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xiāng
·
·
tiān
qiū
guāng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3
tiān
qiū
guāng
zhuǎn
zhuǎn
qíng
shāng
tàn
jīn
yīng
zhī
jìn
chóng
yáng
chū
shì
绿
xīn
cháng
jiàn
fān
fēng
fān
fān
liáng
huáng
hūn
yuàn
luò
huáng
huáng
jiǔ
xǐng
shí
wǎng
shì
chóu
cháng
kān
yǒng
míng
yuè
kōng
chuáng
wén
zhēn
shēng
dǎo
qióng
shēng
lòu
shēng
cháng

译文

天气反复变化,已是秋日风光,心情也渐渐变得悲伤,仔细观察一下黄色菊花就知重阳节快到了。刚刚试穿了一件粗糙的衣服,品尝了新酿成的绿蚁酒,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天气便渐次转凉。黄昏时刻的院落,总感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酒醒过后往事涌上心头,愁上加愁。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听着远处的捣衣声,稀微的蛩鸣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逐句剖析

"天与秋光":天气反复变化,已是秋日风光,

"转转情伤":心情也渐渐变得悲伤,

# 转转:犹渐渐。

"探金英知近重阳":仔细观察一下黄色菊花就知重阳节快到了。

# 金英:菊花。,探:探看。

"薄衣初试":刚刚试穿了一件粗糙的衣服,

"绿蚁新尝":品尝了新酿成的绿蚁酒,

# 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渐一番风":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

"一番雨":下一次雨,

"一番凉":天气便渐次转凉。

"黄昏院落":黄昏时刻的院落,

"凄凄惶惶":总感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 凄凄惶惶:不安状。

"酒醒时往事愁肠":酒醒过后往事涌上心头,愁上加愁。

"那堪永夜":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

# 那堪:怎么能忍受。

"明月空床":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

"闻砧声捣":听着远处的捣衣声,

# 砧声捣:捣衣的声音,古代妇女将秋冬衣物置于砧上用棒槌捶洗,叫捣寒衣。

"蛩声细":稀微的蛩鸣声,

# 蛩:蟋蟀。

"漏声长":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 漏:计时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香子·天与秋光》为宋代李清照所写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大环境,借助重阳时期秋风萧瑟、秋雨淅沥、秋意寒凉的景象,勾勒出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悲凉。下片则由大环境聚焦到小环境,围绕主人公所在的院落展开,选取夕阳西下、长夜漫漫、明月高悬等景物,以及砧声、蟋蟀声、漏声等声响,层层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落寞。此词前后结尾处均运用排比的手法,这不仅让悲凉的氛围愈发浓烈,还增强了词的节奏感与音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行香子·天与秋光》关于这首作品的作者,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李清照,一说是无名氏。近代学者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指出:此为无名氏之作,可见于《乐府雅词拾遗》卷下,但收录于《全宋词》中却未见。而李文裿所辑的《漱玉词》误将其归为李清照的词作。上海的《李清照集》有相关说明:“此词见于《花草粹编》,不过除了李文裿辑的冷雪庵本《漱玉词》之外,其他的版本都没有收录。”从现存的《花草粹编》版本来看,有明万历原刊十二卷本(有影印本留存)以及清金绳武活字印二十四卷本这两种,这两个版本均未将此词作为李清照的作品看待。综合来看,大多收录李清照词的选集并未收录这首词,只有李文裿版本的《漱玉词》有收录。近代学者也更倾向于认为这首词并非出自李清照之手。 从《行香子》一词的词意中,不难推断出这首词应创作于重阳节之前,只是具体的创作时间无从知晓。词中所绘的菊花绽放、秋凉悄至之景,便是对当时时间背景的生动揭示。在那城市的喧嚣之中,有一个安静的院落。一位女子独守在这院落之内,梦境醒来后,便辗转难眠。漫长的时光里,她只能伴着砧声、蟋蟀声以及时而传来的更声,来度此难捱的夜。从描写的事件来看,这是一位独守空闺的女子在消磨着无聊岁月。综合全词的内容与情感,这首词的题材当属闺怨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绘了重阳佳节前夕,词人所处的秋景与生活情境,营造出悲凉孤寂的氛围。体现出时节特点与悲凉之境,又以试穿薄衣、品尝新酒的生活细节,传达出内心隐隐的愁绪,表达了词人在秋日里孤独哀怨、愁肠百结的闺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叠字:“转转”“凄凄惶惶”。“转转”描绘天气反复变化,加强了环境氛围的表现;“凄凄惶惶”则生动展现出词人内心凄凉、惊惶的状态,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切,同时增添了音律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近重阳时,天气渐凉,女主人内心百感交集,愈发情伤。“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大自然的规律,造就了人间四季更迭,赋予秋日独特景致。随着节气交替,秋雨凉风往复,秋意渐浓,天空愈发高远,云雾消散,西风瑟瑟,草木凋零,落叶纷飞,山川尽显寂寥肃杀之态。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夫丧之痛,又长期颠沛流离,心境本就悲戚,面对这般萧索秋景,怎能不黯然神伤?这里的“转转”,描绘的正是天气的反复变化。想当年,她年少无忧,看到秋景时满心欢喜,曾赞“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然而,如今饱经苦难,心境已截然不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无疑加深了她内心的伤痛。“探金英知近重阳”,女主人留意到金黄的菊花,便知重阳佳节将至。依照传统习俗,重阳当日,人们会团聚一堂,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往昔,与丈夫赵明诚短暂分别,她便“人比黄花瘦”,情难自已。如今,国破家亡,赵明诚已逝,她孤身辗转于江浙,“独在异乡为异客”,临近重阳,抚今追昔,心中的哀伤又怎一个“伤”字了得。“薄衣初试,绿蚁新尝”,“绿蚁”原指酒上浮起的绿色泡沫,后成为酒的别称,亦作浮蚁、碧蚁。此时,女主人试着穿上了稍厚的衣衫,浅尝新酿的绿蚁酒。因重阳渐近,气候转凉,需添衣保暖;又因满心悲戚,借酒浇愁。“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此句呼应开篇的“转转”。“渐”即渐次之意,描绘出在风雨交替间,每一阵风、每一场雨过后,天气便愈发寒凉。该句由三个结构相似、且有两字相同的词组构成,如此结句,使词意自然流转,增添了词的音律之美与修辞之妙。下片着重描绘黄昏至永夜,词人内心悒郁,被往事纠缠,对丈夫深切思念的心境。“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黄昏”点明特定时刻,落日余晖在天边晕染,庭院也随之笼上昏黄黯淡之色。秋风乍起,庭树叶片簌簌飘落,飒飒作响,整个庭院弥漫着清冷孤寂的氛围,恰似词人此刻凄凉如水的心境。白日里,她借绿蚁酒消愁而沉醉,待夜幕降临,酒意渐散,麻醉的神经恢复,往昔诸多事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曾经家中大量珍藏的金石书画,如今已荡然无存;与自己相依相伴的丈夫,也在兵荒马乱中溘然长逝,而她孤身一人在江浙辗转漂泊,无依无靠。抚今追昔,真可谓“旧恨恰似春江流水绵绵无尽,新愁犹如云山层叠连绵不绝”,心中满是愁绪,肝肠寸断。“那堪永夜,明月空床。”明月,向来以其美丽与光明,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与幻想。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诗文中,鲜少有不提及明月的。然而此刻,这美好的明月,清冷的光辉洒落在词人身边的空床上。曾经与她一同赏月、同床共枕的爱人已离世,旧恨新仇交织,她又怎能忍受这般孤独凄凉的情境?“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砧,是古时捣衣所用之石。每至秋季,妇女们常忙于拆洗缝制衣物,直至深夜。词人长夜难眠,无奈之下,只能听着那捣衣声,与明月一同传入帘栊。这种情境,与李清照其他词作所营造的意境颇为相似,皆为借听砧声来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在“往事愁肠”的沉重情绪下,她对已逝丈夫的思念愈发浓烈,悲苦之情难以言表。“蛩声细”,蛩即蟋蟀,在寂静长夜中,那细微的蟋蟀叫声,更添了几分凄凉。古人常以蟋蟀的哀吟,衬托愁人的哀伤心境。“漏声长”,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长”字表明主人公久久未能入眠,在漫长的夜里,听着漏声,心中的愁绪愈发深沉。

4. 作品点评

作者借助对典型环境的精妙描绘,极为出色地传达出对已逝丈夫的深切怀念这一题旨。在这首词的创作中,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卓绝不凡。词中巧妙运用“转转”“凄凄惶惶”这六个叠字,别具匠心。它们犹如重锤,进一步渲染了词中凄凉的氛围,将词人内心的悲凉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这种情感表达得更为深沉真切。同时,这六个叠字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词作的音律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宛如珠落玉盘,在音韵的和谐流转中,让那份哀婉之情更具感染力,给读者带来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由于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南宋之交,生活的改变表现在其词作上,由前期写海棠、荷花、菊花描写少女、思妇到后期主要以梅花为主来描写恢复国土、思念故乡的转变。

卢春风

# 词虽然不是李清照所作,但情景相融,视觉与听觉相交,是一首不错的闺怨词。

干杉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令《靡靡》

下一篇:宋·赵蕃《虚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