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i
zhōu
hǎi
líng
xiàn
zhǔ
簿
jūn
zhì
mí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xìng
shì
cháng
shì
jiā
suǒ
wèi
jīn
tài
zhōu
hǎi
líng
xiàn
zhǔ
簿
zhě
jūn
xiōng
yuán
xiāng
yǒu
ài
chēng
tiān
xià
ér
shǎo
zhuó
luò
shàn
biàn
shuō
xiōng
zhì
lüè
wéi
dāng
shì
rén
suǒ
bǎo
yuán
shí
cháo
tíng
kāi
fāng
lüè
zhī
xuǎn
zhāo
tiān
xià
néng
zhī
shì
ér
shǎn
西
shuài
fàn
wén
zhèng
gōng
zhèng
wén
gōng
zhēng
jūn
suǒ
wéi
shū
jiàn
shì
zhào
shì
wéi
tài
miào
zhāi
láng
ér
xuǎn
tài
zhōu
hǎi
líng
xiàn
zhǔ
簿
guì
rén
duō
jiàn
jūn
yǒu
cái
shì
shì
zhī
zhōu
xiàn
jūn
cháng
kǎi
rán
yǒu
suǒ
wéi
rán
zhōng
yòng
zhì
néng
āi
shì
yǒu
shì
xíng
xiào
kùn
ér
huǐ
jiē
zhòng
rén
zhī
qiú
ér
yǒu
suǒ
dài
hòu
shì
zhě
ruò
zhì
móu
gōng
míng
zhī
shì
kuī
shí
yǎng
shì
zhī
huì
ér
zhé
zhě
nǎi
shèng
shǔ
biàn
wàn
ér
qióng
yòng
shuì
zhī
shí
móu
duó
sān
jūn
ér
yòu
zhī
guó
yòu
shuō
zāi
jiē
yǒu
suǒ
dài
ér
zhě
zhī
zhī
jūn
nián
shí
jiǔ
jiā
yòu
mǒu
nián
mǒu
yuè
mǒu
jiǎ
zàng
zhēn
zhōu
zhī
yáng
xiàn
gān
xiāng
mǒu
suǒ
zhī
yuán
rén
shì
nán
guī
shì
zhāng
zhēn
zhōu
cān
jūn
tài
miào
zhāi
láng
lín
jìn
shì
rén
jià
èr
rén
jìn
shì
zhōu
fèng
xiān
tài
zhōu
tài
xīng
xiàn
lìng
táo
shùn
yuán
míng
yuē
yǒu
ér
zhī
ér
zhǐ
zhī
jūn
ér
shuí
huò
shǐ
使
zhī

译文

姓许。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他就是家谱上边所说的现在任泰州海陵县的主簿。先生不但与兄长许元相互友爱而被天下称赞,而且从少年时就超出一般人,他从不受约束,擅长辩论,与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谋略而被当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宝元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科,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才,当时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相写信推荐先生,因此,他被征召进京应试,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雄才大略,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许君也曾经意气慷慨,自信自负,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能有一次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伤啊。读书人当中本来就有那种远离尘世、与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讽刺谩骂、嘲笑侮辱、穷苦愁困都不后悔,他们都没有一般人那种对名利的营求之心,而对后世有所期望,因此他们的失意、不合时宜也是应该的。至于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难以数记的。然而,才辩足以改变一切事物,却在重用游说的时代困穷;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帅,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却不后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许君死时五十九岁,在嘉祐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长子名瑰,没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户参军;三子名琦,任太庙斋郎;四子名琳,中了进士。五个女儿,已经出嫁的两个,一个嫁于进士周奉先,一个嫁于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墓碑上的铭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唉!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是什么人使他这样的呢?

逐句剖析

"姓许氏":姓许。

"余尝谱其世家":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

# 谱:为……做家谱,编列。

"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他就是家谱上边所说的现在任泰州海陵县的主簿。

# 泰州海陵县:现在的江苏省泰县。现在为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先生不但与兄长许元相互友爱而被天下称赞,

"而自少卓荦不羁":而且从少年时就超出一般人,他从不受约束,

# 卓荦不羁:形容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

"善辩说":擅长辩论,

"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与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谋略而被当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

# 器:器重,重视。

"宝元时":仁宗宝元年间,

# 宝元:宋仁宗年号(1038—1040)。

"朝廷开方略之选":朝廷开设方略科,

# 方略:指治国用兵的方法与谋略。

"以招天下异能之士":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才,

# 以:来。

"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当时陕西大帅范文正公、

# 范文正公:即北宋名臣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郑文肃公争相写信推荐先生,

# 郑文肃公:即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

"于是得召试":因此,他被征召进京应试,

"为太庙斋郎":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

# 斋郎:办理祭祀事务的小吏。,太庙:天子的祖庙。

"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雄才大略,

# 贵人:指在朝廷中有一定地位的显贵之人。

"可试以事":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

"不宜弃之州县":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

"君亦常慨然自许":许君也曾经意气慷慨,自信自负,

"欲有所为":想有一番作为。

"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但终究没能有一次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

"噫":唉!

"其可哀也已":真令人哀伤啊。

"士固有离世异俗":读书人当中本来就有那种远离尘世、与世俗不合,

"独行其意":一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人,

"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即使受到讽刺谩骂、嘲笑侮辱、穷苦愁困都不后悔,

# 困辱:陷于困窘和被侮辱之中。

"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他们都没有一般人那种对名利的营求之心,而对后世有所期望,

"其龃龉固宜":因此他们的失意、不合时宜也是应该的。

# 龃龉:这里指政治意见不合。

"若夫智谋功名之士":至于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

"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

"而辄不遇者":却往往不能得志的,

# 辄:总是,还。

"乃亦不可胜数":也是难以数记的。

"辩足以移万物":然而,才辩足以改变一切事物,

"而穷于用说之时":却在重用游说的时代困穷;

"谋足以夺三军":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帅,

"而辱于右武之国":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

# 右武:崇尚武道。

"此又何说哉":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

"嗟乎":唉!

"彼有所待而不遇者":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却不后悔的人,

"其知之矣":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君年五十九":许君死时五十九岁,

"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在嘉祐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某地的原上。

"夫人李氏":夫人姓李。

"子男瑰":长子名瑰,

"不仕":没有做官;

# 不仕:不出来做官。

"璋":次子名璋,

"真州司户参军":任真州司户参军;

"琦":三子名琦,

"太庙斋郎":任太庙斋郎;

"琳":四子名琳,

"进士":中了进士。

"女子五人":五个女儿,

"已嫁二人":已经出嫁的两个,

"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一个嫁于进士周奉先,一个嫁于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墓碑上的铭文是:

"有拔而起之":有人提拔而任用他,

# 起:使……起。

"莫挤而止之":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

"呜呼许君":唉!

"而已于斯":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

"谁或使之":是什么人使他这样的呢?

# 之:他。,使:造成,促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墓志铭。此篇墓志铭主要哀悼许平具备才能却屈居低位的悲剧。第一段讲述许君拥有卓越才学却始终未被重用的事实;第二段用离俗独行之士和趋炎附势之士的不得志,来衬托许君的郁郁不得志;第三段叙述许君的身后之事;第四段的铭文仅二十余字,概括了许平的一生遭遇,其中隐含着强烈的悲愤之情。全文议论内容较多,情调慷慨悲凉,暗中感慨迎合时势之人未必能得到重用的现实,进而赞扬了君子应当以坚守自我为贵,不应因遭遇困顿而悔恨的可贵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篇墓志铭是王安石为已故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平所作。据推测,文章应创作于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是王安石为纪念许平的生平事迹而撰写的悼念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墓志铭,也是一篇怀人悼亡文。借叙述许君有才却屈居下位的悲剧人生,以离俗独行之士等衬托其不得志,表达对许君的哀悼,感慨趋时之士难获重用的现实,赞扬君子自守的可贵精神。

2. 写作手法

正衬:“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通过描述许平与兄长许元相友爱且都被当世大人物器重,从侧面衬托出许平本身的卓异不凡,展现其出众的才能与品质,为后文写其不遇埋下伏笔。对比:“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将许平这类智谋之士“辩移万物”“谋夺三军”的卓越才能,与他们在现实中“穷于用说”“辱于右武”的困窘遭遇作对比,鲜明地揭示出人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现象,突出作者对许平不遇的惋惜与不平。议论:“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乃亦不可胜数”,直接发表议论,将不遇之士分为两类,阐述不同类型不遇之士的特点,深入分析许平这类“智谋功名之士”不遇的普遍性,深化文章对人才不遇这一主题的探讨。

3. 分段赏析

文章首段,详细介绍了许平卓越出众的才能与坎坷的人生际遇。为了更好地衬托许平,作者特意将他和兄长许元关联起来,提及兄弟二人“相友爱称天下”,由此可见其家世不同寻常。单论许平,他自幼便“卓荦不羁”,心怀远大志向,而且“善辩说”,有着超乎常人的见识。再看兄弟二人,均“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这从主观的个人特质与客观的外界认可两个层面,充分显示出许平有着宽广的前程,本应成就一番大事业。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在宝元年间,恰逢“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许平还得到了名重一时的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的极力举荐,经过召试后被授予太庙斋郎,不久又被选为泰州海陵县主簿。明明是难得的好机遇,他却只能在低微的官职上默默无名,字里行间,已然饱含着作者的不平之气。当时,了解许平的显贵纷纷大力推荐,觉得他“不宜弃之州县”,完全能够担当大任;至于许平自己,也颇为自负,“欲有所为”。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智慧才能,抱憾离世。第二段紧承上文展开议论。作者纵观历史,指出自古以来那些生不逢时的士人,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这类人与社会上众人追求的功名事业不同,他们是“有待于后世”,期望在后世获得高洁的名声。他们与世俗格格不入,自然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其二是“智谋功名之士”,他们能够洞察时势变化,懂得把握时机,想要迎合权势以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对社会有所贡献。但即便如此积极进取的有为之士,也常常无法遇到合适的时机,由此可见,想要遇到好时机是多么困难。前面提到的两类人中,前者起到陪衬作用,后者才是论述的重点。于是,作者顺势而下,对许平等“智谋功名之士”卓越的才能和实际的不幸遭遇作了进一步阐述。这类人,“辩足以移万物”,可偏偏在需要发挥辩才的时候陷入困境;“谋足以夺三军”,却在崇尚武力的环境中遭受屈辱。本是国家急切需要的治国人才,却沦落到困窘受辱的境地。这样一对比,当权者埋没、践踏人才的行为也就显而易见了。文章又以“离世异俗”之士作为烘托,认为他们不追求当下的显达,而是“有所待于后世”,这种行为,与那些极力想要遇到好时机却始终无法如愿的“智谋功名之士”相比,反而有其合理之处,让人能够理解。文中或从正面论述,或从反面阐述,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许平怀才不遇、抱憾而终的叹息。在最后的铭语部分,作者满怀激情地进行评说:“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对于许平而言,他本应是幸运之人!既因为当朝显贵的推荐得以出仕为官,在仕途上也没有遭到别人的嫉妒排挤,阻碍晋升之路;可他的结局却极为不幸:仅仅停留在县主簿这样的低层官职上。这样极不合理的现象,到底是谁造成的呢?作者以反问收尾,更加凸显出他对许平的同情,以及心中难平的愤慨。

4. 作品点评

全文以议论为主,情感慷慨悲凉,既客观评述了许平失意的一生,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与不平。文章通过隐晦曲折的笔法,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既展现了许平的才华与不幸,又暗含对时局的深刻批判。文中多用疑问句式,却问而不答,使得文情若即若离,似真似幻,既引人深思,又令人遐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手叙事,以后痛写淋漓,无限悲凉。总是说许君才当大用,不宜以泰州海陵县主簿终,此作铭之旨也。文情若疑若信,若近若远,令人莫测。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许君多奇气,而荆公之志亦如之。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十四

# 如崩崖,如断岸,如欲堕不堕危石,如仄路合沓,走出仍是前溪。此为王介甫先生之笔。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

# 此文位置既高,笔力超绝。余谓读介甫之文者,但取其高志毅力以潜心逊志,体道而致中,何不可之有?[消]蔡世远《古文獾正》卷十篇中含一“命”字,却不说出,更觉语少意多。

清吕留良《古文精选·王文》

# 孙执升云:许君不宜为主簿,而竟以泰州海陵县主簿终,此铭志之所由作也。起手叙许君行谊,只数语可了,以下都作若疑若信、可骇可异之言,以寄其欷獻欲绝之情,自成一篇绝妙墓志手笔特异。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向子諲《浣溪沙·赵总怜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

下一篇:宋·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