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dēng
dōng
shān
chāng
shū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chéng
shàng
liáo
jūn
chù
zuò
tiáo
yáo
yīng
绿
jiǔ
chóu
huáng
hóng
qún
nòng
xiāo
luò
yún
lián
qiū
shuǐ
luàn
shān
yān
yáng
qiáo
yuān
míng
jiǔ
dōng
zuì
yóu
fēn
xīn
shì
zhé
yāo

译文

城墙上啼叫的乌鸦打破了寂静,思念着你,我坐在这高峻之处。应当用绿酒来酬谢金黄的菊花,何必让红裙女子吹奏着紫箫呢?落叶纷纷,秋云与秋水渡口相连,乱山之中,烟雾飘入夕阳下的桥。陶渊明长久以来辜负了东篱的美酒,还不得不勉强屈身去做那折腰之事。

逐句剖析

"城上啼乌破寂寥":城墙上啼叫的乌鸦打破了寂静,

# 寂寥:寂静无声。唐诗:“啼乌破幽寂。”

"思君何处坐岧峣":思念着你,我坐在这高峻之处。

# 岧峣:山高峻貌。

"应须绿酒酬黄菊":应当用绿酒来酬谢金黄的菊花,

# 酬:应对。,绿酒:美酒。

"何必红裙弄紫箫":何必让红裙女子吹奏着紫箫呢?

# 紫箫:乐器名,因箫多为紫黑色,故称之。,弄:吹奏。,红裙:指美女。

"落木云连秋水渡":落叶纷纷,秋云与秋水渡口相连,

# 渡:渡口。此当指吴塘渡,登东山能见此渡。,落木:落叶。

"乱山烟入夕阳桥":乱山之中,烟雾飘入夕阳下的桥。

# 乱山:指山势起伏不平。

"渊明久负东篱醉":陶渊明长久以来辜负了东篱的美酒,

# 东篱: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因以“东篱”指种菊之处或菊圃。

"犹分低心事折腰":还不得不勉强屈身去做那折腰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重阳登高为背景,描绘了城上啼乌、落木秋水、乱山夕阳等秋天景物,既表达了对友人昌叔的深切思念,又倾诉了自己因官场羁系而屈身事人的内心痛苦。写作上,语言平实却感情深沉,通过借景抒情、用典(如“渊明”典故)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开篇以啼乌破寂寥引出对友人的思念,颔联表明应赏菊饮酒,颈联写景壮阔,尾联借陶渊明事抒怀。全诗虽无华丽辞藻,却以真挚情感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与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是王安石所写。皇祐三年九月九日重阳节,王安石随家人到舒州城外登临东山,坐在高峻之处时,他想起情同手足却未能一同过节的妹夫朱明之,于是怀着遗憾与思念写下此诗寄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城上啼乌破寂寥”,以城上啼叫的乌鸦打破寂静的景象,营造出寂寥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描绘了落叶、秋云、秋水、乱山、烟雾、夕阳等秋景,借这些衰败、萧瑟的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诗人惆怅、苦闷的心境。用典:“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以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也曾无奈屈身事人的经历,来类比自己因羁系官场而身不由己的痛苦,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对比:“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将用绿酒酬谢黄菊的高雅之举与红裙女子弄紫箫的世俗享乐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也暗示了自己与友人之间志趣相投的情谊。衬托:以动衬静,以“城上啼乌破寂寥”中啼乌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寂静,从而更鲜明地体现出诗人独自登高时的孤独之感。

2. 分段赏析

首句“城上啼乌破寂寥”,以城上啼乌打破寂静开篇,运用以动衬静手法,渲染出孤寂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引出对友人的思念,“思君何处坐迢嶢”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挂念。颔联“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采用对比,认为在这重阳节应饮酒赏菊,而非追求世俗欢娱,体现诗人高雅情趣与对友人志同道合的期许。颈联“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描绘宏大开阔又带凄凉的秋景,借景抒情,用落木、乱山、云烟、秋水、夕阳等意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及对友人的思念,使情感深沉动人。尾联“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借陶渊明的典故,暗示自己虽向往归隐但仍因世事无法彻底超脱,含蓄地传达出内心的无奈与矛盾,同时也借此与友人共勉,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多种手法将对友人的思念、人生感慨等复杂情感交织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过都昌》

下一篇:宋·蒲寿宬《白水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