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xià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guān
shào
líng
shī
wéi
yuán
móu
néng
pái
tiān
jiǔ
zhuàng
yán
qiú
hào
dàng
zhōng
shēng
chóu
chǒu
yán
qiān
wàn
shū
jìng
jiàn
diāo
sōu
zāi
mìng
zhī
qióng
diān
dǎo
jiàn
shōu
qīng
shān
lǎo
gèng
chì
è
饿
zǒu
bàn
jiǔ
zhōu
shòu
jiāng
qián
hòu
rǎng
rǎng
dào
zéi
sēn
máo
yín
é
dāng
shí
fèi
cháo
tíng
yōu
cháng
yuàn
tiān
shèng
chén
zhōu
nìng
líng
shòu
dòng
rěn
hǎi
hán
sōu
sōu
shāng
zhūn
dào
zhǐ
shēn
jiē
shí
zhī
rén
suǒ
xiū
suǒ
jiàn
gōng
xiàng
zài
bài
liú
wéi
gōng
zhī
xīn
shǎo
yuàn
gōng
cóng
zhī
yóu

译文

我看杜少陵的诗,和化生万物的元气是一样的。他的诗气度不凡,能推开九天,旋转大地,表现出来的雄壮品貌和坚毅精神是世间少有,难以企及。在这浩瀚的天地之间,有无数的事物,有丑的、美的、大的、小的,千千万万且有千差万别,杜甫的诗却能把它们刻画得巨细无遗,极其逼真。可是这样的人才,确实命途多舛,一生穷困潦倒,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他年近半百只担任了一个小官,可是后来还是免不了被贬谪流徙,忍饥挨饿漂泊了半个九州。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穷苦,妻子瘦弱而倒下,幼子饿死,一家人还常常受到盗贼兵祸的威胁。这样的环境下,杜甫依然心怀国家社稷,他不忘吟哦,他用诗歌去揭露战争的残酷,去表现民间疾苦。他的心愿就是希望皇上能成为像饶舜那样圣明的君主,大臣都能像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一样贤能。即使只有他一个人住所破旧,让他受冻死去也愿意,只要所有的士子都能不受冻,有安身之地。若只是悲叹个人困境,伤感怀才不遇,这样感慨时运不济的人我也为他们感到羞愧。所以当我看到杜甫的画像,想起了他高洁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华,也忍不住参拜,感激涕零。像杜甫这样高尚的心灵自古以来就少有了,还是希望他能起死回生,我好从之而游。

逐句剖析

"吾观少陵诗":我看杜少陵的诗,

# 少陵: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为与元气侔":和化生万物的元气是一样的。

# 侔:相等,齐等。,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一之气。这种混一之气,清而轻者上开为天,浊而重者下沉为地。古人认为这是世界物质本原。

"力能排天斡九地":他的诗气度不凡,能推开九天,旋转大地,

# 斡九地:旋转大地。斡,旋转。九地:犹九州,天下。,排天:开拓天宇。

"壮颜毅色不可求":表现出来的雄壮品貌和坚毅精神是世间少有,难以企及。

"浩荡八极中":在这浩瀚的天地之间,

# 八极:八方最边远的地方,指整个世界。

"生物岂不稠":有无数的事物,

# 稠:密,多。

"丑妍巨细千万殊":有丑的、美的、大的、小的,千千万万且有千差万别,

# 妍:美丽。

"竟莫见以何雕锼":杜甫的诗却能把它们刻画得巨细无遗,极其逼真。

# 雕锼:刻镂,雕刻。

"惜哉命之穷":可是这样的人才,确实命途多舛,

"颠倒不见收":一生穷困潦倒,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 不见收:不为朝廷录用。收:接纳,这里指被朝廷任用。,颠倒:指困顿潦倒。

"青衫老更斥":他年近半百只担任了一个小官,可是后来还是免不了被贬谪流徙,

"饿走半九州":忍饥挨饿漂泊了半个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穷苦,妻子瘦弱而倒下,幼子饿死,

"攘攘盗贼森戈矛":一家人还常常受到盗贼兵祸的威胁。

# 戈矛:戈和矛。泛指兵器。,森:密集的样子。,攘攘:纷乱拥挤的样子。

"吟哦当此时":这样的环境下,杜甫依然心怀国家社稷,他不忘吟哦,

"不废朝廷忧":他用诗歌去揭露战争的残酷,去表现民间疾苦。

# 废:终止。

"常愿天子圣":他的心愿就是希望皇上能成为像饶舜那样圣明的君主,

"大臣各伊周":大臣都能像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一样贤能。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即使只有他一个人住所破旧,让他受冻死去也愿意,

"不忍四海寒飕飕":只要所有的士子都能不受冻,有安身之地。

# 不忍四海寒飕飕:张本句作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飕飗(liú):寒气、寒风,亦指风雨声。

"伤屯悼屈止一身":若只是悲叹个人困境,伤感怀才不遇,

# 悼屈:为怀才不遇者感伤。悼念,悲伤。,屯:艰难困顿,不顺利。

"嗟时之人死所羞":这样感慨时运不济的人我也为他们感到羞愧。

# 死:张本作我。

"所以见公像":所以当我看到杜甫的画像,

# 像:原作画,据张本改。

"再拜涕泗流":想起了他高洁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华,也忍不住参拜,感激涕零。

# 涕泗:泪涕。涕,眼泪。泗,鼻涕。,再拜:再度下拜,古人致崇高敬礼的仪式。

"惟公之心古亦少":像杜甫这样高尚的心灵自古以来就少有了,

# 惟:张本作推。

"愿起公死从之游":还是希望他能起死回生,我好从之而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杜甫画像》由宋代王安石创作。此杂言古诗围绕杜甫展开,开篇赞其诗歌气势非凡,具天地浑然之气;接着描述杜甫仕途坎坷、家境贫寒且遭丧子之痛,字里行间满是同情;末尾颂扬杜甫高尚人格,尽显钦佩。诗中以质朴语言勾勒杜甫一生,从其文学成就到人生苦难,层层递进。先写诗歌创作展现杜甫才华,再道生活遭遇凸显其不幸,最后升华到对他人格的赞美。整首诗格调铿锵、气势磅礴,在抑扬顿挫间,不仅高度概括杜甫的思想与艺术,更体现出王安石对这位先辈的敬爱,其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或也受杜甫创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安石对杜甫满怀尊崇之情。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王安石出任舒州通判之际,精心辑录了一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集,并撰写了《老杜诗后集序》。而《杜甫画像》一诗,大致创作于这一时期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杜甫画像》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七言古诗,也属于人物咏怀诗。全诗以凝练笔触,高度概括杜甫诗歌崇高的思想境界与卓越的艺术成就,酣畅淋漓地抒发对这位诗坛先辈的敬慕之情。诗中不仅勾勒出杜甫心系苍生、笔载现实的诗人形象,更将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娓娓道来。

2. 写作手法

比喻:“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诗人将杜甫的诗歌比作“元气”,“元气”在古代哲学概念中,被视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是一种充满生命力、雄浑宏大且生生不息的存在。王安石以此作比,意在强调杜甫诗歌如同“元气”般,具有磅礴的气势、充沛的力量和深厚的内涵,高度赞扬了杜甫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的极致境界。

3. 分段赏析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此联总起全诗,以“元气”喻杜甫诗歌的本源力量。“元气”指天地初始的混沌之气,暗含杜甫诗作具有创世般的浑厚生命力。“侔”(等同)字将诗歌境界提升至宇宙维度,凸显杜甫诗歌超越时代的崇高地位。王安石以道家哲学视角,赋予杜诗形而上的哲学意蕴。​“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排天斡九地”运用夸张手法,以具象化动词“排”“斡”展现杜诗扭转乾坤的力量感。“九地”指地下深处,与“天”形成空间张力,暗合杜甫“天地肃清堪四望”的雄浑气象。“壮颜毅色”转入人物刻画,将诗歌力量人格化,暗示杜甫忧国忧民的刚毅精神源于其面容气质。​“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八极”代指宇宙八方,展现杜甫诗歌包容万象的广度。“生物岂不稠”以反问强调世间万象的繁复,反衬杜甫能以有限诗篇涵盖无限世相的超凡功力。此联暗含对杜甫“诗史”特质的定位,呼应其“穷年忧黎元”的创作立场。​“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丑妍巨细”囊括世间一切审美范畴,“千万殊”强化差异性。王安石以否定句式“莫见以何雕锼”,揭示杜甫诗歌“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看似未经雕琢,实则暗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功夫,体现江西诗派对杜甫“点铁成金”理论的继承。​“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转折至杜甫生平际遇。“命之穷”非指个人困顿,而是以“颠倒”二字概括其“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与“江湖飘零”现实间的剧烈冲突。王安石作为改革家,对此中士人精神困境有深刻共鸣,为下文“饿走半九州”的具象描写埋下伏笔。​“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青衫”借唐代官服制度,暗示杜甫始终未获重用的悲剧命运。“老更斥”三字浓缩其晚年漂泊轨迹:从长安困守到流寓成都,最终病逝湘江,空间位移对应政治失意的时间累积。“半九州”以夸张数字强化流离广度,与上联“命之穷”形成互文。​“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白描手法勾勒杜甫晚年惨状:妻儿冻馁而亡与“盗贼森戈矛”的社会动乱构成双重苦难图景。王安石刻意隐去具体史实,以象征性场景凸显普遍性民生疾苦,暗含对北宋积弊的批判意识。​“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价值判断峰回路转:在个人绝境中,杜甫仍保持“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政治关切。王安石借此树立士大夫精神典范——将个体苦难升华为家国情怀,与自身“天命不足畏”的变法精神形成跨时空呼应。​“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直抒胸臆的政治理想:“伊周”代指周公、召公,暗含对宋仁宗朝缺乏贤臣的委婉批评。王安石将杜甫“致君尧舜”的理想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治国方略,体现其作为政治家的现实关怀,超越了传统诗人对君主的愚忠想象。​“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典故,但解读者需注意:王安石删去了原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期待,强化“宁冻死”的决绝姿态。此举既抬升杜甫人格境界,也暗含对“庆历新政”失败后理想主义者精神坚守的自我投射。​“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批判性总结:将杜甫的悲剧从个人层面上升至时代层面。“屯”(困顿)、“屈”(压抑)不仅是杜甫遭遇,更是北宋党争背景下士人群体的集体困境。“死所羞”三字锋芒毕露,暗讽当时士大夫“知其不可而不为”的苟安心态。​“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情感高潮与价值重估:王安石突破传统咏画像诗的追慕范式,以“再拜涕泗”的仪式化动作,将杜甫升格为精神导师。末句“愿起公死”颠覆了“古亦少”的论断——在王安石眼中,杜甫精神不仅空前,更当成为当下改革的精神资源。这种“以古证今”的写法,使怀古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荆公深知杜酷爱杜,而又善言杜,此篇于少陵人品心术、学问才情独能中其窾会。后世颂杜者,无以复加矣。

明末清初仇兆《杜诗详注》补注卷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长卿《柳梢青·潇洒仙源》

下一篇:宋·艾性夫《葛溪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