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照四方":明亮的太阳照耀着四方大地,
"当在中天留":本应当停留在天空的正中间。
"春风地上行":春风在大地上吹拂前行,
"当与时周游":人们应当随着时节四处游历、活动。
# 与:张本作欲。
"和气所披拂":温和的气息所吹拂到的地方,
"槁干却湿柔":枯槁干瘦,却又透着湿润柔软的感觉。
"爱欲传万物":春风想要把自己的恩泽传遍世间万物,
"势难停一州":这种态势很难仅仅停留在一个州郡之中。
"栖栖孔子者":忙碌奔波的孔子,
"惜日此之由":珍惜时光就是因为这个缘由。
"不能使此邦":如果不能在这个国家实现理想,
"利泽施诸侯":把恩泽施加给其他的诸侯国家。
"岂若驾以行":哪里比得上驾车出行游历,
"使我遇者稠":让我遇到更多的人呢。
"当时三千人":当时孔子有弟子三千人,
"齐宋楚陈周":足迹遍布齐国、宋国、楚国、陈国和周朝等地。
"小者传吾粗":才能小的弟子传播我学问中粗浅的部分,
"大能传奥幽":才能大的弟子能传播我学问中深奥幽微的部分。
# 能:张本作者。
"道散学以圣":圣人的学说分散传播,
# 以:张本作湮。
"众源乃常流":众多的源头才能常流不断。
"吾初如匏瓜":我起初就像那匏瓜一样无所作为地挂着,
"彼亦孰知丘":那样的话又有谁能了解我呢?
"唯士欲自达":只有士人想要自我显达,
"穷通非外求":个人的穷困或显达并非完全从外界去求取。
"岂必相天子":难道一定要去做天子的宰相,
# 岂:原作暨,据张本改。
"乃能经九畴":才能治理天下大事吗?
"行虽耻强勉":行事虽然以勉强自己为耻,
"闭户非良谋":但是闭门不出、自我封闭也绝不是好的办法。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用典:“栖栖孔子者,惜日此之由”引用了孔子一生奔波传道的典故,孔子因珍惜时光,不愿局限于一地,故而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借此表明珍惜时间、积极作为的重要性。象征:以“白日”“春风”象征时光和机遇。“白日照四方,当在中天留。春风地上行,当与时周游”,暗示时光易逝,应抓住时机有所行动。对比:把“闭户”的消极状态与孔子积极周游的状态进行对比,“行虽耻强勉,闭户非良谋”,突出主动行动、积极入世的重要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分段赏析
“白日照四方,当在中天留。春风地上行,当与时周游”:开篇描绘白日普照四方、春风在大地上吹拂的景象,点明时光如自然中的白日与春风般流转不停,暗示人们应像顺应自然一样,把握时机,积极“周游”,不要虚度光阴,为全诗奠定珍惜时光的基调。“和气所披拂,槁干却湿柔。爱欲传万物,势难停一州”:此段进一步描写春风吹拂的作用,能让干枯之物变得湿润柔软,它的恩泽想要传遍万物,不会仅仅停留在一个地方。这里以春风作比,暗喻人不应局限于一处,要有广阔的视野和传播自己理念的志向。“栖栖孔子者,惜日此之由。不能使此邦,利泽施诸侯”:引用孔子一生忙碌奔波的典故,指出孔子珍惜时光,是因为想要让自己的学说和恩泽惠及更多的地方和人。即便在一个国家无法实现,也要到其他诸侯邦国去传播,展现了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精神。“岂若驾以行,使我遇者稠。当时三千人,齐宋楚陈周”:诗人认为应像孔子那样驾车出行,让自己遇到更多的人,就像孔子当年周游列国,门下弟子众多,足迹遍布齐、宋、楚、陈、周等地,强调了主动寻求机遇、广结善缘、传播思想的重要性。“小者传吾粗,大能传奥幽。道散学以圣,众源乃常流”:阐述孔子学说传播的影响,弟子们无论才学高低,都能传播其思想,或粗浅或深奥,使得圣人之道得以分散传播,如同众多源泉常流不断,强调了积极传播思想文化的意义。“吾初如匏瓜,彼亦孰知丘。唯士欲自达,穷通非外求”:诗人以“匏瓜”自比,感慨若像匏瓜一样无所作为,便难以被人知晓。指出士人应主动追求自我实现,个人的穷通并非完全取决于外界,而在于自身的努力和进取。“岂必相天子,乃能经九畴。行虽耻强勉,闭户非良谋”:诗人表明不一定非要成为辅佐天子的宰相,才能施展才能、治理天下。虽然勉强行事可能令人感到羞耻,但闭门不出、自我封闭绝非良策,鼓励人们积极行动,不要消极避世。
上一篇:宋·张俞《白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