新郎》录下寄赠。陈亮以“老去凭谁说”为题,依辛弃疾《贺新郎》原韵填词回赠,成就一段文坛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唱和词,也是一首爱国词。词中通过对世事无常、国土沦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也展现了与友人辛弃疾之间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收复失地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词多处用典,贴切无痕,如“树犹如此堪重别”一句,化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桓温北征见柳流泪的典故:东晋桓温北征时,路过金城,见到当年自己任琅邪内史时所种的柳树,如今已粗大至十围,不禁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并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句中“堪重别”即“岂堪重别”,陈亮借此表达与辛弃疾分别时的不舍,也暗示了两人相见之难,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友谊。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是议论天下大事。“老去凭谁说”开篇直接抒发感慨,一个“老”字体现出词人年华老去,而“凭谁说”则将知音难觅、壮志未酬的孤独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人年事已高,却壮志未酬,连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倾诉满腹牢骚的人都没有,为全词奠定了深沉悲愤的基调,也引出了下文对世事变幻、雪仇复土无望的议论和感慨。“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词人化用《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的典故,以及《淮南子·精神训》里“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且这种变化越来越颠倒错乱,对国家越来越不利。“神奇臭腐”概括了天下之事的变幻无常,“夏裘冬葛”则以形象的对比,揭示了这种变化的荒谬和不合理,表达了词人对世事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这里词人关注到留在中原的父老数量稀少,“父老长安”代表着中原地区的百姓,他们历经沧桑,见证了国家的兴衰。“今余几”强调了幸存者的寥寥无几,而“后死无仇可雪”则进一步指出,随着老一辈的离世,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复仇雪耻的意义,反映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人们对收复失地的希望逐渐破灭,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也在逐渐丧失,令人痛心疾首。“犹未燥、当时生发”化用陈亮《中兴论》中的典故,“生发”指胎毛,即婴儿时期。讲的是如今在世的人,当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婴儿,他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南北分立的环境中,早已习惯了这种现状,对恢复中原的使命缺乏认识和责任感,进一步批判了南宋朝廷的软弱和人们对国家命运的麻木不仁。“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二十五弦”化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的典故,指代宋金议和。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因悲而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象征着国家的分裂和不完整。“平分月”则以月喻地,寓意着南北政权平分土地,这在词人看来是极大的耻辱和遗憾。此几句表达了词人对宋金议和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深深遗憾和愤慨。“胡妇弄,汉宫瑟”中“胡妇”代指金人,“汉宫瑟”代表中原的文化和尊严。胡女弹奏汉宫的瑟,表面上是一种音乐表演,但实际上暗示了汴京沦陷后,礼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国家主权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侵犯。这一句通过具体的意象,具体可感而又即小见大地写出了故都沦亡的悲痛,将词人对故都的思念和对国家沦陷的愤恨之情推向了高潮。词的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树犹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堪重别”即“岂堪重别”,表达了陈亮与辛弃疾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示了两人相见之难,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这就解释了上句“树犹如此堪重别”的原因,强调了陈亮和辛弃疾两人志同道合,话语投机。同时,也与词首“老去”一句相呼应,表明尽管他们年华老去,但共同的理想和志向始终未变。“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是对远方友人辛弃疾的宽慰,意思是对于分别这件事不必过于挂念。“妍皮痴骨”出自《晋书·慕容超载记》,原意是指外表美丽但内心愚蠢。这里词人借此表明自己虽然可能遭到他人的误解和鄙视,但自己执着于抗金大业的志向永远不会改变,体现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精神。“但莫使、伯牙弦绝”化用《吕氏春秋·本味》中伯牙鼓琴、钟子期知音的典故,将辛弃疾引为知音。表达了词人希望与辛弃疾的友情能够长久,不要像伯牙失去钟子期那样失去知音,进一步升华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词人以炼丹术中“九转丹砂”可以点铁成金的说法,比喻只要坚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救国大业就一定能够成功。“精金”象征着国家的复兴和强大,“寻常铁”则代表着当前的困境和艰难。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决心。“龙共虎,应声裂”描绘了龙虎丹炼成后迸裂出鼎的壮观景象,象征着胜利时刻的必然到来。这六个字铿锵有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使全词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宛如激昂的战歌,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对屈辱求和行径的切齿痛恨,对南北分裂现状的痛心疾首,词人渴望北伐中原,统一祖国的迫切愿望呼之欲出。壮士悲歌,扣人心弦。全文中词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十分令人动容。尤其最后几句写出“龙共虎,应声裂”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如黄钟大吕般铿锵有力,这不仅是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相互勉励,更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相若,其词亦相似。

清刘熙载《艺概》

# 该词境界阔大,情绪激烈,音调高昂,气概博大,读来令人感奋。

不详江西省文联副主席赖大仁《天风海涛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下一篇:宋·郭印《朝霞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