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yuè
diāo
huāng
tíng
sòng
qiū
chū
宿
xuàn
shāo
guài
xiǎo
shuāng
chóu
kuàng
jiāng
chí
liè
huá
táng
qiú
kōng
líng
bàn
bào
duān
chóu

译文

日月的消逝是多么地迅速啊,荒芜的庭院中,露水迎来了秋天。起初怀疑是昨夜的雨水在闪耀,不久又奇怪清晨的霜为何如此浓密。空旷的原野上即将开始骑马打猎,华丽的厅堂中已经有人穿上了裘皮衣服。徒然让半夜的仙鹤,怀抱着这满心的忧愁。

逐句剖析

"日月凋何急":日月的消逝是多么地迅速啊,

# 凋:张本作跳。

"荒庭露送秋":荒芜的庭院中,露水迎来了秋天。

"初疑宿雨泫":起初怀疑是昨夜的雨水在闪耀,

"稍怪晓霜稠":不久又奇怪清晨的霜为何如此浓密。

"旷野将驰猎":空旷的原野上即将开始骑马打猎,

"华堂已御裘":华丽的厅堂中已经有人穿上了裘皮衣服。

"空令半夜鹤":徒然让半夜的仙鹤,

"抱此一端愁":怀抱着这满心的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露》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秋露时节的景象为切入点,主题围绕时光流逝、季节变化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展开。这首诗语言简洁,意象丰富,通过对秋景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巧妙地将时光之感、生活之思与内心之愁融合在一起,虽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日月凋何急,荒庭露送秋。初疑宿雨泫,稍怪晓霜稠”,通过描写日月的迅速消逝、荒庭中露水带来秋意,以及清晨疑似昨夜雨水的闪耀和浓密的晓霜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时光匆匆、秋意渐浓的氛围,借此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秋天到来的复杂情绪。对比:“旷野将驰猎,华堂已御裘”这两句,将旷野上人们即将进行驰猎活动的场景,与华堂之中人们已经穿上裘皮衣服的场景相对比,展现了不同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和状态,反映出社会的不同阶层或生活场景的差异,也暗示了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托物言志:“空令半夜鹤,抱此一端愁”,诗人借助半夜的仙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仙鹤本应是自由、高洁的象征,但在此处却“抱此一端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以及可能对自身境遇或社会现实的某种感慨,借鹤来传达自己的心境和情志。

2. 分段赏析

“日月凋何急,荒庭露送秋”开篇便感慨日月消逝之快,点明荒芜庭院中的露水仿佛在送走秋天,奠定了时光易逝、秋意渐浓的基调,流露出诗人对时光匆匆的惆怅。“初疑宿雨泫,稍怪晓霜稠”,诗人细致地描写了清晨的景象,起初怀疑是昨夜的雨水在闪烁,接着又对浓重的晨霜感到奇怪,通过对这一细微变化的捕捉,进一步渲染了秋意的清冷氛围,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旷野将驰猎,华堂已御裘”,将旷野中人们即将开始的驰猎活动与华堂内人们已穿上裘衣的场景相对比,一方面展现了不同环境下人们的活动状态,反映出季节变化对不同生活场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空令半夜鹤,抱此一端愁”,诗人以半夜的仙鹤自比或托物言志,仙鹤本应自由洒脱,却在此处怀着无尽的忧愁,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愁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之感,使诗歌的情感内涵更为深沉,从对秋景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升华到对内心世界的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南雅《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下一篇:宋·蔡伸《虞美人·飞梁石径关山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