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鹦鹉飞集他山":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
# 他山:别的山头。,集:栖息,停留。
"山中禽兽辄相贵重":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
# 相贵重:尊重它。一作“相爱”,一作“相爱重”。,辄:总是。
"鹦鹉自念":鹦鹉自己想:
# 念:想。
"虽乐不可久也":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
"便去":便离开了。
# 去:离开。
"后数日":离开不久后,
"山中大火":这座山发生大火。
"鹦鹉遥见":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
# 见:看见。,遥:远远地。
"便入水濡羽":飞到有水的地方把自己的羽毛沾湿,
# 濡羽:沾湿羽毛。濡:沾湿。
"飞而洒之":然后飞去洒在火上。
"天神言":天神说:“
"汝虽有志":你虽然有志气,
# 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虽:即使。,汝:你。
"意何足云也":但是力量微不足道。”
# 何足云也:怎么能扑灭火呢?足:能够。
"对曰":鹦鹉回答说:“
# 对:答。
"虽知不能":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了火,
"然吾尝侨居是山":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
# 侨居:寄居,寄住。,尝:曾经。,然:但是。
"禽兽善行":山里的动物行为善良,
# 善行:行为善良。善:好的。
"皆为兄弟":都是我的兄弟,
# 为:是。,皆:都。
"不忍见耳":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遇火灾。”
# 见:看见。
"天神嘉感":天神赞扬它的行为并深受感动,
# 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即为灭火":就帮助鹦鹉把火灭掉了。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其成就在于撰有《世说新语》,该书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虽已散佚,但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余则。其作品风格以简洁生动、富有韵味著称,能以短小篇幅展现人物风貌与故事精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鹦鹉虽知以一己之力不能救助朋友,但仍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朋友,表达了它对友情的珍视,体现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一片诚心的深刻含义。
2. 分段赏析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此句交代了故事背景,“飞集他山”点明鹦鹉来到新环境,“禽兽辄相贵重”则体现出山中氛围和谐,禽兽们对鹦鹉十分友善,为后文鹦鹉回报它们埋下伏笔。“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虽乐不可久也”表明鹦鹉有自己的考量,理性看待所处环境。“后数日,山中大火”:简单一句,情节突变,营造出紧张氛围,让山中禽兽面临生死危机,也为鹦鹉出场救火提供了情境。“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入水濡羽,飞而洒之”通过动作描写,展现其不顾自身力量微小,毅然救火的行为,体现出它的善良和义气。“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天神的话道出了现实,鹦鹉的力量在大火面前确实微不足道,也从侧面突出鹦鹉行为的艰难与可贵。“对曰:“虽知不能,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鹦鹉的回答是全文主旨所在,“虽知……然……”强调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出于对禽兽们的感恩与情义,“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彰显了它的重情重义与仁爱之心。“天神嘉感,即为灭火”:此句为故事结局,天神被鹦鹉的情义打动并帮忙灭火,既体现了对鹦鹉义举的认可,也传达了善有善报的美好愿景,升华了故事的主题。
3. 作品点评
本文讲述了一个鹦鹉救火的故事。动物亦有灵性,如同人类般重情重义,因而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生命。故事启示人们:做事需有毅力,即便力量微薄,只要持之以恒,终会有所回报。一个人凭借自身力量完成艰巨任务并非易事,这与“愚公移山”的精神有共通之处,而本文更融入了感人的友谊。对待朋友当真心相待——这也让我们反思:日常所为究竟是对是错,是过错还是真能带来幸福。
下一篇:宋·翁卷《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