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huái
怀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zuó
tiān
bīng
xià
shǔ
jiāng
jiāng
jūn
tán
xiào
shì
zhēng
xiáng
huáng
jìn
nián
sān
bǎi
kōng
shōu
jiàn
shuāng
dié
shēng
xīn
cǎo
fèi
gōng
shuí
shí
jiù
xuān
chuāng
sāo
shǒu
xún
shì
qiě
dào
huā
qián
bái
gāng

译文

回忆往昔,大宋的军队沿着蜀江而下进攻金陵,将领们从容谈笑,敌方的士兵纷纷争着归降。象征着帝王之气的黄旗,随着朝代更迭已消逝,历经约三百年的岁月,那些所谓的祥瑞之气,也只是白白留下了一双宝剑。残破的城墙上,如今自然生长出了新的草木,荒废的宫殿里,又有谁能辨认出旧时的门窗。不必愁思满怀地去探寻往昔的旧事了,还是在鲜花前倒满那白玉酒杯,尽情享受当下吧。

逐句剖析

"忆昨天兵下蜀江":回忆往昔,大宋的军队沿着蜀江而下进攻金陵,

"将军谈笑士争降":将领们从容谈笑,敌方的士兵纷纷争着归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象征着帝王之气的黄旗,随着朝代更迭已消逝,历经约三百年的岁月,

# 黄旗:古代军中用旗。

"紫气空收剑一双":那些所谓的祥瑞之气,也只是白白留下了一双宝剑。

"破堞自生新草木":残破的城墙上,如今自然生长出了新的草木,

# 堞:也叫女墙,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废宫谁识旧轩窗":荒废的宫殿里,又有谁能辨认出旧时的门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不必愁思满怀地去探寻往昔的旧事了,

"且倒花前白玉缸":还是在鲜花前倒满那白玉酒杯,尽情享受当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怀古四首(其四)》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回顾历史上金陵相关的事件,描绘金陵遗迹的荒芜,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历史观和超脱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王安石这首词的创作时间,说法不一。一说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彼时王安石初次担任江宁知府,期间创作了诸多咏史吊古的作品,此词或在其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该词大概率作于王安石第二次遭罢相、出知江宁府之际,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从词的内容来看,它借金陵怀古抒发情感,是王安石别具一格、堪称经典的佳作,综合各方面因素考量,创作于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对历史兴亡的回顾与金陵故地遗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的思考。诗中先回忆往昔大军进攻金陵时的场景,再感叹曾经的王朝已消逝,如今金陵只剩残垣断壁,最后劝人不必过多纠结于历史遗事,不如享受当下。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破堞”“废宫”等衰败之景,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人事无常的叹息。用典:“黄旗”“紫气”等词语运用了与帝王、祥瑞相关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对比:将往昔金陵作为都城时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进行对比,如昔日的宫殿如今只剩断壁残垣,突出了历史的巨大变迁。

3. 分段赏析

首联“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诗人回忆往昔,宋朝大军顺江而下进攻金陵,将领们谈笑风生间,敌方士兵纷纷归降,展现出一种战争胜利的轻松与豪迈氛围,也暗示着一个朝代的兴起。颔联“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黄旗”象征着帝王之气,“紫气”代表祥瑞,此联意为曾经的帝王之气已消散,所谓的祥瑞也徒然无用。表明曾经繁华的王朝历经三百多年后也走向了灭亡,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颈联“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残破的城墙上长出了新的草木,荒废的宫殿中,曾经的轩窗已无人能识。通过描写金陵遗迹的荒芜,突出了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变迁。尾联“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诗人劝慰自己和他人,不必烦恼地探寻历史旧事,不如在花前倒满酒杯,享受当下。在感慨历史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

4. 作品点评

《金陵怀古四首(其四)》是王安石怀古诗中的经典之作。在内容上,诗人借金陵历史兴衰,表达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艺术上,诗歌语言凝练,用典自然,结构严谨,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借景抒情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情感深沉且富有感染力。与同时代的怀古诗相比,此诗不局限于单纯的感慨,更蕴含着一种超脱的智慧,对后世怀古诗的创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题王逸少帖》

下一篇:宋·李公明《晓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