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tài
gōng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liǔ
míng
tiáo
绿
àn
huā
luò
hóng
hān
sān
shí
liù
bēi
chūn
shuǐ
bái
tóu
xiǎng
jiàn
jiāng
nán
sān
shí
nián
qián
xiōng
chí
dōng
西
jīn
chóng
lái
bái
shǒu
xún
chén
dōu

译文

浓密的柳叶深处,蝉儿正在鸣叫,落日映照下的莲花颜色更加红艳夺目。看着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满头白发的我回想起了江南水乡的春天。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带领着我看遍此处风景。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往事踪迹却只有一片迷离。

逐句剖析

"柳叶鸣蜩绿暗":浓密的柳叶深处,蝉儿正在鸣叫,

# 柳叶鸣蜩绿暗:一作“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鸣蜩(tiáo),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绿暗,绿得发黑。酣,浓透。

"荷花落日红酣":落日映照下的莲花颜色更加红艳夺目。

# 酣:浓透。

"三十六陂春水":看着池塘中的春水,

# 春水:一作“流水”。,三十六陂:池塘名,在汴京附近。陂,池塘。江南扬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诗中云“想见江南”。

"白头想见江南":让已经满头白发的我回想起了江南水乡的春天。

"三十年前此地":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

"父兄持我东西":带领着我看遍此处风景。

# 持:携带。

"今日重来白首":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

"欲寻陈迹都迷":想寻找往事踪迹却只有一片迷离。

# 陈迹:以前的踪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六言绝句组诗,收录于《全宋诗》。这组诗以重游西太一宫为契机,其一通过夏日美景,如柳暗荷红、春水池塘,引发对江南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其二回忆三十年前与父兄同游的情景,对比今昔,抒发人事变迁、旧迹难寻的感慨。组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入京,准备推行变法,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创作此组诗。景祐三年(1036年),16岁的王安石随父亲初游西太一宫。在初游到重游的漫长岁月里,他历经父母双亡、家庭变故,且事业上尚无显著成就,触景生情之下写下这两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六言绝句,也是一组怀古诗。王安石借重游西太一宫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夏日西太一宫的景色以及回忆往昔与父兄同游的情景,表达了对江南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第一首诗中“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描绘了柳叶浓密、知了鸣叫,荷花在落日余晖中鲜艳盛放的景象,这些夏日之景融入了作者对江南故乡的思念。“三十六陂春水”,春水悠悠的画面也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对比:其二里“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描述了三十年前与父兄一同游玩,充满欢乐的场景;“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则写如今自己头发已白,旧迹难寻的现状。前后对比,突出时光流逝和内心感慨。以景结情:其一结尾“白头想见江南”,作者以想象江南之景收束,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蕴含其中,虽未直言情感深度,却余味无穷。白描:“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夏日景色,没有过多修饰,却生动展现出夏日的生机与色彩。“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同样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往昔同游画面,自然真切。

3. 分段赏析

其一:前两句“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诗人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夏日景致。“柳叶鸣蜩绿暗”,诗人聚焦于柳叶,一个“暗”字生动地展现出柳叶的浓密,仿佛将绿意都凝聚起来。同时,“鸣蜩”的加入使画面由静态转为动态,知了隐匿于茂密的柳叶之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巧妙地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营造出有声有色的氛围。“荷花落日红酣”,诗人将荷花拟人化,“酣”字赋予荷花如美人醉酒般的神韵,而“落日”不仅点明时间,更像是为荷花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让荷花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愈发娇艳欲滴,展现出夏日傍晚独特的美感。后两句“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看似是承接前文对夏日景色的描写,补写池塘水,实则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过渡到回忆中的江南春水。这春水不仅仅是实际的水,更承载着诗人对江南故乡的深深眷恋。末句“白头想见江南”,“白头”与前文夏日的“绿暗”“红酣”美景形成鲜明对比,此时诗人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含蓄地表达出抚今追昔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故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二:前两句“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入了回忆的情境之中。诗人回忆起三十年前初次来到西太一宫时的温馨场景,那时他年纪尚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陪伴在侧,牵着他的手,带着他四处游玩,从东到西,从西至东。这段回忆充满了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陪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后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诗人的思绪从回忆回到现实,“今日重来白首”,如今再次来到西太一宫,诗人已白发苍苍,时光流逝之快令人感慨。“欲寻陈迹都迷”,诗人想要寻找当年与父兄同游的踪迹,却发现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往昔的痕迹早已无处可寻。通过今昔对比,诗人深刻地表现出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眷恋,以及对时光无情流逝、人事变迁的无奈与感慨,言浅意深,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是王安石诗作中的精品。艺术上,其语言清新自然,巧用多种手法营造出深远的意境,第一首的色彩意象运用精妙,第二首的今昔对比真挚动人。内容上,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又有对岁月流逝的喟叹,情感深沉而细腻,引发读者共鸣,对后世六言绝句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备受历代文人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元祐间,东坡奉祠西太一宫,见公(荆公)久作,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遂次其韵。

宋蔡绦《西清诗话》

#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荆公《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也。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公本意以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何预于宫禁哉?不学者妄意涂窜,殊为害也。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

宋洪迈《容斋随笔》

# 绝代消魂,荆公当以此二首压卷。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

下一篇:宋·赵崇《清平乐·怀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