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shù
jiān
máo
xián
lín
shuǐ
zhǎi
shān
duǎn
mào
chuí
yáng
huā
shì
nián
hóng
chuī
kāi
fēng
shāo
shāo
xīn
yuè
yǎn
zuì
xǐng
lái
wǎn
zuì
guān
qíng
huáng
sān
liǎng
shēng

译文

几间茅草屋临水而建,我穿着利于行动的便装,戴着短小的帽子漫步在垂杨的树丛里。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因为一夜之间春风就把它吹开。新月斜卧在树梢上,中午酒醉后睡到现在才醒来。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逐句剖析

"数间茅屋闲临水":几间茅草屋临水而建,

# 闲:悠闲,闲适。

"窄衫短帽垂杨里":我穿着利于行动的便装,戴着短小的帽子漫步在垂杨的树丛里。

# 窄衫短帽:指便装衣帽。窄一作单。

"花是去年红":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

# 花是去年红:一作今日是何朝。

"吹开一夜风":因为一夜之间春风就把它吹开。

# 吹开一夜风:一作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新月斜卧在树梢上,

# 偃:息卧。,新月: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梢梢:树梢。

"午醉醒来晚":中午酒醉后睡到现在才醒来。

"何物最关情":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

# 关情:使人动情;关,牵动,动心。

"黄鹂三两声":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之手,是一首别具韵味的词作。词的上阕,王安石以细腻笔触描绘出自身当下的生活环境与身份状态。几间茅屋临水而居,窄衫短帽行于垂杨之间,勾勒出一幅宁静质朴的画面。在此情境下,目睹花开花落,虽花色依旧如往昔般艳丽,然而时过境迁,人事已悄然发生变化,作者内心不禁涌起阵阵感慨。下阕之中,王安石以自问自答的独特方式,将自身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问一答,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独特态度。整首词围绕一个“闲”字展开,生动地表现出作者远离官场仕宦喧嚣后,所拥有的那份闲情逸致。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巧妙化用前人诗句,通过自身精妙的构思与组合安排,将其融入词作之中,使之与自身所营造的意境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仿佛这些词句本就是他内心自然流淌而出。如此高超的创作技巧,为这首词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菩萨蛮》是黄庭坚所作。关于《菩萨蛮》的创作时间,宋时黄庭坚在其《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的小序中有所记载:“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鉴于黄庭坚与王安石处于同一时代,且黄庭坚年龄稍小于王安石,其记载应是有一定依据,具备可信度。据此能够推断,这首词是王安石在晚年辞去宰相之职后,隐居于江宁(即现今的南京)钟山半山园期间创作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以隐居生活为题材的词。描绘了词人晚年罢相后,居住在临水茅屋,身着简便衣物于垂杨间的悠然场景,营造出淡泊宁静的氛围,体现了从官宦到闲人的生活转变。通过写花开花落依旧,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壮志未酬的忧愁。同时,借醉酒醒来面对的昏沉夜色,以比兴手法寓示对国家政局的关怀,展现出词人虽处隐居的闲适生活,内心仍心系国事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的部分语句从前人诗句中摘录组合而成,却能做到贴切自然,如同己出。如“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虽为集句,却巧妙融合,描绘出当下生活场景与自身状态,展现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借前人之语为自己营造独特意境服务。借景抒情:上阕描绘“数间茅屋闲临水”的居住环境,借宁静的水边茅屋之景,传达出远离官场后的淡泊闲适之情。下阕“梢梢新月偃”,以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之景,暗示内心对国家政局变化的忧虑,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对比:将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与当下“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对比,“冠带蟒服”的官服与“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对比,突出生活境遇的变化,强化从官场到隐居生活的反差感,进而体现出作者面对变化的安然自适心态。起兴:“梢梢新月偃”一句,表面写自然景象,实际借新月半隐之景,暗指当时新法废除、新派落职、政治局势变化等情况,以自然现象兴起对国家政局的忧虑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内心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起首两句“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清晰地展现出作者当下的生活环境与身份状态。曾经身处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府邸,如今已换成临水而筑、以篱为墙、结草为舍的茅屋;往昔身着冠带蟒服,尽显尊贵,如今则是窄衫短帽,一副闲人的打扮。从往昔那高居九重宸阙的丹墀之前,到如今身处水边桥畔的垂杨之中,面对这巨大的遭际变化,王安石却持有一种安然自适的心境。一个“闲”字,不仅渲染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氛围,更点明了他摆脱宦海沉浮、远离尘世喧嚣后,所拥有的那份村野悠然的情趣。这两句闲雅从容,虽摘取自前人诗句,但无论是描述事物还是抒发情感,都极为贴切自然,仿佛本就是他自己脱口而出的话语。“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一夜春风拂过,吹开繁花似锦,眼前的风光恰似去年。然而,对于曾经立志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而言,这种花事依旧、人事却已不同的景象,所引发的感慨远不止于时光匆匆流逝、年华老去的喟叹,其中更蕴含着他壮志未酬的深深忧愁。下阕“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描绘出作者白日醉酒酣睡,不必再如往昔那般随班上朝、参与政事,生活看似十分闲逸。可是,当他酒醒梦回,映入眼帘的并非清风明月的美好景致,而是风吹云动、月隐半规的昏沉夜色。倘若将“新月偃”这一富有象征意味的景象,与当时新法被废、新派官员纷纷落职,宋哲宗年幼无法亲政,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并起用旧党的政治局势相联系,便不难发现,作者或许是运用比兴手法,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国家政局的深切关怀。如此解读,恐怕并非牵强附会。“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作者能如此信手拈来般地遣词造句,随意驱使文字,使其合乎音律,入于词调,化诗为词,着实彰显了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创作深厚功力。

4. 作品点评

整首作品情致婉转动人,以简洁的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意涵,营造出的意境幽远深邃,还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它完美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匠心,堪称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词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而这些词句实是从刘禹锡、殷益、韩愈等唐人的诗中摘取出来重新组合的,充分显示了词人的学富才高。

现代河南省文学院院长孙广举《经典唐宋词一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熹《偶题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徐钧《卢怀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