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凭谁说":人逐渐老去,一腔心事还能向谁诉说。
# 凭谁说:向谁诉说。
"看几番、":看了多少世事变幻、
"神奇臭腐":神奇变为臭腐,
# 神奇臭腐:《庄子·知北游》:“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
"夏裘冬葛":就像夏天穿皮袄,冬天穿葛衣般不合常理。
# 夏裘冬葛:《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箑:扇。本指冬日穿葛衣、用扇子,夏日寄裘皮,是与时不宜。此喻世事颠倒。
"父老长安今余几":长安的父老,如今还剩下多少,
"后死无仇可雪":我们这些后死之人,却还没有能为他们报仇雪恨。
"犹未燥、":当年那些婴儿,头发还没干,
# 犹未燥:“犹未燥”两句:陈亮《中兴论》云:“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生长于戎,岂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为我自生发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复失之。”
"当时生发":就已遭遇家国变故。
# 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
"二十五弦多少恨":二十五弦弹奏出多少怨恨,
# 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应上片末句之“汉宫瑟”。乌孙公主与王昭君之和亲,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处之瑟实指琵琶。
"算世间、":算来这世间、
"那有平分月":哪有月亮能被平分。
# 月:以月喻地。
"胡妇弄":胡妇拨弄着,
"汉宫瑟":汉宫的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看到树木都已长得这么高大,怎堪再次离别。
# 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演然流泪。”《皮树蔓·枯树赋》作“ 树犹如此” 。
"只使君、":只有你、
"从来与我":一直以来都与我,
"话头多合":志趣相投,话语投机。
"行矣置之无足问":罢了,这些都不必再提,
"谁换妍皮痴骨":谁能改变那外表美好而内心痴傻的人。
# 妍皮痴骨:《晋书·慕容超载记》:“超自以诸父在东,恐为姚氏所录,乃阳(佯)狂行乞。秦人贱之,惟姚绍见而异焉,劝兴拘以爵位。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由是得去来无禁。”此处指己才不为人识,遭鄙弃而被埋没。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
"但莫使、":只希望不要让、
"伯牙弦绝":我们之间的友情,像伯牙失去子期后琴弦断绝。
# 伯牙弦绝:《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知其志在太山、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此处是将辛弃疾引为知音。
"九转丹砂牢拾取":牢牢拾取那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
# 九转:《抱朴子·金丹》“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管精金、":也可以变成纯金、
"只是寻常铁":即便只是普通的铁。
"龙共虎":龙虎丹炼就,
"应声裂":就能迸裂而出。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唱和词,也是一首爱国词。词中通过对世事无常、国土沦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也展现了与友人辛弃疾之间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收复失地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词多处用典,贴切无痕,如“树犹如此堪重别”一句,化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桓温北征见柳流泪的典故:东晋桓温北征时,路过金城,见到当年自己任琅邪内史时所种的柳树,如今已粗大至十围,不禁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并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句中“堪重别”即“岂堪重别”,陈亮借此表达与辛弃疾分别时的不舍,也暗示了两人相见之难,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友谊。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是议论天下大事。“老去凭谁说”开篇直接抒发感慨,一个“老”字体现出词人年华老去,而“凭谁说”则将知音难觅、壮志未酬的孤独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人年事已高,却壮志未酬,连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倾诉满腹牢骚的人都没有,为全词奠定了深沉悲愤的基调,也引出了下文对世事变幻、雪仇复土无望的议论和感慨。“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词人化用《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的典故,以及《淮南子·精神训》里“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且这种变化越来越颠倒错乱,对国家越来越不利。“神奇臭腐”概括了天下之事的变幻无常,“夏裘冬葛”则以形象的对比,揭示了这种变化的荒谬和不合理,表达了词人对世事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这里词人关注到留在中原的父老数量稀少,“父老长安”代表着中原地区的百姓,他们历经沧桑,见证了国家的兴衰。“今余几”强调了幸存者的寥寥无几,而“后死无仇可雪”则进一步指出,随着老一辈的离世,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复仇雪耻的意义,反映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人们对收复失地的希望逐渐破灭,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也在逐渐丧失,令人痛心疾首。“犹未燥、当时生发”化用陈亮《中兴论》中的典故,“生发”指胎毛,即婴儿时期。讲的是如今在世的人,当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婴儿,他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南北分立的环境中,早已习惯了这种现状,对恢复中原的使命缺乏认识和责任感,进一步批判了南宋朝廷的软弱和人们对国家命运的麻木不仁。“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二十五弦”化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的典故,指代宋金议和。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因悲而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象征着国家的分裂和不完整。“平分月”则以月喻地,寓意着南北政权平分土地,这在词人看来是极大的耻辱和遗憾。此几句表达了词人对宋金议和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深深遗憾和愤慨。“胡妇弄,汉宫瑟”中“胡妇”代指金人,“汉宫瑟”代表中原的文化和尊严。胡女弹奏汉宫的瑟,表面上是一种音乐表演,但实际上暗示了汴京沦陷后,礼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国家主权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侵犯。这一句通过具体的意象,具体可感而又即小见大地写出了故都沦亡的悲痛,将词人对故都的思念和对国家沦陷的愤恨之情推向了高潮。词的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树犹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堪重别”即“岂堪重别”,表达了陈亮与辛弃疾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示了两人相见之难,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这就解释了上句“树犹如此堪重别”的原因,强调了陈亮和辛弃疾两人志同道合,话语投机。同时,也与词首“老去”一句相呼应,表明尽管他们年华老去,但共同的理想和志向始终未变。“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是对远方友人辛弃疾的宽慰,意思是对于分别这件事不必过于挂念。“妍皮痴骨”出自《晋书·慕容超载记》,原意是指外表美丽但内心愚蠢。这里词人借此表明自己虽然可能遭到他人的误解和鄙视,但自己执着于抗金大业的志向永远不会改变,体现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精神。“但莫使、伯牙弦绝”化用《吕氏春秋·本味》中伯牙鼓琴、钟子期知音的典故,将辛弃疾引为知音。表达了词人希望与辛弃疾的友情能够长久,不要像伯牙失去钟子期那样失去知音,进一步升华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词人以炼丹术中“九转丹砂”可以点铁成金的说法,比喻只要坚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救国大业就一定能够成功。“精金”象征着国家的复兴和强大,“寻常铁”则代表着当前的困境和艰难。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决心。“龙共虎,应声裂”描绘了龙虎丹炼成后迸裂出鼎的壮观景象,象征着胜利时刻的必然到来。这六个字铿锵有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使全词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宛如激昂的战歌,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对屈辱求和行径的切齿痛恨,对南北分裂现状的痛心疾首,词人渴望北伐中原,统一祖国的迫切愿望呼之欲出。壮士悲歌,扣人心弦。全文中词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十分令人动容。尤其最后几句写出“龙共虎,应声裂”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如黄钟大吕般铿锵有力,这不仅是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相互勉励,更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 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相若,其词亦相似。
清刘熙载《艺概》
# 该词境界阔大,情绪激烈,音调高昂,气概博大,读来令人感奋。
不详江西省文联副主席赖大仁《天风海涛曲》
下一篇:宋·郭印《朝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