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八咏楼":登上八咏楼远望逸情,
# 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风流:指情高远致。
"江山留与后人愁":放下对国事的忧愁,把它留给后人。
"水通南国三千里":这里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
# 南国:泛指中国南方。
"气压江城十四州":战略地位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 十四州:宋两浙路计辖二府十二州(平江、镇江府,杭、越、湖、婺、明、常、温、台、处、衢、严、秀州),泛称十四州(见《宋史·志·地理四》),气压:影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发家国情怀、忧国忧民之作,也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人李清照通过描绘八咏楼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与悲慨,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对宋室不振的哀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与八咏楼相关的典故,沈约的《八咏诗》以及贯休《献钱尚父》诗中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等,这些典故的融入不仅使诗歌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而且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歌颂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夸张: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两句诗以登上八咏楼为视角,描绘了一幅开阔壮美的南国江山图。借景抒情:诗人借八咏楼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诗人通过描绘八咏楼的壮丽风貌和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未来可能承受的家国之愁的同情。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句“千古风流八咏楼”,以笔调轻灵潇洒,将斯楼之风流倜傥描绘得淋漓尽致,远胜于单纯的摹真写实,更显生动传神。紧接着的第二句“江山留与后人愁”,则巧妙地承接前句,意味深远。此处的“愁”,已非仅仅是沈约式的个人哀愁,更非逸兴壮采的延续,而是因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敌手而引发的深沉家国之愁。李清照在其诸多诗文中,曾多次抒发过此类“江山之愁”,其预见性之准,令人叹服。历史证明,南宋朝廷面临的威胁确实严峻,金人频繁侵扰,南宋疆域内兵祸连绵,乐土难寻。特别是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也相继遭遇危机,高宗甚至一度从海路逃遁。而此时的临安,亦面临着金、齐合兵进犯的严重威胁。若南宋朝廷不能采取果断措施,收复失地,而是一味以土地、玉帛、金钱求和,那么凶恶贪婪的敌人绝不会轻易罢手,南宋的大好河山也将永无宁日。这便是李清照赋予“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深层含义,一种既深沉又婉转的爱国情怀。接下来的“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两句,或是对贯休《献钱尚父》及薛涛《筹边楼》诗句的化用。李清照借“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言婺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同时以“气压”替代“壮压”,更显气势磅礴。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技巧,更体现了李清照对边事的关注和对贯休诗中精神气骨的赞赏。贯休曾因拒绝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而离开故土,远赴蜀川,这种坚守气节的精神,或许正是李清照所借取的。她以此讽刺那些不惜割地求和的南宋朝廷官员,表达了自己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
4. 作品点评
《题八咏楼》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开阔的七言绝句。李清照以楼观兴叹,将个人的“小愁”升华为家国的“大愁”,展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的艺术才华,更展示了她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坚韧与担当。
# 李清照的这首词(武陵春)和这首诗(题八咏楼),不但写作时间相近,而且写作地点相同。我到金华开会,有幸登临座落于该市东南隅的八咏楼。此楼乃南朝齐隆昌年间(公元五世纪末)东阳郡太守沈约(休文)所建,位于婺江北侧,楼高数丈,屹立于石砌台基之上,有石级百余。……李清照当时己年过半百而孑然一身,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江山破碎,物是人非,此情此景怎能不感慨万千!其愁其苦,非一般人所能忍受。李清照在这种情境之中写的词和诗自然而然涉及到“愁”,而且于国于家于己,都是大苦、大悲、大愁。但是,请读者诸君将这词和这诗对照一下便可体味到,同是李清照一人,同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同样是写“愁”,其词其诗却很不相同:她的词哀婉凄美,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炸锰舟,载不动许多愁”;而她的诗却愁肠中充满豪气和壮阔,所谓“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不能不说与两篇作品分别属于词和诗的不同体裁样式相关。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杜书瀛《词 “别是一家”》
# 此诗作于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卜居金华时。其中十四州引《全唐诗话》贯休诗:一剑霜寒十四州。
现代王延梯《漱玉集注》
上一篇:宋·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下一篇:宋·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