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见世间人":可叹啊,这世间的众人。
"但有纤毫即是尘":但凡心中存有一丝一毫的执念,便如同沾染了尘埃。
"不住旧时无相貌":世人不固守旧时的本真相貌,
"沉沦":因而沉沦于世俗。
# 沉:一作沈。
"只为从来认识神":只因为他们向来执着于认知所谓的“神”。
"作么有疏亲":为何要区分亲疏远近呢。
"我自降魔转法轮":我自当降伏心魔,运转佛法的轮盘。
"不是摄心除妄想":并非是刻意收敛心神来去除妄想,
"求真":想以寻求“真”。
"幻化空身即法身":要知道,这幻化虚无的肉身,本就是佛法的真身。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上阙:“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开篇诗人便发出感慨,叹息着世间之人,认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杂念都如同尘埃一般,会蒙蔽人的本心,简洁直白地展现出诗人对世人易被世俗杂念所扰的惋惜,也暗含对超脱世俗的追求。“不住旧时无相貌,沉沦。秪为从来认识神”,进一步指出人们因为执着于外在的种种,在岁月流逝中改变了原本的模样,陷入沉沦,而这都是因为人们一直以来将虚妄当作真实。诗人以冷峻的笔触,揭示出世人迷失的根源,引发读者对自我认知和精神世界的思考。下阕“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诗人质问为何要有亲疏之分,表明自己要降伏心魔,传播佛法真理,展现出一种坚定的自我追求和超凡脱俗的气魄,同时也蕴含着对世俗分别心的批判。“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诗人否定了单纯压抑内心、去除妄想的做法,而是强调追求本真,认为虚幻不实的肉身其实就是永恒的法身。这两句点明主旨,体现出诗人对佛理的深刻理解,以及追求心灵本真、看透世俗虚幻的豁达超脱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上质朴却蕴含深意,通过对佛理的阐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宋·潘阆《渭上秋夕闲望》
下一篇:宋·方回《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