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pài
chū
kūn
lún
liú
zhī
huáng
zhuó
guàn
zhōng
zhōu
chuī
shā
zǒu
làng
qiān
zhuǎn
chù
qiú

译文

黄河,广阔壮丽的河流,宛如昆仑山脉流淌的五色水,一条黄色浑浊的河水贯穿中原。它吹动着河岸上的沙子,奔腾而过,千里之遥,波浪滚滚,气势磅礴,转弯之后,也无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宅第。

逐句剖析

"派出昆仑五色流":黄河,广阔壮丽的河流,宛如昆仑山脉流淌的五色水,

"一支黄浊贯中州":一条黄色浑浊的河水贯穿中原。

"吹沙走浪几千里":它吹动着河岸上的沙子,奔腾而过,千里之遥,波浪滚滚,气势磅礴,

"转侧屋闾无处求":转弯之后,也无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宅第。

# 屋:张本作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河》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黄河源头、流向和特点的描写,展现了黄河的浩渺气势和变幻无常的性格。诗中提到黄河从昆仑山脉流出,呈现出五色混杂的水流,最终以黄浊的形态贯穿中原大地,象征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雄浑与伟大。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和特点,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夸张:诗人通过夸张的描写,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巨大能量。“吹沙走浪几千里”,夸张地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裹挟泥沙的壮观景象。象征:“派出昆崙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诗中通过对黄河源头(昆仑山)、流向(贯中州)以及其汹涌澎湃的描写,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对比:“派出昆崙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诗中将黄河的源头“五色流”与下游的“黄浊”形成对比,突出了黄河在漫长流经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特点,也隐喻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复杂关系。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这两句点明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诗人将黄河比作从昆仑山流出的“五色流”,暗示黄河水质混浊且色彩斑斓,体现了其奔腾不息的气势。黄河贯穿中原大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后两句:“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这两句描写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和变幻无常。诗人用“吹沙走浪几千里”形容黄河波涛汹涌、裹挟泥沙的壮观景象。而“转侧屋闾无处求”则暗示黄河的流向变化莫测,转弯之后难以捉摸,体现了黄河的不可预测性。

3. 作品点评

《黄河》这首诗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黄河的雄浑与壮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写,传达出诗人对黄河的崇高敬意。王安石以黄河为载体,不仅展现了自然的伟大,更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意蕴。诗中黄河的奔腾不息与变幻莫测,象征着自然力量的磅礴与人生的无常,为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双重敬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苍桧》

下一篇:宋·曾觌《诉衷情·夜直殿庐,晚雪,因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