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yīng

朝代:唐作者:李煜浏览量:1
cán
yīng
shì
zhī
qiū
héng
guò
yōu
lín
shàng
yóu
lǎo
shé
bǎi
bān
qīng
ěr
tìng
shēn
huáng
diǎn
yān
liú
chí
bèi
shì
tóng
bēi
liú
liàng
shēng
suì
zài
gōu
gèng
liú
lián
hǎo
guī
huá
lěng
liǎo
huā
chóu

译文

黄莺啊黄莺,你怎么还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寒秋时节了,为什么还在这深暗的树林里独自翱翔呢。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老莺的鸣叫声,但始终听不明白它在鸣叫着什么,看着它飞向空中,渐渐变成深黄色的一点,不见了踪影。它栖居在此与世隔绝如同孔子在鲁国的悲哀,它的叫声清亮如同笙乐在缑山消散。黄莺啊,你莫要留恋深暗的树林,赶快归南避寒去吧,树林里有什么好处呢,这里露水蓼花,让人心生凄冷,心里发愁。

逐句剖析

"残莺何事不知秋":黄莺啊黄莺,你怎么还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寒秋时节了,

# 何事:嗔怪自诘的声口,悔恨自家为何不识时务。然欲致这层妙悟,必先明作者残莺自况,托物言志的写法,则“秋”字也非闲文,读诗不可不察。,残莺:本指晚春的莺啼,这里乃后主自比。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曰:“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

"横过幽林尚独游":为什么还在这深暗的树林里独自翱翔呢。

"老舌百般倾耳听":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老莺的鸣叫声,但始终听不明白它在鸣叫着什么,

# 听:出句煞尾字,去声,仄。《平水韵》属“二十五径”。,老舌百般:犹“老舌百啭”。

"深黄一点入烟流":看着它飞向空中,渐渐变成深黄色的一点,不见了踪影。

"栖迟背世同悲鲁":它栖居在此与世隔绝如同孔子在鲁国的悲哀,

# 悲鲁:指亡国之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获异兽于野,孔子视之曰:“麟也。”因悲伤地叹息:“吾道穷矣。”以为鲁国将亡,于是作《春秋》以记鲁国历史,上起隐公元年,下讫哀公十四年,总计十二公242年间的大事。,背世:与世俗主流相左。三国魏曹植《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栖迟:游息,隐遁。《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诗集传》:“栖迟,游息也。”

"浏亮如笙碎在缑":它的叫声清亮如同笙乐在缑山消散。

# 浏亮如笙碎在缑:用王子晋故事抒写出世之想。《后汉书》卷八二注引刘向《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风鸣。游伊溶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来于山上,告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而去。”浏亮,乐声清脆明朗,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李善注:“浏亮,清明之称。”碎,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宋欧阳修《临江仙》:“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宋黄庭坚《和仲谋夜中有感》:“纸窗惊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璫。”“碎”字用得极为响亮,极为惊心,又极为哽咽,饱含诗人难以言表的痛楚。缑: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

"莫更留连好归去":黄莺啊,你莫要留恋深暗的树林,赶快归南避寒去吧,树林里有什么好处呢,

# 留连:留恋不止,依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露华凄冷蓼花愁":这里露水蓼花,让人心生凄冷,心里发愁。

# 蓼花:蓼是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花淡红色或白色,叶味辛香,古人用来作调味品,也可以入药。,露华:露水,露珠。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莺》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虽题为咏唱黄莺,实则是以莺自喻,借物抒怀。首联借“残莺”不知秋至,引出幽林独游的画面,折射诗人的孤苦生活。颔联通过“老舌百般”“深黄一点”细腻刻画出秋莺濒死挣扎的凄凉形态。颈联接连化用两典,借对莺啼的猜想解释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尾联劝莺归去,实则寄寓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全篇采用托物言志之法,纯以“赋体”直陈,摒弃雕饰,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复杂意蕴,以质朴晓畅之语道尽人生苦涩,令人心生无限悲悯,读之不禁神伤黯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内容上看,此诗或作于李煜为避太子李弘冀猜忌、决心隐退之际。彼时,李璟原立太子李弘冀为稳固地位,竟不惜毒杀叔父,朝堂局势诡谲。李煜为求自保,遂萌生退隐之意,此诗或为其抒发心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一只黄莺于深秋之际仍滞留未归、未赴南境避寒之景,借劝其莫要眷恋此地、速速南飞之语,暗喻李煜对残酷政治斗争心怀畏惧,亦流露出其对自身艰难处境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诗处处用典,又贴切无痕。“栖迟背世同悲鲁”​​化用《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悲鲁”的典故:鲁哀公十四年春,获异兽于野,孔子视之曰:“麟也。”因悲伤地叹息:“吾道穷矣。”以为鲁国将亡,于是作《春秋》以记鲁国历史,上起隐公元年,下讫哀公十四年,总计十二公242年间的大事。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如同孔子面对鲁国衰亡时的悲痛,借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身处境的无奈。托物言志:诗中,借秋天的黄莺这一“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志向。诗中以“残莺”自比,通过描绘黄莺在深秋时节年老体衰、孤独飞行、不知秋寒仍独游的状态,折射出自己病体衰微、在残酷政治斗争中处境艰难、对前途命运充满担忧的心境。赋:全诗以“赋体”铺叙黄莺的秋日境遇:从“横过幽林尚独游”的孤影,到“深黄一点入烟流”的远逝,层层递进,既摹写物态,又暗寓人情。“露华凄冷蓼花愁”一句,通过秋景的细腻铺陈,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体现赋“体物写志”的核心特征。

3. 分段赏析

首联“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开篇点明所歌咏的对象黄莺,却以“残莺”称之,用词精妙且意味深长。这是一只历经春、夏、秋三季的黄莺,它曾于春日欢唱于繁花丛中,夏日栖息于浓荫之下。如今,秋意已浓,寒冬将至,它竟仍在林间独自穿梭。此“残”字,或言其年迈体衰,或指它历经天灾人祸而侥幸存活至今,亦或暗示其同伴皆已离去,独留它形单影只。诗人未明言,读者自能从中体悟。目睹这黄莺在幽暗林间孤独飞行的身影,诗人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怜惜:“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以“幽”字写林,凸显林间昏暗幽深、吉凶难料,黄莺的前途亦难以预料。“独游”二字,更将其孤苦无依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不禁感叹其“不知秋”:不知秋意已深,寒冬将至,前方命运更为严酷,却仍在这林间徘徊,究竟在寻觅何物,写鸟写林,皆折射出诗人自身的生活境遇。颔联“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以“倾耳听”“入烟流”描绘诗人对这只黄莺的关注,承接上联的怜惜与感叹。莺既已“残”,阅历丰富,自然“老舌”难歇。它“老舌百般”地啼叫,究竟在诉说着什么?是感伤时光的匆匆流逝,哀叹生命的短暂无常,诉说经历的悲欢离合,还是讲述独游的寂寞凄凉?诗人满心渴望能听懂黄莺的啼鸣,于是倾耳凝神聆听,追随着它的声音。然而,黄莺却渐渐飞向远方,在诗人的注视中,“深黄一点入烟流”,消失在天边的薄云雾霭里,只留下诗人伫立原地,身影显得格外单薄。此时,诗人心中的感慨如潮水般涌出,诗作也由前两联的叙述转入后两联的议论抒情。颈联“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连用两个典故,借对莺啼的猜想抒写自己的情怀。“栖迟背世”描绘了人与莺的生存状态,皆孤独而艰难。莺因失群无伴而“独游”,人因国破家亡而隐居,故而同有“悲鲁”之痛,其痛之深,恰似孔子当年对鲁国的哀伤。“在缑”化用王子晋的故事,不仅贴切,更意味深长。王子晋擅长吹笙,与莺啼之声相契合;他身为西周太子,身份又与诗人相近。而王子晋放弃王位,修道成仙,当他化身白鹤,现身缑氏山头与家人作别之时,心中仍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感。诗人用“碎”字形容那“浏亮如笙”的音声,强调这音声乃是诀别之音,其中蕴含着多少凄凉感伤,令人听来心碎。而这心碎之声,既是故事中王子晋的乐声,又是此刻那黄莺的啼声,更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尾联“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两句,借莺而劝勉自己,这样的生活实在不值得留恋。过去已令人心悲神伤,未来更将凄凉无比:“露华凄冷蓼花愁。”诗人不说未来如何,只描绘眼前之景:露珠虽美,却是寒霜降临前的最后绽放;蓼花正艳,却是冬日将至的最后一抹绚烂。一切美好,或已消逝,或即将消逝。历经劫难的黄莺已消失在“烟流”之中,诗人对这人世也已无太多眷恋。然而,这种生命的绝望并未直言道出,诗人仅以“露华蓼花”的秋景作描绘,点出“凄冷”与“愁”,让读者细细品味其中深意。

4. 作品点评

从标题来看,这首诗属于咏物诗。然而,却大胆突破了传统咏物诗不可直道其物的写法。在诗中,李煜不仅直截了当地点明“莺”这一核心意象,更独具匠心地运用“残”“老”“独”等饱含悲凉意味的词汇,细致入微地勾勒出秋莺的凄惨境遇。这般创作手法,全然不顾传统咏物诗所秉持的种种忌讳。可以说,李煜此诗开辟了咏物诗创作的全新路径。他将黄莺巧妙地化身为自身的投影,借对秋莺在暮秋时节艰难穿飞的深沉感慨,抒发内心深处对自身命运的哀伤与悲叹。这种抒情方式虽依旧秉持着委婉含蓄的特质,但与常见的借物抒情有所不同,它构建起一种独特的象征体系,蕴含着寓言般的深意,恰似《诗经》里的《豳风·鸱鸮》,以物喻人,寄寓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篇咏物抒怀的佳作。全诗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喻义十分明确,表面上写残莺,实际上暗指自己,将寒秋残莺的处境和自己在政治上危险的处境结合得不留痕迹,十分贴切。其次,将秋莺与春莺的区别展现了出来。春莺是在春花烂漫、草长莺飞时节,充满了生命力;而秋莺则是“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栖迟背世”“浏亮如笙碎在喉”,充满了暮气和忧伤。最后是结尾句结得妙。“露华凄冷蓼花愁”,借助寒秋时节一个具体的物象来表现抽象的愁情和无限的惆怅,无限韵味尽在不言中。

不详《邯钢报》原副编审迟双明《李煜词全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中《柳二首》

下一篇:唐·韦庄《春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