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běi
shān
yān
rǎn
rǎn
cǎo
gēn
nán
jiàn
shuǐ
líng
líng
sāo
chéng
bái
xuě
sāng
chóng
绿
jìn
huáng
yún
dào
zhèng
qīng

译文

那北山树梢间云烟繚绕,南涧草根下的奔流水声清越。蚕农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雪白的蚕丝,那些桑树又重新吐绿,刚收割完金黄的麦子,又栽上青青的稻秧。

逐句剖析

"木末北山烟冉冉":那北山树梢间云烟繚绕,

# 冉冉:云烟缓缓浮动的样子。,北山:即钟山。,木末:指树梢。

"草根南涧水泠泠":南涧草根下的奔流水声清越。

# 泠泠:形容水声清越。,南涧:金陵城南的溪涧。

"缲成白雪桑重绿":蚕农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雪白的蚕丝,那些桑树又重新吐绿,

# 缲:同“缫”,指缲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蚕丝。

"割尽黄云稻正青":刚收割完金黄的麦子,又栽上青青的稻秧。

# 黄云:比喻成熟的麦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末》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主题围绕乡村景色展开,内容描绘了北山树木顶端烟雾袅袅,南涧草根处涧水清冷,以及桑林和稻田的景象。写作上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乡村风光。开篇两句从高处的木末和低处的草根着眼,营造出清幽氛围;后两句写桑和稻,展现生机。整首诗风格自然,诗人以质朴笔触展现乡村景致,表达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其对景物的生动描绘,让乡村画面如在眼前,尽显自然之美与生活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钟山附近的田野风光,通过北山云烟、南涧流水,以及缲丝、桑林、收割后的麦田和新栽的稻秧等景象,展现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白雪”比喻蚕丝,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蚕丝洁白的特点。借代:用“黄云”借代成熟的麦子,使描写更加生动且富有画面感。对偶:“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等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 分段赏析

《木末》前两句“北山烟冉冉,南涧水泠泠”,从视觉与听觉角度,以生动笔触勾勒出北山云烟袅袅升腾、南涧流水声清脆悦耳的画面,展现钟山附近清幽自然之景,尽显山水之美。后两句“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先用“白雪”“黄云”形象比喻蚕丝与麦子,展现蚕农缫丝场景,而后笔锋一转,描绘被蚕吃光叶子的桑树将重新吐绿,以及收割完麦子后新栽稻秧的情景,暗示着乡村生活的生机与轮回,凸显出田园的活力与美好。

4. 作品点评

《木末》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精妙七言绝句,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全诗语言凝练,以生动笔触描绘出钟山附近的田野风光,将清幽的山水景色与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场景完美融合。写作手法上,比喻、借代的运用使诗句形象鲜明,如“白雪”“黄云”的描写生动贴切;对偶工整则增添了诗歌的韵律之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的细致刻画,营造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意境,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此诗尽显王安石高超的炼句功底,体现了其诗歌在写景抒情方面的深厚造诣,是一首兼具艺术价值与生活情趣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满庭芳·瑞霭非烟》

下一篇:宋·释智愚《颂古一百首(其三十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