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母邗沟上":带着母亲来到了邗沟,
# 邗沟:在今天的江苏境内。
"留家白纻阴":但家尚留在白纻。
# 白纻:指白纻山,在太平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县城东南两公里处,为姑溪河和青山河汇合之处。桓温领妓游山,好为白紵歌,故以名之。
"月明闻杜宇":母亲月圆之夜突然听到杜鹃的声音,想起离家在外的儿子,
# 杜宇:杜鹃。
"南北总关心":虽然天南地北相隔万里,但心中依旧是深深的牵挂。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将母》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亲情诗。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母子相隔两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诗中讲述了诗人带着母亲来到邗沟,但家仍留在白纻阴。在一个月明之夜,母亲听到杜鹃的啼叫,引发了对远方儿子的牵挂。诗的最后“南北总关心。”一句,深刻表达了母子之间跨越距离的深情。诗人通过“月明闻杜宇。”的描写,借助杜鹃的啼叫引出母亲对儿子的思念。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也传递了母爱跨越距离的温暖。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月明闻杜宇。”这一景象,描绘了明亮的月光和杜宇鸟的啼声,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借此表达诗人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对比:诗的前两句“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纻阴”通过“将母”与“留家”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与母亲分离的无奈,反衬出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托物言志:“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诗中通过“杜宇”(杜鹃鸟)的啼声,象征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母亲的牵挂。杜鹃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对家的眷恋。
3. 分段赏析
首句:“将母邗沟上。”“邗沟”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这里代指诗人离开家乡的起点。诗人带着母亲来到邗沟,准备踏上旅程,这一句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家远行的背景。诗人用“邗沟”这一地理标志,巧妙地引出了离别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次句:“留家白纻阴。”“白纻”是一种白色的织锦,这里用来形容家乡的遮荫之处,象征着家乡的宁静与美好。诗人用“白纻阴”代指家乡,不仅描绘了家乡的自然环境,更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不舍。这一句与前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母子分离的无奈。第三句:“月明闻杜宇。”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的夜晚,看到明月高悬,听到杜鹃鸟的啼鸣。杜鹃鸟的啼声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和离愁别绪。诗人以“月明”为背景,以“杜宇”为媒介,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情绪。末句:“南北总关心。”这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母子之间跨越距离的牵挂。诗人用“南北”代指母子两地相隔,而“总关心”则深刻地表达了无论距离多远,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始终如一。这一句不仅升华了主题,也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4. 作品点评
《将母》这首诗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月圆之夜杜鹃啼鸣、母子两地牵挂的感人画面。全诗用语质朴,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诗人将思乡之情融入家乡的月光、杜鹃声和白纻阴的树荫之中,将离乡的无奈与对故土的深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深处的乡愁。
上一篇:宋·杨朴《七夕》
下一篇:宋·李觏《袁州州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