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南有贤人焉":江南有一位贤人,
"字子固":字子固,
"非今所谓贤人者":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
"予慕而友之":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
# 友:与......交朋友,动词。,慕:仰慕。
"淮之南有贤人焉":淮南有一位贤人,
"字正之":字正之,
# 正之:孙侔,字正之,一字少述。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多次被人推荐,曾授校书郎扬州州学教授。
"非今所谓贤人者":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
"予慕而友之":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
"二贤人者":这两位贤人,
"足未尝相过也":不曾互相往来,
# 相过:拜访,交往。过,访问。
"口未尝相语也":不曾互相交谈,
# 相语:交谈。
"辞币未尝相接也":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
# 币:帛,丝织品,这里指礼品。,辞:这里指书信往来。
"其师若友":他们的老师和朋友,
# 若:和,与。
"岂尽同哉":难道都是相同的吗?
"予考其言行":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
# 考:考察、观察。
"其不相似者":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何其少也":竟是多么少呀!
"曰":应该说:“
"学圣人而已矣":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
"学圣人":学习圣人,
"则其师若友":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
"必学圣人者":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
"圣人之言行":圣人的言行,
"岂有二哉":难道会有两样的吗?
"其相似也适然":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 适然:理所当然的事情。
"予在淮南":我在淮南,
"为正之道子固":向正之提起子固,
"正之不予疑也":正之不怀疑我的话。
"还江南":回到江南,
"为子固道正之":向子固提起正之,
"子固亦以为然":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
"予又知所谓贤人者":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
"既相似":他们的言行既相似,
"又相信不疑也":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
# 遗:赠送。,《怀友》:原文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其文云:“因介卿(即介甫)官于扬,予穷居极南……为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介卿家。”
"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
# 至乎中庸:语本曾巩《怀友》“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中庸:儒家奉行的道德标准,认为不偏为中,不变为庸,即不偏不倚,循常守旧。,扳:同“攀”,援引。,大略:大体上。
"正之盖亦常云尔":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
"夫安驱徐行":驾着车子稳步前进,
# 安驱:稳稳当当地驾车。
"轥中庸之庭":辗过中庸的门庭,
# 轥:车轮碾过。
"而造于其室":而进入内室,
# 造于:到达。
"舍二贤人者而谁哉":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
# 昔:昔日。
"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
"辅而进之":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
"其可也":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噫":唉!
# 噫:唉,表示感叹。
"官有守":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
# 守:职守,工作岗位。
"私有系":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
# 系:牵系,系念。,私:私人。
"会合不可以常也":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
"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
# 警:警策,勉励。
"且相慰云":并且互相慰勉。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赠别文。文章介绍曾巩与孙侔虽未交往却共学圣人之道的事迹,表达作者希望与友人建立共求进步的君子之谊,揭示知己未必相逢的哲理。
2. 写作手法
正衬:全文以孙正之陪衬曾巩,如“正之不予疑也”“子固亦以为然”,借两人对彼此的信任,侧面印证“同学于圣人”者志趣相投、超越形迹的默契,二者相互映衬,共同凸显“贤人相似且相信”的核心,属同类正向衬托。排比:“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以三句排比强化曾、孙二人素未谋面的状态,与后文“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形成反差,通过铺陈蓄势,自然推导出“学圣人”使言行趋同的结论,增强论证逻辑性与语势。反复:文中“非今所谓贤人者”两次出现,分别用于描述曾巩与孙正之,通过语句重复强调二者与世俗定义的“贤人”不同,其核心在于“学圣人”而非追逐世俗才学;“予慕而友之”句式重复,突出作者与两人志同道合的情感,强化三人“同学于圣人”的契合,同时借反复手法形成回环节奏感,加深读者对“贤人标准在于师法圣人”这一观点的印象。
3. 分段赏析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开篇两句分别点明“江之南”的曾子固与“淮之南”的孙正之两位贤人的存在,明确指出他们并非世俗意义上的贤人,为后文揭示“同学于圣人”的深层内涵埋下伏笔。同时,两次强调“予慕而友之”,将作者自身与曾、孙二人建立起情感联系,暗示三人志趣相投,为后续论述两人的相似性以及师友关系的共性做好铺垫,使文章的叙事逻辑层层递进。“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此三句以排比句式,连续强调两位贤人之间未曾有过实际的交往,从“足未尝相过”(未曾相互拜访)、“口未尝相语”(未曾当面交谈)到“辞币未尝相接”(未曾互通信件礼物),将双方未曾谋面的情形渲染得极为突出,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引发读者对两人虽无实际往来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的好奇与思考,推动文章论述向纵深发展。“其师若友,岂尽同哉?”此句以设问形式出现,在读者对两位贤人未曾交往却可能存在联系的好奇达到顶点时,自然地抛出疑问,引发读者对两人师友关系的思考。在逻辑上,它承接上文对两人无实际交往的描述,又开启下文对两人相似性的探讨,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作用,使文章论述更为流畅。“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紧承上文的设问,作者给出令人意外的答案。在未曾谋面且师友不尽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考察发现两人言行的差异竟如此之少,这一结果超出常理,极大地激发读者探寻原因的兴趣,为下文揭示“学圣人而已矣”的核心观点营造出强烈的悬念感,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与说服力。“曰:学圣人而已矣。”此句简洁有力,直接点明两位贤人言行相似的根本原因在于“学圣人”。它是前文层层铺垫、设疑之后的答案,不仅解决了读者的疑惑,也揭示了文章“同学”的深刻内涵,即真正的“同学”不在于外在的交往形式,而在于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使文章的论述上升到哲学与道德追求的高度,奠定了全文的思想基调。“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进一步论证“学圣人”与两人相似性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指出,既然都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师友也必然是学圣人之人;而圣人的言行具有一致性,所以学习圣人的人彼此相似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一论证过程严谨周密,通过层层推导,使“学圣人”导致两人相似的观点更加确凿可信,从理论层面深化了文章对“同学”概念的阐释,展现出王安石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此段从“相似”自然过渡到“相信”。作者分别向孙正之和曾子固介绍对方,尽管二人此前毫无交集,但都对作者的介绍深信不疑。这种超越常规人际交往的“相信”,生动地展现出“同学”于圣人的贤人之间那种不受空间限制、不拘泥于外在形式的神交,以及他们之间高度的信任,进一步丰富了“同学”的内涵,使文章对人物关系的刻画更加立体。“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此句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再次强调贤人之间“相似”与“相信”的特质。它不仅概括了曾、孙二人的关系特点,也暗示了作者与他们之间同样存在着这种基于“同学于圣人”的深厚情谊,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连贯,同时也为下文阐述共同志向与追求做好铺垫。“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文章第三段开篇提及曾子固赠予作者的《怀友》一文,点明其主旨是希望携手共进,达到“中庸”之境,并补充说明孙正之也常有类似观点,既照应前文“相似”之论,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三人共同志向的进一步阐述。通过具体的事例,将抽象的“同学于圣人”的理念落实到追求“中庸”这一具体的道德与学术目标上,使文章的论述更加具体可感。“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此句以形象的比喻,高度赞扬曾、孙二人在追求“中庸”之道上的卓越能力与领先地位,认为能够稳步达到“中庸”境界的,非他们二人莫属。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两位贤人的敬佩与推崇,也突出了三人共同追求“中庸”的坚定信念,同时将“同学于圣人”的目标与具体的实践路径相结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作者以谦逊的态度表达自己虽不敢确定一定能达到“中庸”之境,但愿意追随在两位贤人左右,在他们的帮助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种自谦的表述既展现了王安石的谦逊品格,又体现出三人之间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深厚情谊,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同学”的互助与共进精神。“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文章末段以抒情之语收束,紧扣题目中的“别”字。作者感叹由于官职职责与私人事务的牵绊,彼此无法经常相聚,这是现实的无奈。随后点明写作此文的目的是“相警且相慰”,呼应曾子固《怀友》中“思而不释,已而叙之,相慰且相警也”的观点,展现出朋友之间以学问之道相互勉励、以真挚情谊相互慰藉的美好情谊。
4. 作品点评
文章以江南、淮南两位贤人的言行相似为切入点,自然引出同学圣人的意旨。随后紧扣“同学”二字,从共学圣人之道的角度立意,阐明共同学习圣人则会志同道合、言行相近、彼此信任,友谊得以长久维系,此乃建立牢固友情的根基。最后以相互引领共登圣人殿堂相勉励,更彰显作者志向高远、思想崇高。子固、正之二人言行相仿、互为映衬,为文章增添光彩。文中排比句的多次运用与长短句的交错搭配,亦增强了文章的语言美感。
# 此为瘦笔,而中甚腴。学文必当由瘦以入腴,如先学腴,即更无由得瘦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
# 略朋友离别之情,而叙道义契合之雅,使人读之油然有感。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九
# 别子固而以正之陪说,交互映发,错落参差。至其笔情高寄,淡而弥远,自令人寻味无穷。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