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ān
huàn
shā
·
·
bìng
xiāo
xiāo
liǎng
bìn
huá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3
bìng
xiāo
xiāo
liǎng
bìn
huá
kàn
cán
yuè
shàng
chuāng
shā
dòu
kòu
lián
shāo
jiān
shú
shuǐ
fēn
chá
zhěn
shàng
shī
shū
xián
chù
hǎo
mén
qián
fēng
jǐng
lái
jiā
zhōng
xiàng
rén
duō
yùn
jiè
huā

译文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宽和有涵容的,桂花。

逐句剖析

"病起萧萧两鬓华":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

# 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卧看残月上窗纱":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

"豆蔻连梢煎熟水":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

# 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陈元靓《事林广记》别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盏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百草正义》则说:“白豆蔻气味皆极浓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种清澈冷测之气。隐隐然沁入心脾。则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气。”熟:《天籁轩词选》《历代诗余》作“热”。,豆蔻:药物名,其性能行气、化湿、温中、和胃..…豆蔻连梢:语见于张良臣《西江月》:“蛮江豆蔻影连梢。”

"莫分茶":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 分茶: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见,“分茶”是一种巧妙高雅的茶戏。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汤分别注入盏中饮食。

"枕上诗书闲处好":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

# 书:《历代诗余》作“篇”字。

"门前风景雨来佳":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 门前风景雨来佳: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佳叶麻韵,近代音。

"终日向人多酝藉":整日陪伴着我,宽和有涵容的,

# 酝藉:宽和有涵容。《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木犀花":桂花。

# 木犀花:即桂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是李清照大病初愈时所作,最早见于宋代曾慥所编《乐府雅词》。上阕聚焦拂晓时分的闺中起居,“病起萧萧两鬓华”的特写镜头里,既见白发丛生的衰老印记,又含劫后余生的庆幸微光。下阕转写白昼庭院之景,“枕上诗书闲处好”的闲适表象下,暗涌着"当年万卷空抛掷"的深沉喟叹。全词以淡墨写浓愁,在病榻琐记中见出生命厚度,于日常细节处透出哲思光芒。词人将服药忌茶的养生禁忌、卧看残月的幽独情态,皆化作审美对象,突破病体桎梏的从容背后,恰是宋人“以理化情”的生命智慧。那些看似轻盈的生活碎片,实则承载着时代动荡中知识女性的精神突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摊破浣溪沙》中“病起萧萧两鬓华”一句透露出创作背景,结合李清照生平,学界多认为是其晚年作品。词中“木犀花”对应农历八月桂花开时,暗示创作时节。据陈祖美考证,李清照曾经历两次重病:第一次是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大病初愈,第二次更凶险,绍兴二年(1132年)因病险丧命,期间饱受非议甚至入狱。此词应是绍兴二年秋病愈后所作,记录了她坚持服药调养的日常。词中“枕上诗书闲处好”等句,既写病中闲情,亦隐含对世事的感慨。虽具体创作时间仍有争议,但综合其生平与文献记载,多倾向于定为1132年秋,地点推测为杭州西湖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况,委婉动人。词中主要写生活中的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扣人心弦。

2. 写作手法

拟人:“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通过“花向人”的拟人化描写,既塑造了木犀含情脉脉的意象,又婉转传达出对金桂的眷恋之情——这种主客交融的叙述方式,恰似在花影摇曳间勾勒出个朝夕相守的剪影。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病起”为叙事原点,将生命沧桑与精神超脱编织成独特的审美图景。开篇“病起萧萧两鬓华”如惊雷破空,“萧萧”二字既摹白发零落之形,更传病后惊魂未定之神。鬓角霜雪不仅是岁月摧折的见证,更暗含靖康之变后家国飘零的沉痛记忆。词人却以凌厉笔锋戛然而止,转写“肯将秾艳斗春华”的豁达,这种叙事突转恰似水墨画的飞白技法,在留白处藏匿万千气象——既然韶华已逝,何不直面现实?如此处理既规避了伤感滥调,又彰显出宋人特有的理性哲思。下阕“枕上诗书闲处好”展现病中生活的智慧重构。词人将病榻转化为精神栖居地,往日需焚香沐浴的雅事,此刻化作枕畔诗卷的自然流淌。“闲”字三重意蕴层层递进:既是被迫赋闲的无奈,又是主动选择的超然,更是参透荣辱后的澄明。当诗人把“病”转化为“闲”的审美对象,传统闺怨词中的柔弱病态,便升华为“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命礼赞。这种将困顿境遇诗化的能力,恰似苏轼“因病得闲殊不恶”的旷达襟怀。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清丽明快的格调独树一帜,全篇贯穿着病愈初期的怡然心境,与李清照后期常见的沉郁词风形成鲜明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然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只有四十九岁,但这一年龄在古代则已被视为“晚岁”,又因其境遇过于坎坷,故不满五十鬓发已经花白稀疏了。结拍二句中的“木犀花”是桂花的学名。词人不仅将桂花拟人化,而且把它比做像汉朝的薛广德那样,对人既宽和又有涵容者在她青春期所写的《鹤鸽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一词中,曾称誉金桂“自是花中第一流”。看来,桂既是她的观赏对象,更是其理想的寄托,甚或是其人格的自况。

现代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 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

现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这是一首病后遣怀之作,却写得从容暇豫,自然淡泊,没有一点蹙额锁眉之苦态。在漱玉后期作品中,可谓别具一格。一个“佳”字尤能传出了女诗人的安慰与欣喜,反映出主人公静观自得的乐趣与风人的高致。

现代周笃文《〈摊破洗溪沙〉试析》

# 或许由于久病初愈,使人欣慰吧,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读来情味深长,有如词中赞美的木犀一样酝藉有致。

不详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鹊桥仙(其二)》

下一篇:宋·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