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ìng
lí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shù
gān
liáng
bìng
chǐ
齿
zuò
kuàng
fán
jīn
yīn
tuō
shuǐ
biān
jiù
yán
shàng
qīn
dàn
liú
yún
duì
宿
réng
zhí
yuè
xiāng
xún
zhēn
fēi
bēi
chóng
hǎo
yīn

译文

我用泉水漱口,使病齿感觉一点清凉,我坐在空旷的地方,使烦躁的心情得以平静。我顺着泉水边走了一会儿,然后脱掉鞋子,就近在岩石上铺好被褥,躺在上面。现在只想留下白云伴我同眠,恰好此时遇到明月踏着清辉前来将我找寻。真正的快乐不是无所寄托,其实,那悲鸣的虫声也同样是悦耳的好声音。

逐句剖析

"漱甘凉病齿":我用泉水漱口,使病齿感觉一点清凉,

# 漱甘:即用泉水漱口。

"坐旷息烦襟":我坐在空旷的地方,使烦躁的心情得以平静。

# 烦襟: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

"因脱水边屦":我顺着泉水边走了一会儿,然后脱掉鞋子,

# 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就敷岩上衾":就近在岩石上铺好被褥,躺在上面。

# 衾:被子。,岩上:一作“床上”。

"但留云对宿":现在只想留下白云伴我同眠,

"仍值月相寻":恰好此时遇到明月踏着清辉前来将我找寻。

# 值:逢着。,仍:又。

"真乐非无寄":真正的快乐不是无所寄托,

# 无寄:没有着落,无所寄托。

"悲虫亦好音":其实,那悲鸣的虫声也同样是悦耳的好声音。

# 好音:悦耳的声音。《诗经·鲁颂·泮水》:“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定林》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为其晚年退居金陵时即兴而作,描绘了退归后的生活琐事与定林的清幽之景,如“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等句。写作上信笔写来,看似随意,实则寓情于景,在对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融入复杂情感。从内容看,展现了诗人退归后的生活状态和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看似恬淡闲适,实则在字里行间隐含着悲慨惆怅之意。该诗语言质朴自然,于平淡中见真味,体现了王安石晚年诗歌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定林》是王安石归隐金陵时期所作。王安石推行变法时,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等利益,遭到两宫太后、皇亲国戚以及保守派士大夫的联合反对。他于宋神宗熙宁七年第一次被罢相,次年复相,然而复相后缺乏足够支持,难以继续推进改革,熙宁九年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他喜爱钟山景色,常骑驴游玩,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还在庵内建“昭文斋”,在此期间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出游抒怀诗。描绘了诗人退居金陵后在定林的生活情形,表达了表面上物我两忘的闲适,实则在恬淡中蕴含着悲慨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宿”和“寻”本为人的动作,诗人将白云、明月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与行为,生动展现出诗人与云月相伴,其乐融融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借景抒情:全诗借定林的清幽景色,如甘冽的泉水、空旷的环境、相伴的云月等,抒发了诗人退归后闲适自得以及试图超越尘世、寻求真乐的情感。细节描写:“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通过“脱屦”“敷衾”这两个细节,细腻地透露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状态,展现出其闲适自得之状。

3. 分段赏析

《定林》首联“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从诗人自身感受出发,“漱甘”运用孙楚“枕石漱流”之典,诗人以山中甘冽泉水漱口,病齿生凉,“坐旷”则描绘其坐在空旷之处,“凉”“息”二字生动展现出诗人身体与心灵的舒缓,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定林环境的喜爱,借景抒情,表达出内心烦躁的平复。颔联“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运用细节描写,诗人面对美景,随性地在水边脱鞋,于岩上敷衾,直白地刻画了诗人闲适自在的状态,从人物行为展现出诗人融入自然、怡然自得的形象,也透露出其内心的微妙情感。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赋予人的行为,诗人想留云对宿,恰逢月来相寻,营造出一种物我相契的和谐氛围,生动体现出诗人在定林流连忘返、陶醉于自然的愉悦心境,使自然之景富有了人的情感色彩。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引用《列子・仲尼》中“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之典,以“真乐”一词点明主旨,诗人认为只要超越凡尘,即便是悲虫之声也能成为美妙音乐,表达出其旷达超脱的胸怀,展现了诗人退归后试图从自然中寻求真乐、超越尘世烦恼的思想境界。

4. 作品点评

《定林》是王安石晚年诗作中的杰出篇章。其写作特色鲜明,在诸多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从修辞手法看,“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云、明月以人的情感与行为,使景与人相融,生动呈现出诗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美妙画面,尽显其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这一描写堪称妙笔,将自然之景写得极富情趣。在抒情方式上,全诗借定林的清幽之景,如清泉、空旷之地、相伴云月,不着痕迹地抒发诗人退归后的闲适自得,以及试图超脱尘世、探寻真乐的复杂情感,借景抒情的运用自然流畅,情景交融,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追求。“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的细节描写更是此诗亮点,通过“脱屦”“敷衾”两个细微动作,细腻展现诗人微妙心境,其闲适之态跃然纸上。此诗语言质朴却韵味十足,在平淡中蕴含深意,生动地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境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人研究其思想及创作风格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有辋川幽澹之趣。

宋刘辰翁《须溪批点李壁注王荆公诗》卷二十二

# 作闲适诗,又复如此,真无所不妙。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颇有王右丞“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意境。

近代陈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韩疁《高阳台·除夜》

下一篇:宋·董嗣杲《木笔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