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畦抛汝水":我舍弃了故乡汝水之畔的旧田畦,
"新垄寄锺山":在钟山脚下寄身于新开辟的田垄之间。
"为问扬州月":我不禁询问那曾照耀扬州的明月,
"何时照我还":何时才能照耀我重返故乡。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首句“故畦抛汝水”以“抛”字凸显决然又无奈的情绪,“故畦”带着故土田垄的温热,却被抛掷于汝水之畔,乡园根系似在动词张力中断裂,漂泊之感由此展开。次句“新垄寄钟山”以“寄”字承接离绪,钟山脚下的新田垄不过是暂栖之地,“寄”字道尽客居异乡的身份悬置,故园与新居的空间对举中,藏着半生辗转的苍茫。第三句“为问扬州月”将视角转向天际,“扬州月”化用杜牧笔下江南意象,一个“问”字让明月成为对话对象,乡思从沉默中破土,在与月的晤谈中化作有声的叩问。末句“何时照我还”以问句收束,“照我还”勾连“月是故乡明”的古典语境,月光化作归家的引路灯,时间悬念悬于月轮之上,既是对个人归期的殷切追问,也在虚实交织中深化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全诗借景抒情,以地理名词串联情感,语言简练而意象鲜明,于平实质朴中见深沉乡思。
上一篇:宋·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下一篇:宋·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