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名利":往昔追逐名利,
"役碎顽心":被顽劣之心驱使得支离破碎。
"气财酒色深沉":沉溺于权势、财富、美酒与女色,内心深陷其中。
"方寸之间":方寸之心,
"荆棘仿佛成林":仿佛长满荆棘,混乱痛苦。
"因遇风仙省悟":幸而遇到仙人点化,
"觉从前、":才惊觉以前、
"罪业弥深":罪孽日益深重。
"便改正":决心彻底悔改,
"便改正改正":一遍又一遍修正自我。
"改正改正":反复修正。
"游历天心地肺":游历天地精华之地,
"结云朋霞友":结交如云霞般超脱的朋友,
"月伴风邻":与清风明月为伴。
"自在逍遥快乐":逍遥自在,无欲无求,
"绝尽搜寻":彻底断绝世俗的追逐。
"假使贫人退道":即使有人劝我放弃修道,
"得荣华、":回归世俗荣华、
"富贵人钦":富贵我亦不屑一顾。
"我不肯":我绝不妥协,
"我不肯不肯":绝不妥协,
"不肯不肯":绝不妥协。
道教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北七真”之一
马钰(1123~1183),道教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区)人。出身地方大族,富甲州里,人称“马半州”。海陵王贞元间进士,家豪富,大定八年从王喆出家学道。在王重阳仙逝后执掌全真道门。蒙古至元六年,敕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元武宗加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钰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继承王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被后人赞评为“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主张“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著作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等。
1. 分段赏析
“昔年名利,役碎顽心。气财酒色深沈。方寸之间,荆棘仿佛成林”以“名利”开篇直击主题,“役碎顽心”用“役”字拟人化,暗喻名利如枷锁般禁锢本心;“荆棘成林”以具象化的自然意象,比喻内心被贪欲侵蚀后的混乱痛苦。体现全真教“去欲存真”的修行观,批判世俗对物质与感官的沉溺。“因遇风仙省悟,觉从前、罪业弥深。便改正,便改正改正。改正改正”通过“因遇风仙”引入转折,呼应道教“仙人点化”的叙事传统,暗示修行需外缘与内省结合。“改正”四重叠用,既显决心之坚定,又暗含修行需持续自省的渐进性。“游历天心地肺,结云朋霞友,月伴风邻。自在逍遥快乐,绝尽搜寻”中“天心地肺”“云朋霞友”等道教术语与自然意象结合,构建出清净超然的修行境界。以“自在逍遥”反衬往昔“气财酒色”的束缚,凸显道家“无待”“逍遥”的哲学追求。“假使贫人退道,得荣华、富贵人钦。我不肯,我不肯不肯,不肯不肯”以假设性场景“假使贫人退道”强化冲突,凸显修行者与世俗价值观的对抗。四重“不肯”层层递进,语气由缓至烈,展现对名利的彻底摒弃。
下一篇:元·姬翼《粉蝶儿·绿鬓朱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