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i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móu
chén
běn
ān
wēi
jiàn
qiè
néng
zuò
huò
dàn
yuàn
jūn
wáng
zhū
zǎi
chóu
gōng
yǒu
西
shī

译文

一个国家的安危,真正依靠的是你们这些谋臣,一个小小的贱妾怎能成为国家的祸患?要说该杀,最该杀的就是伯嚭这样的奸佞之臣,这样的话又何必担心宫中的西施呢。

逐句剖析

"谋臣本自系安危":一个国家的安危,真正依靠的是你们这些谋臣,

# 系:关系,涉及。,谋臣:指伍子胥。

"贱妾何能作祸基":一个小小的贱妾怎能成为国家的祸患?

"但愿君王诛宰嚭":要说该杀,最该杀的就是伯嚭这样的奸佞之臣,

"不愁宫里有西施":这样的话又何必担心宫中的西施呢。

# 西施:春秋越国的美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宰嚭》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属咏史诗。诗中否定女子为祸国根源,通过对比突出谋臣系国家安危,直抒期望君王诛杀宰嚭的观点。此诗立意深刻,展现王安石独特历史观,借古喻今,反映其对国家治理和用人问题的思考,体现政治家的敏锐洞察与文学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宰嚭》是北宋王安石所作。庆历元年(1041),二十一岁的王安石入京参加礼部考试,路过吴县胥山伍子胥庙,联想到历史上伍子胥辅佐吴国败越,而太宰伯嚭收受贿赂、进谗言致伍子胥自杀,最终吴国被越国所灭的事件,有感而发创作此诗。王安石借此表达君王应信任谋臣、诛杀奸佞,不应将国家灾祸归咎于女子的观点,展现其卓越的史论和政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围绕历史事件展开,主题在于对国家兴衰原因的思考。诗中否定了将国家灭亡归咎于女子的传统观点,认为谋臣才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指出只要君王诛杀像宰嚭这样的奸臣,就不必担忧如西施般的女子会成为祸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谋臣的重要性和女子的影响进行对比,突出强调谋臣在国家安危中的关键作用,批判了传统上把亡国之责归咎于女子的错误观念。直抒胸臆:“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和期望,即认为君王应该诛杀奸臣,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女子身上,使诗歌的主旨更加明确。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提出论点,鲜明地指出谋臣对国家安危的决定性作用,否定了女子是祸根的说法,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后两句:“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进一步阐述观点,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君王要诛杀奸臣,从而强调了正确用人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4. 作品点评

王安石的《宰嚭》是一首立意深刻、观点鲜明的咏史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通过对比和直抒胸臆的手法,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和批判,展现了独特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思想见解。诗歌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研究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文学创作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夏夜纳凉》

下一篇:宋·宋庠《小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