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ēng
yóu
tiān
tái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tiān
tāi
wàn
qiān
zhàng
suì
yàn
lǎo
sēng
xié
guī
qián
chéng
hǎo
jǐng
jiě
yín
fǒu
xuě
luàn
yún
jiān
cuì
wēi

译文

天台山高耸一万八千丈,岁末,老僧手持锡杖踏上归程。前行的路途上有美好的景色,你能吟赏吗,密集的雪花和纷乱的云朵,笼罩着青翠的山色。

逐句剖析

"天台一万八千丈":天台山高耸一万八千丈,

# 万:原作六,据张本改。

"岁晏老僧携锡归":岁末,老僧手持锡杖踏上归程。

"前程好景解吟否":前行的路途上有美好的景色,你能吟赏吗,

"密雪乱云缄翠微":密集的雪花和纷乱的云朵,笼罩着青翠的山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僧游天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就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宋诗》。此诗以天台山高峻的景致为依托,借“岁晏老僧携锡归”的画面,勾勒出僧人暮年归隐的禅意图景。后两句通过“密雪乱云”的景物刻画,暗喻修行之路的崎岖艰险;又以反问的句式,寄寓着对僧人悟道的殷切期许。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尽显王安石晚年诗作简洁含蓄、意境深幽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天台的雄伟高大,在岁末之际,老僧踏上前往天台的行程。诗人通过询问僧人能否吟出前路美景,展现出对天台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僧人旅途的关注。营造出一种壮阔又充满诗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此次天台之行的祝福与期待。

2. 写作手法

夸张:“天台一万八千丈”,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天台之高,突出天台的雄伟壮观,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下文对天台美景的描绘和对僧人行程的关注做铺垫。设问:“前程好景解吟否”,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同时表达出对僧人能否领略并吟诵天台美景的关切,使诗歌更具互动性,也突出了对天台美景的重视与期待。

3. 分段赏析

首句“天台一万八千丈”以夸张手法勾勒天台山的巍峨高耸,借山体的雄峻隐喻佛法境界的深邃。次句“岁晏老僧携锡归”点明送别之人是暮年僧人,“锡”即僧人随身携带的锡杖,暗合其云游结束、归隐山林的修行轨迹。后两句“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乱云缄翠微”形成转折,表面是问僧人能否领会前路景致,实则隐含着修行者需跨越自然险阻的禅意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仇远《桃园忆故人》

下一篇:宋·苏轼《悼朝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