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谁种芭蕉树":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
#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谁种:四印斋本《漱玉词》作“种得”。
"阴满中庭":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
# 中庭:即庭中,庭院里。
"阴满中庭":遮盖了整个院落,
"叶叶心心":那一片片蕉叶,一个个叶心,
"舒卷有余情":舒展开来,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情思。
# 余情:清:一作:情。余清:今本多作“余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当,因此词上阕旨在咏物并非简单的拟人之法。余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贻人以清凉舒适之感。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余情”二字。,舒卷: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词两用。舒:以状蕉叶。卷:以状蕉心,有通“婘”之训,谓好貌。
"伤心枕上三更雨":我满心伤痛,躺在枕上听着三更时分的雨,
"点滴霖霪":点点滴滴,响个不停;
# 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历代诗余》作“凄清”。
"点滴霖霪":雨水连绵不断,点点滴滴地敲打着,
"愁损北人、":这雨让北方来的人愁苦万分、
# 北人:指北方被金国占领的北宋故地的人。这里指词人自己。北,《历代诗余》作“离”。,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
"不惯起来听":实在不习惯,无法入睡,只能起身倾听这雨声!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此诗描绘了窗前的芭蕉树,其浓郁的树荫遮蔽了整个中庭,到了三更半夜,词人伤心地躺在枕上,窗外的雨淅淅沥沥,连绵不断,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南渡后内心的愁苦、孤寂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描写的芭蕉和夜雨等景物之中。例如描写芭蕉“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阴满中庭”,表面上是在刻画芭蕉的形态和庭院的景象,实际上是将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寄托其中;写夜雨“点滴霖霪”,也融入了作者的伤心之情。叠字:“叶叶心心”“阴满中庭”(重复使用)“点滴霖霪”等叠字的运用,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叶叶心心”从视觉印象上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同时在听觉上形成应接不暇之感;叠字的使用使语言更具韵律美和音乐美,强化了情感表达。设问:“窗前谁种芭蕉树”,此句似问非问,似在探寻芭蕉树的种植者,却又未给出答案,也无须答案。这种设问方式,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为后文借芭蕉抒发情感做铺垫。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本应是宁静的夏秋夜晚,却因雨打芭蕉的声音,让词人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内心痛苦不堪。这原本可能被视为平常的夏秋夜景,在词人特定的心境下,成为了触发哀伤的媒介,以相对平静的夜景反衬出词人国破家亡后的伤痛,更凸显出其内心的凄凉和哀愁。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咏物起笔,借芭蕉来映衬自己内心愁怀难消、郁郁寡欢的心境。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实则饱含着复杂情绪,似询问,又似埋怨,无需他人回应,却巧妙地将读者的目光牵引至充满南方特色的芭蕉庭院。随后,作者紧紧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荫浓的特点进行细腻描绘。蕉心层层叠叠,不断向外舒展,犹如无尽的思绪蔓延开来。阔大的蕉叶,仿若巨掌与绿扇,纷纷向着空间伸展,将庭院布满,散发着清新秀逸之气,为南国的夏秋增添别样景致。“阴满中庭”这句,生动逼真地勾勒出这一画面,而紧接着重复的“阴满中庭”,进一步强化了庭院被芭蕉浓荫覆盖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庭前窗下,感受着绿叶的遮蔽,进而将目光聚焦于蕉叶的舒卷之态。“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这歇拍二句,巧妙地将情感寄托于芭蕉这一景物之中。“叶叶”与“心心”两组叠字,不仅在听觉上营造出一种连绵不绝、应接不暇的感觉,更从视觉层面展现出蕉叶持续舒展的动态过程。而那常卷的蕉心,恰似词人心中无尽的愁绪,嫩黄浅绿的蕉心深处,仿佛紧紧包裹着千丝万缕、绵延不绝的情思。下阕笔锋一转,切入夜景描写,节奏陡然变化。“伤心枕上三更雨”,本就处于夜深难眠的痛苦境地,偏偏在三更时分,寒风乍起,疏雨飘落。正所谓“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那点点滴滴的雨珠打落在芭蕉叶上,仿佛重重地敲击在词人那已然伤痕累累的心上。此刻,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失去的家园、已故的丈夫,以及动荡不安的时局和懦弱无能的朝廷。她满心期盼着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重返故土,如此种种,怎能不让这位“北人”愁肠百结,愈发难以入眠?无奈之下,她只得披衣起身,独自承受这浓浓的哀愁,等待黎明的到来。结拍处的“起来听”,看似简单的动作描述,实则饱含无奈。其背后的寓意在于:“北人”不像“南人”那般,能够对雨打芭蕉之声习以为常,安然入睡,只因“北人”心中承载着更为沉重的家国之思,这声音于他们而言,是触动愁绪的声声哀弦。
4. 作品点评
该词作虽篇幅精简,却寄寓绵长情思。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解,巧妙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融入设问与口语表达,节奏上长短交错、抑扬顿挫,富有韵律之美。词人精准捕捉芭蕉的意象特质,借景生情、托物言志,将家国破碎后的悲怆愁绪不着痕迹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笔法灵动婉转,情感深沉厚重,充分彰显出李清照词作构思新颖、意境隽永、章法多变的艺术特色。
# 起首一问句表现了词人对种树者的怀念与对芭蕉长成的喜悦,因此她移情入景,说“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写芭蕉对人的深情,正是抒发词人自己的深情。上半阕写从室内看芭蕉成荫,下半阕则写枕上听雨打芭蕉。经过国难、家破、夫亡种种打击后,避难客居的人夜不成眠,夜雨不停地敲打着芭蕉,也敲打在词人愁损的心上。“起来听”这一外在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万千愁绪。
现代浙江大学教授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
# 此首又见《广群芳谱》卷八十九(卉谱三)芭蕉,调为《采桑子》,词句亦与《采桑子》同而非《添字丑奴儿》。其词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馀光分外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点霖霪,似唤愁人,独拥寒衾不忍听。”按《全芳备祖》国内无刊本(董康《书舶庸谈》云:日本有元刊本),但各抄本均作《添字丑奴儿》。《花草粹编》云“添字”,是陈耀文所见本当亦相同。《广群芳谱》作《采桑子》,殆为编者汪灏等所妄改,不足据。
现代校勘家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
# 按诸谱律,《丑奴儿》(即《采桑子》),前后两段都没有重叠句,更不是重韵,所谓“添字”也只是在前后两结句各添二字而已。清照这词,并非在第四句(即结句)七字中添二字成九字句,而是连同第三句四字并所添二字共十三字,破为三句,使之成为四、四、五字句;且承上句,重叠一遍。所以如此,乃因叠句重韵,在词中能起到节拍复沓,辞情委婉,舒徐动听的作用,以增强其语言的形式美和韵味美。
现代内蒙古大学教授王璠《李清照研究丛稿·咏物述怀 乡怀凄切》
上一篇:宋·刘次庄《敷浅原见桃花》
下一篇:宋·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