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日萧萧上琐窗":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
# 琐窗:窗棂作连锁形的图案,名琐窗。琐,即连环,亦作“锁”。,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寒:《历代诗余》作“尽”。
"梧桐应恨夜来霜":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
# 团茶:压紧茶之一种。宋朝多制茶团。北宋欧阳修《思归录》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茶团,凡八饼重一斤。”,酒阑:酒尽,酒酣。阑,残,尽,晚。
"梦断偏宜瑞脑香":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龙涎香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秋已尽":秋天快要过去了,
"日犹长":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 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其中有“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之句。
"不如随分尊前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
# 尊前:指宴席上。尊,同“樽”。,随分:口语,随便、随意之意。
"莫负东篱菊蕊黄":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 东篱菊蕊黄:化用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乡之作。描绘了深秋寒日映照琐窗、梧桐遭霜的凄清景象,通过酒后爱茶、梦断闻香等细节,体现出词人孤寂无聊的心境。借王粲怀远典故,营造出凄凉的思乡氛围,最后以随分饮酒、莫负秋菊自我劝慰。全词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南渡后,面对故国沦丧、流离他乡的悲苦与深沉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开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描绘寒日、梧桐、严霜等萧瑟之景,借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寥与凄凉之感,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用典:“仲宣怀远更凄凉”巧用王粲怀远的典故。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曾因战乱避居荆州,作《登楼赋》以抒发自己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李清照在此处,以王粲自比,彼时王粲因战乱漂泊异乡,她自己则因宋室南渡,背井离乡,漂泊无依。通过这一典故,生动且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孤身漂泊异地,虽思乡情切却归乡不得的幽怨之情,使自身的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叙事,主要描绘饮酒之事。开篇两句,展现寒日映照下的梧桐,尽显凄凉之态。“萧萧”一词,在此处营造出萧条、落寞的氛围。“琐窗”指雕刻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生动呈现出寒日缓缓升高,日光逐渐爬上窗棂的过程,这一细节暗示出作者长时间凝视日影,凸显其百无聊赖的心境。梧桐早早凋零,刚入秋便落叶纷飞,所谓“恨霜”,实则是人借梧桐对霜落导致树叶凋零的嗔怪。草木本无情感,故而梧桐之恨,实则为人内心之恨的映射。作者借此景抒发情感,生动勾勒出自身的孤独与寂寥。由于心情不佳,只能借酒消愁,饮酒过量后沉沉睡去,醒来只觉瑞脑香的气息萦绕,令人心旷神怡。第三、四句分别用“喜”“宜”二字,看似在描述欢乐,实则暗藏悲伤。“酒阑”意为饮酒结束,“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专为进贡特制的龙团、凤团,上面印有龙凤纹,极为珍贵。茶有解酒功效,特别喜好苦涩的茶,表明饮酒量极大,而饮酒过量恰恰反映出愁绪浓重。“瑞脑”是一种熏香,又名龙脑,由龙脑木蒸馏制成。“宜”字表面似乎在形容香气宜人,实际上与首句的寒日类似,是借助熏香来烘托环境的清幽寂静。因为只有在清冷安静的环境里,熏香的气味才更容易散发,从而愈发浓郁,让人感受更为明显。下片则阐述饮酒的缘由。“秋已尽,日犹长”,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独特的个人感受。“仲宣”一句运用典故,以王粲的思乡之情自比。这两句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孤身漂泊在外,渴望归家却无法实现的幽怨。深秋时节本就容易让人感到凄清,再加上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愈发悲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个表现出主观上的错觉,一个体现出内心的真实感受,都进一步强化了对乡愁的描绘。结尾一句看似超脱。当时正值深秋,篱外的菊花灿烂绽放,金色花瓣光彩照人,这让作者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于是自我宽慰:既然归家无望,不如对着酒杯中的美酒,尽情畅饮,不要辜负了这菊花傲立的秋日风光。“随分”即随意之意。原本是借酒浇愁,却故作豁达之态,而这表面的豁达背后,实则隐藏着无尽的乡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绝非普通的悲秋之篇,其背后蕴含着更为深沉复杂的情感,是一篇饱含深情、“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悼亡佳作。词中所抒发的乡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故国覆灭、四处漂泊的凄惨遭遇紧密交织。这种融合,使得词中的忧愤之情更为浓烈,犹如在伤口上撒盐,刺痛着每一位读者的心,让人体味到作者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悲哀。
# 这首词音律流美圆润,如珠落玉盘。初读时,首先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受。可是,细加玩味,便能欣赏到它跌宕的情致。上下两阕在层层抒写深秋凄凉情景之后,都能自然地撇开愁情,别开生面,恰如陆游所吟咏的越中风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篇末展现东篱把酒赏菊的情景,虽系日常生活的叙写,却饶有象征意味。东篱黄菊在风刀霜剑威压下盛开,高标独立的气韵,和女词人暮年飘零异乡,依然坚忍不拔,攀登文化艺术的高峰,创造出像《声声慢》这样不朽词章的精神风貌,可谓神似。这首词以“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开篇,写清晨,情景凄清。但是它以“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完篇,写黄昏,色调明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为有女词人的豁达明智,在这晚风萧萧入锁窗的漫长秋夜,她的身心该会更安宁一些吧!这首词的结尾,堪称余韵留春!
现代兰州大学教授林家英齐鲁书社《李清照词鉴赏》
# 这首出自女词人晚期之手的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美感——而这两者,又都通过词中抒情形象的多侧面来表现出的。拿现今小说理论来讲,就是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合而成的复合的抒情形象(也即作者的自我形象)。但是,李清照却又非一个普通的思妇或怨女可比——她更是一个才女、甚至是一个巾帼须眉!……李清照所写的很多词作,就不仅体现了女性作者常有的那种婉约细致的特色,而且另还带有某种士大夫文人(男性)的气息。这首《鹧鸪天》,就正好体现了那种男性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比如词中写到的“酒阑更喜团茶苦”“不如随分尊前醉”,就倜傥有丈夫气,并无闺中女子那种扭捏软弱之态。这就使这首总体是柔的婉约词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刚性风格。柔与刚的适度的结合或统一,就是它独特的艺术美感之所在……这首词就不仅是一首普通的悲秋之作,而且是一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悼亡之作。
现代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巴蜀书社《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下一篇:宋·詹初《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