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东回万里江":地势向东延伸,万里长江奔腾而过,
"云间天阙古来双":云雾缭绕的天空中,天阙山自古以来就成双成对地矗立着。
"兵缠四海英雄得":战争的烽火席卷四海,英雄们纷纷崛起,
"圣出中原次第降":圣明的君主从中原兴起,天下逐渐平定。
"山水寂寥埋王气":曾经的山水间,王气已消散,只剩下一片寂静,
"风烟萧飒满僧窗":风烟萧瑟,弥漫在僧人的窗前。
"废陵坏冢空冠剑":废弃的陵墓和破损的坟冢,空留冠剑,
"谁复沾缨酹一缸":谁还会再来祭奠,洒酒凭吊呢?
# 沾缨:谓泪水浸湿冠缨。指痛哭、悲伤。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诗中描绘了金陵的险要地势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唐等割据政权的惋惜和对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功业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对比:“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酹一缸。”诗中将金陵的险要地势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功业形成对比,突出了赵匡胤荡平群雄、戡定江左的伟业,强调了金陵“王气”的黯然消逝。用典:“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酹一缸。”诗人引用了历史典故,通过对废陵和坏冢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金陵割据时代的结束。借景抒情:“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诗人通过对山水、风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萧瑟的氛围,表达了对金陵历史变迁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诗人描绘了金陵的地理形势:万里长江向东流去,天阙山的双峰高耸入云,自古以来便是金陵的天然屏障。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金陵的壮丽景色,也暗示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颔联:“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诗人回顾了历史上的战争与英雄。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但最终胜利者是从中原南下的赵匡胤。这句诗表达了历史的必然性,即无论金陵的形势如何险要,都无法阻挡统一的进程。颈联:“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诗人描绘了金陵的山水在历史变迁中的寂寥与萧瑟。曾经的“王气”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寒风拂过佛寺的僧窗。这句诗通过对比金陵的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尾联:“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酹一缸。”诗人以废陵和坏冢为背景,指出曾经的君王和英雄已成过去,他们的冠剑虽在,却无人再为他们祭奠。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历史的沧桑,也表达了对英雄末路的哀叹。
4. 作品点评
《金陵怀古四首(其三)》这首诗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其不仅是一首怀古诗,更是一首蕴含着政治家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与一般的歌功颂德之作相比,王安石的这首诗更值得回味和思索,它既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也体现了思想家的深沉智慧。
上一篇:宋·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下一篇:宋·张辑《春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