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间茅屋闲临水":几间茅草屋临水而建,
# 闲:悠闲,闲适。
"窄衫短帽垂杨里":我穿着利于行动的便装,戴着短小的帽子漫步在垂杨的树丛里。
# 窄衫短帽:指便装衣帽。窄一作单。
"花是去年红":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
# 花是去年红:一作今日是何朝。
"吹开一夜风":因为一夜之间春风就把它吹开。
# 吹开一夜风:一作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新月斜卧在树梢上,
# 偃:息卧。,新月: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梢梢:树梢。
"午醉醒来晚":中午酒醉后睡到现在才醒来。
"何物最关情":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
# 关情:使人动情;关,牵动,动心。
"黄鹂三两声":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以隐居生活为题材的词。描绘了词人晚年罢相后,居住在临水茅屋,身着简便衣物于垂杨间的悠然场景,营造出淡泊宁静的氛围,体现了从官宦到闲人的生活转变。通过写花开花落依旧,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壮志未酬的忧愁。同时,借醉酒醒来面对的昏沉夜色,以比兴手法寓示对国家政局的关怀,展现出词人虽处隐居的闲适生活,内心仍心系国事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的部分语句从前人诗句中摘录组合而成,却能做到贴切自然,如同己出。如“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虽为集句,却巧妙融合,描绘出当下生活场景与自身状态,展现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借前人之语为自己营造独特意境服务。借景抒情:上阕描绘“数间茅屋闲临水”的居住环境,借宁静的水边茅屋之景,传达出远离官场后的淡泊闲适之情。下阕“梢梢新月偃”,以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之景,暗示内心对国家政局变化的忧虑,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对比:将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与当下“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对比,“冠带蟒服”的官服与“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对比,突出生活境遇的变化,强化从官场到隐居生活的反差感,进而体现出作者面对变化的安然自适心态。起兴:“梢梢新月偃”一句,表面写自然景象,实际借新月半隐之景,暗指当时新法废除、新派落职、政治局势变化等情况,以自然现象兴起对国家政局的忧虑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内心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起首两句“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清晰地展现出作者当下的生活环境与身份状态。曾经身处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府邸,如今已换成临水而筑、以篱为墙、结草为舍的茅屋;往昔身着冠带蟒服,尽显尊贵,如今则是窄衫短帽,一副闲人的打扮。从往昔那高居九重宸阙的丹墀之前,到如今身处水边桥畔的垂杨之中,面对这巨大的遭际变化,王安石却持有一种安然自适的心境。一个“闲”字,不仅渲染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氛围,更点明了他摆脱宦海沉浮、远离尘世喧嚣后,所拥有的那份村野悠然的情趣。这两句闲雅从容,虽摘取自前人诗句,但无论是描述事物还是抒发情感,都极为贴切自然,仿佛本就是他自己脱口而出的话语。“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一夜春风拂过,吹开繁花似锦,眼前的风光恰似去年。然而,对于曾经立志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而言,这种花事依旧、人事却已不同的景象,所引发的感慨远不止于时光匆匆流逝、年华老去的喟叹,其中更蕴含着他壮志未酬的深深忧愁。下阕“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描绘出作者白日醉酒酣睡,不必再如往昔那般随班上朝、参与政事,生活看似十分闲逸。可是,当他酒醒梦回,映入眼帘的并非清风明月的美好景致,而是风吹云动、月隐半规的昏沉夜色。倘若将“新月偃”这一富有象征意味的景象,与当时新法被废、新派官员纷纷落职,宋哲宗年幼无法亲政,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并起用旧党的政治局势相联系,便不难发现,作者或许是运用比兴手法,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国家政局的深切关怀。如此解读,恐怕并非牵强附会。“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作者能如此信手拈来般地遣词造句,随意驱使文字,使其合乎音律,入于词调,化诗为词,着实彰显了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创作深厚功力。
4. 作品点评
整首作品情致婉转动人,以简洁的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意涵,营造出的意境幽远深邃,还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它完美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匠心,堪称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经典之作。
# 全词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而这些词句实是从刘禹锡、殷益、韩愈等唐人的诗中摘取出来重新组合的,充分显示了词人的学富才高。
现代河南省文学院院长孙广举《经典唐宋词一百首》
上一篇:宋·朱熹《偶题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徐钧《卢怀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