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南师久":不见南方的军队去北伐已经很久,
"漫说北群空":金人就胡说中原的人才已一扫而空。
# 漫说北群空:一作“谩说北群空”。漫说:一作“谩说”。北群空:语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
"当场只手":当场大事,只手可了,
# 当场只手:当场大事,只手可了。
"毕竟还我万夫雄":毕竟我还是万夫之雄。
# 毕竟还我万夫雄:毕竟我还是万夫之雄。我,指章德茂。
"自笑堂堂汉使":我们堂堂汉使必能完成使命,
# 自笑堂堂汉使:自笑三句:我们汉使哪肯年年去朝见金廷。
"得似洋洋河水":哪能像滔滔的河水,
# 得似:哪得能像。
"依旧只流东":始终只向东流淌。
"且复穹庐拜":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是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
# 且复穹庐拜:且复两句:且去再拜你一拜,将来必将把你抓到我们的国家来。穹庐,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圆顶毡房,这里借指金廷。
"曾向藁街逢":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
# 藁街:汉朝长安城南门内给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汉将陈汤曾斩匈奴郅支单于首,悬之藁街。《汉书·陈汤传》曾载陈汤斩郅支单于后奏请“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尧之都":尧定都的城邑,
# 尧之都:尧之都三句:那本就是我汉族所有的国土,尧、舜、禹那些先祖都曾经生活在那片土地。都,定都。
"舜之壤":舜治理的土地,
# 壤:土地。
"禹之封":禹划分的疆界。
# 封:疆界。
"于中应有":那里总有几个有骨头,
# 于中应有:于中二句:那里总有几个有骨头、以向异族俯首臣称为耻的!
"一个半个耻臣戎":以向异族俯首臣称为耻的!
# 耻臣戎:指以投降敌人为耻辱的爱国志士。戎,指戎狄,这里就是指金人。
"万里腥膻如许":万里河山充斥着金人游牧民族的腥膻之气,
# 如许:如此的意思。,腥膻:代指金人。因金人膻肉酪浆,以充饥渴。
"千古英灵安在":千古以来,英雄们所发挥的浩然正气,
# 千古英灵安在: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千古以来,英雄们所发挥的浩然正气,几时才有人能和他们的精神相通呢!
"磅礴几时通":几时才有人能和他们的精神相通呢!
# 磅礴:这里指的是浩然的气势。
"胡运何须问":金国的命运用不着多问,
# 胡运:金国的命运。
"赫日自当中":宋王朝的国运如赤日之在中天,必将获得最后胜利。
# 赫日自当中:宋王朝的国运如赤日之在中天,前途光明。赫:光明的样子。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国词。描绘出南宋久未北伐,却不缺人才的现状,体现出对友人章德茂作为堂堂汉使,独当一面的赞美与期许,展现出誓雪国耻的豪情,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坚定信念与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得似洋洋河水”“洋洋河水”东流比喻南宋使节被迫朝金,暗含屈辱与不甘。对比:“万里腥膻如许”(金人统治的污浊)与“千古英灵安在”(先烈正气)对照,痛斥现实并呼唤民族精神。引用:“漫说北群空”引用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原指伯乐识才后冀北良马尽被选走。陈亮反用其意,以“北群空”讽刺金人妄称南宋无人才,实则强调中原豪杰犹在。反衬:以虚写实,下部并未实际描写章森此人,却处处以虚笔寄寓勉励他的心意。“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这三句,指代自古以来生息繁衍的土地,这里尤其指中国北方。尧、舜、禹是远古的君王。都、壤、封指的是都城、土地与疆土。面对这片壮美河山,作者发出严厉的质问:“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三句,说辽阔的中原在金人统治下变得如此不堪。作者后续连串的责问,正是针对朝廷中的主和势力而发,在他心中,这些人是必须被定论的历史罪人。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以否定敌人的狂妄开头。“北群空”借喻宋朝并非无人,对金人宣称南宋已无人才的轻蔑进行了有力回击。“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则盛赞章德茂(章森)将凭借一己之力在使虏场合独当一面,展现其卓尔不凡的勇气和胆识,为宋朝赢回尊严。“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三句情感转为激愤与自嘲。诗人不禁感叹:堂堂大宋使节,怎能如同河水东流归海般,一次次向金廷朝拜呢?这反问有力凸显了对议和屈辱现状的不满。“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笔锋陡转,充满斗争信念:暂且再次(“且复”)前往他们的帐篷(“穹庐”)朝拜,但最终定要将他们俘虏押回京城(“藁街”)示众!这誓言表达了暂时的隐忍是为了长远的胜利,彰显了强烈的民族自信与复仇决心。下片:转入更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省。“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以三个无比尊崇的称谓——圣王尧、舜、禹的都城、疆土、封地,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根源与神圣性,强调这土地承载的伟大历史和传统。“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在此基础上,诗人坚信在这片浸润着先贤精神的土地上,必定仍有(“应有”)志士(“一个半个”)以向异族称臣(“臣戎”)为耻!这既是对抗金力量的呼唤,也是对民族气节的肯定。“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视线转向残酷现实:广阔山河(“万里”)被敌人(“腥膻”指代金人)玷污如此!于是诗人悲怆诘问:古代保家卫国的英烈灵魂(“千古英灵”)如今何在?那至大至刚的民族正气(“磅礴”)何时才能重新贯通天地?这呼喊饱含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最后,诗人以宏大的历史眼光和坚定的信念作结:“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敌人的命运(“胡运”)衰亡已成定局(“何须问”),而我大宋的光明前程必将如灿烂的太阳(“赫日”)升到中天!结尾意象壮丽辉煌,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无畏的乐观豪情,是全词情感的升华与力量的凝聚。
4. 作品点评
在中国古典词坛上,陈亮的爱国词作以其高亢雄浑的独特风格独树一帜,对词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赠予章德茂的《水调歌头》独树一帜,集中展现了南宋抗金词派的艺术特色。该词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背景,通过严谨的章法结构,将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激昂的战斗意志完美融合。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必胜信念,其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振奋人心的声音。
# 陈同甫无媚词,与稼轩同唱和,笔亦近之。余甚爱其《水调歌头》一阕云:“不见南师久”,读之令人神往。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
# 龙川痛心北虏,亦屡见于辞,如《水调歌头》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今应有,一个半个耻和戎。”……忠愤之气,随笔涌出,并足唤醒当时聋聩,正不必论词之工拙也。
清冯煦《蒿庵论词》
# 龙川《水调歌头》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今应有一个半个耻和戎。”《念奴娇》云:“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世谓此等为洗金钗钿盒之尘,不知洗之者在气骨,非在选字。周、姜绮语,不患大家。若以叫嚣粗觕为正雅,则未之闻。
清张祥龄《词论》
# 精警奇肆,剑拔弩张。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 同甫《水调歌头》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精警奇肆,几于握拳透爪。可作中兴露布读,就词论,则非高调。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上一篇:宋·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下一篇:宋·强至《醉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