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yuè
yuán
·
·
wài
jiā
dōng
yuán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chóng
gāng
hóng
chén
duàn
cūn
luò
gèng
nián
fēng
yào
jiù
chuāng
zhōng
yuǎn
xiù
shè
hòu
cháng
sōng
shí
nián
zhòng
nián
zhòng
dōu
ér
tóng
lǎo
wéi
yǒu
xǐng
lái
míng
yuè
zuì
hòu
qīng
fēng
xuán
guàn
táo
qiān
shù
huā
luò
shuǐ
kōng
liú
píng
jūn
wèn
qīng
jīng
zhuó
wèi
lái
niú
xiè
gōng
bìng
yáng
tán
huī
zuì
dōu
xiū
jīn
shēng
cún
huá
líng
luò
shān
qiū

译文

重重叠叠的山冈隔断了俗世红尘,小村落又迎来了丰收年。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花谢如流水,不复存在。请您不必去探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谢安重回故地已满是病态,羊昙为他的去世流泪痛哀。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逐句剖析

"重冈已隔红尘断":重重叠叠的山冈隔断了俗世红尘,

# 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

"村落更年丰":小村落又迎来了丰收年。

"移居要就":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

# 要就:要去的地方。就,靠近。

"窗中远岫":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

# 窗中远岫:语本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远岫,远山。

"舍后长松":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

"十年种木":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

"一年种谷":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

"都付儿童":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

"老夫惟有":老夫我所要做的,

"醒来明月":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

"醉后清风":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玄都观里桃千树":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

# 玄都观里桃千树:语出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唐代长安城郊的一所道观。

"花落水空流":而今早已花谢如流水,不复存在。

"凭君莫问":请您不必去探求明白:

# 凭:请。

"清泾浊渭":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

# 清泾浊渭:“清泾”二句:语本杜甫《秋雨叹》:“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泾、渭皆水名,在陕西高陵县境汇合,传说泾流清而渭流浊。

"去马来牛":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

"谢公扶病":谢安重回故地已满是病态,

# 谢公:即谢安,东晋政治家。在桓温谋篡及苻坚南侵的历史关头制乱御侮,成为保全东晋王朝的柱石。孝武帝太元年间,琅琊王司马道子擅政,谢安因抑郁成疾,不久病故。

"羊昙挥涕":羊昙为他的去世流泪痛哀。

# 挥涕:挥洒涕泪。,羊昙:谢安之甥,东晋名士。

"一醉都休":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

"古今几度":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

"生存华屋":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

# 生存华屋:“生存”二句:语出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言人寿有限,虽富贵者也不免归于死亡。华屋,华美的屋宇。零落山丘,指死后埋葬在山丘上。

"零落山丘":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为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的组曲,共二首。第一首叙写回归东园的缘由,借景物描写映衬内心情愫,主题虽含欣慰与满足,字句间却暗藏国亡后闲居无为的无奈;第二首化用诸多历史典故与前人成句,抒发国破家亡的巨大伤痛,以及寓居外家东园苟活的沉重心绪。全曲巧用移情手法,或寓情于景,或援用典故,情意与文辞兼备,意蕴深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创作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元好问早年在金朝仕途曲折,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他考中宏词科,担任国史馆编修。此后辗转多地任职,从嵩山隐居到出任镇平、内乡、南阳等地县令,又于正大八年(1231年)秋应召入朝,任尚书省侍郎、左司都事,彼时金都汴京已被蒙古军围困。天兴二年(1233年)正月,汴京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作为左司都事,被迫随被俘官吏北渡黄河,被拘禁于聊城。直到蒙古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才迁居冠氏县。尽管元好问文名远扬,深受蒙古人看重,但历经沧桑的他早已心灰意冷,无意再入仕途。1239年,年届五十的元好问携家重返故乡忻州秀容。此时金朝覆灭,生母张氏早已离世,外家亲人也所剩无几。遥想二十五岁时,蒙古军攻破忻州,他九死一生才得以逃脱。如今国破家亡后归来,首要面临的便是安顿居所的难题。这两首以“卜居外家东园”为题的词作,正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与心境下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描绘乡村隐居生活的散曲。描绘了重冈隔绝尘世,村落年景丰收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选择在东园卜居,寄情于窗中远岫、舍后长松的悠然心境。并通过将农事交付儿童,突出自己只愿享受醒来见明月、醉后沐清风的闲适,体现了对宁静乡村隐居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通过描写重冈阻隔、村落丰饶、窗含远岫、舍后长松等清幽宁静的景色,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想要摆脱世俗纷扰的心境。呼应:上片“重冈已隔红尘断”中的“已”字,与“村落更年丰”中的“更”字相呼应。“已”表明山冈对红尘的隔绝已然完成,“更”则进一步强调了在这种隔绝状态下,村落还具有年丰的美好特点,前后呼应,把卜居此地的有利条件逐步呈现出来,突出了此地的幽美与富足,为作者选择卜居外家东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用典:“谢公扶病,羊昙挥涕”引用《晋书・谢安传》典故,以谢安晚年的衰残喻自身境遇,以羊昙对谢安的哀悼寄托家国沦丧后的悲痛,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相融合,使悲叹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小令。上片述写“卜居外家东园”的缘由。“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正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幽居之所。首句凝聚着国破家亡的伤痛——重叠山冈隔绝了不愿再见的尘世,也斩断了痛苦记忆,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启。“已”与“更”前后呼应,充分彰显卜居的益处;而“窗中远岫”化用谢朓“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之句,更添山水诗人对幽境的向往。下片写新环境中的生活:人要生计,平民不得不从事种木、种谷等劳作,然作者年事已高,便将这些体力活交予孩童,自己则“醒来明月,醉后清风”。“醒”“醉”并提,实则侧重“醉”,“醒”不过是“醉”的过渡。清风明月间的醒醉交替,看似闲适,却深藏酸楚与忧郁。第二首小令首句化用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刘禹锡曾借玄都观桃花讽刺新贵,元好问则以玄都观的盛衰、桃花流水,暗喻世事变迁与时光消磨,“花落水空流”的景象,尽显怅惘,“空”字饱含悲凉。接着“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化用《庄子》与杜甫诗句,以泾渭难辨、牛马难分象征世事纷纭、是非难明。“莫问”实为难言,暗含难以言说的痛,以退为进,更显失落与悲哀。末句“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用《晋书・谢安传》典故:谢安扶病还京的衰残,喻作者重回故园的境况;羊昙为谢安殁亡而挥涕,寄寓作者对外家亲人逝去的哀悼。“一醉都休”不过是强作麻醉,尽显国变后万念俱灰、苟活的沉重。结尾“生存华屋,零落山丘”化用曹植诗句,与“卜居”相扣,实则否定了“一醉都休”。

4. 作品点评

整首小令表面上尽是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惬意描摹,未着一字针砭时弊。然而细品之下,字字句句皆藏沉痛,景语深处尽是对元朝统治的不满与愤懑。作者以景寄情,将浓烈的悲愤之情深蕴于山水意象之中,含蓄而真挚,充分诠释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两只曲子从表面上看,只是写他选择了一个具有山林之美的好住处,住在这里,不事生产,不问是非,沐清风,赏明月,把一切都付之一醉,够闲适,够消极的。但结合特定情境看,则字字酸楚,句句沉痛。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元曲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吴西逸《双调·蟾宫曲·山间书事》

下一篇:元·倪瓒《荒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