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湿黄昏":端午佳节的黄昏被绵绵小雨浸润。
# 湿:浸润。
"重午佳辰独掩门":我寂落的独自轻掩门扉。
# 独:独自一人。
"巢燕引雏浑去尽":梁间的燕子带着它的雏鸟全都离开了,
# 巢燕:巢里的燕子。
"销魂":面对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让人黯然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只能徒劳的向梁间寻觅燕子往日栖息的痕迹,怀念一下往日热闹欢欣的时光。
"客舍宛如村":旅居的客舍就好像乡野山村一样。
# 村:乡野山村。,客舍:旅居的客舍。
"好事无人载一樽":有了喜悦的事情也没有人共饮一杯。
# 好事:喜悦的事情。
"唯有莺声知此恨":这种没有知音好友分享陪伴的遗憾,只有黄莺的啼鸣了解,
# 唯:只,仅仅。
"殷勤":所以才殷勤的鸣叫安慰着我。
"恰似当时枕上闻":就好像往日美好时光中在梦中、枕上听到的一样。
# 闻:听到。,恰似:好像是。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端午词,描绘了端午佳节客居他乡的孤寂场景,通过离巢孤燕与夜莺哀鸣的意象,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羁旅之愁与深切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在端午节这个本该热闹的佳节,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着小雨,细雨如丝,打湿了黄昏的氛围,营造出一种朦胧、压抑且略带凄凉的意境。诗人独自掩门而居,通过描绘“小雨”“黄昏”这样的景色,将自己在端午佳节却孤身一人的孤独、落寞之情融入其中,借景传达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3. 分段赏析
上片:“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以环境描写开篇,奠定全词孤寂基调。“小雨湿黄昏”中,“湿”字既写细雨浸润的端午暮色,又暗喻词人内心的潮湿与压抑;“独掩门”则通过动作细节,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端午本是团圆佳节,诗人却闭门独处,与外界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借燕喻己,深化孤独之情。“巢燕引雏去尽”以燕子归巢反衬自身漂泊无依,“浑去尽”三字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怅惘;“销魂”直抒胸臆,点明情感之浓烈;“觅宿痕”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燕巢旧痕,又暗含对往昔亲友团聚的追忆。下片:“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中“客舍宛如村”以比喻手法,将客居环境比作荒僻村落,凸显漂泊的孤寂与环境的冷清;“好事无人载一樽”则通过“无人共饮”的细节,进一步强化无人相伴的遗憾,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中“莺声知此恨”赋予黄莺以人性,将其拟作知音,反衬出诗人的无人倾诉;“殷勤”一词既写莺鸣的缠绵,又暗含对往昔温馨的怀念;“恰似当时枕上闻”通过今昔对比,将现实之恨与回忆之甜交织,更显愁绪的复杂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写得含蓄而细腻,主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上一篇:宋·杨万里《读诗》
下一篇:宋·周邦彦《烛影摇红·芳脸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