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于今正一家":如今四海统一成一家,
"生民何处不桑麻":天下百姓何处不种桑麻。
"重关独居千寻岭":重重关隘矗立在千丈高山,
# 千寻岭:夸张地形容雁门关在高高的山上。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重关:重重关隘。
"深夏犹飞六出花":盛夏时节竟还飘着雪花。
# 六出花:即雪花,雪花多为六角形结晶,故称六出花。
"云暗白杨连马邑":阴云笼罩,白杨林连接马邑城,
# 马邑: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山西朔州,西晋废。唐置,治所在大同军城(今朔州东北四十里)。
"天围青冢渺龙沙":天空环绕着昭君墓与渺茫的沙海。
# 龙沙:沙漠。,渺:渺茫。,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塞草皆白,唯此独青”,故名。
"凭高吊古情无尽":登高凭吊古迹,愁绪无穷无尽,
# 吊古:面对遗迹悼念古人或怀念往事。,凭高:立在高处。
"空对西风数去鸦":只能对着西风数着飞过的乌鸦。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描绘了雁门关外的宁静与繁荣,展现了北方在统一后呈现出的和平与发展的景象。诗人通过对雁门关外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统一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通过“重关”“千寻岭”“深夏”“六出花”等意象组合,展现出边塞雁门关的险峻、高寒以及自然奇观。反问:首联“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用反问句式强调了国家统一后,百姓安居乐业、从事农桑的普遍景象。用典:颈联“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青冢”暗引王昭君墓的典故,传说当地气候干燥,多风沙,她的坟墓上草色常青,不同于周围其他地方的景象,所以被称为“青冢”。王昭君出塞和亲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相处,减少了战争和冲突,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龙沙”借《后汉书》中的沙漠意象,《后汉书·班超传赞》中有“坦步葱雪,咫尺龙沙”的记载。“龙沙”常常象征着荒凉、偏远、艰苦的环境,也代表着边疆地区和异域风情。诗人使用“龙沙”这一意象,一方面描绘出北方沙漠的广袤和荒凉,营造出一种雄浑、苍茫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战争的残酷以及戍边生活的艰辛,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将历史与现实、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描绘出一幅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的画面,既展现了北方边疆的壮阔景象,又引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人事变迁的深沉感慨。白描:“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诗人以简洁直白的语言描绘出了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直接展现了时代风貌。铺陈:颈联“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中,诗人通过“云暗白杨”“天围青冢”“渺龙沙”等地理意象的铺陈,展现了边塞的广阔与荒凉。这些地理名词和自然景象相互映衬,强化了关外地域的辽阔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雁门关外的壮阔与苍凉。
3. 分段赏析
首联“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诗人开篇描绘了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四海于今正一家”表明了当时国家的统一局面,强调了和平与团结的主题。“生民何处不桑麻”进一步描绘了百姓生活的富足与安宁,桑麻象征着富饶的农田,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颔联“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诗人将视角转向雁门关的自然景观。“重关独居千寻岭”描绘了雁门关的险峻与高耸,表现出地理的险要。“深夏犹飞六出花”则描绘了深夏时节的异常气候,六出花即雪花,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变幻无常,也暗示了历史的无常与变迁。颈联“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进一步描绘了雁门关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云暗白杨连马邑”描绘了云雾笼罩下的白杨树与马邑相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氛围。“天围青冢渺龙沙”则展现了青冢在广阔天空下的渺小,青冢是古代王昭君的墓地,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尾联“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诗人以“凭高吊古情无尽”表达了自己凭高远望、缅怀古人时的无尽思绪。“空对西风数去鸦”则以西风和乌鸦为意象,渲染出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
上一篇: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下一篇:元·张可久《清江引·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