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yuè
shí
ǒu
shū

朝代:唐作者:李煜浏览量:2
wǎn
qiū
yīn
jiǔ
zhà
xǐng
gǎn
shí
xīn
yǎo
nán
píng
huáng
huā
lěng
luò
chéng
yàn
hóng
sōu
liú
jìng
shēng
bèi
shì
fǎn
néng
yàn
tài
ǒu
yuán
yóu
wèi
wàng
duō
qíng
cóng
shuāng
bìn
bān
bān
bái
xué
ān
rén
què
jīng

译文

阴冷秋季的晚上下起了雨,酒后惊醒心中愁绪久久不能平复。看到满地的落叶黄花,风雨中的红叶飒飒作响好像不停的鼓声。想要背弃世俗,不同流俗,但偶有机缘,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情缘。自从双鬓斑白后,已经参透世情,心灰意冷,不会像潘岳那样多愁善感了。

逐句剖析

"晚雨秋阴酒乍醒":阴冷秋季的晚上下起了雨,

# 乍:刚刚开始;忽然。

"感时心绪杳难平":酒后惊醒心中愁绪久久不能平复。

# 杳:幽深。幽暗;深远。

"黄花冷落不成艳":看到满地的落叶黄花,

# 冷:一作时。

"红叶飕飗竞鼓声":风雨中的红叶飒飒作响好像不停的鼓声。

# 飕飗:象声词,指风雨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想要背弃世俗,不同流俗,

# 返能:反而。能,通“而”。,背世:与世俗相违背,不同流俗。

"偶缘犹未忘多情":但偶有机缘,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情缘。

# 忘多情:忘掉世俗的情缘。《世说新语·伤逝四》:“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偶缘:偶有缘分、机缘。缘:佛教用语,尘缘的简称,谓心识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

"自从双鬓斑斑白":自从双鬓斑白后,

"不学安仁却自惊":已经参透世情,心灰意冷,不会像潘岳那样多愁善感了。

# 安仁:潘岳,字安仁。潘岳《秋兴赋》:“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这两句诗人说他如潘岳一样双斑白,却不像潘岳那样感到吃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月十日偶书》是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篇前四句,先巧妙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其间还隐晦道出诗人独自饮酒的缘由,似在借酒消解某种难以言说的情绪。随后笔锋一转,转入写景之境,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或清幽、或壮阔的画面。而后四句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感慨自己虽已决心弃世绝俗,试图远离尘世纷扰,然而内心却始终难以寻得真正的平静,对世间种种情感仍未能做到彻底忘却。整首诗情调凄伤哀婉,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极为浓郁且深沉悲哀的生命意识,令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载于元好问所编《唐诗鼓吹》卷十之中,诗中有“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之句,此典故源自潘岳《秋兴赋序》。潘岳,乃西晋名士,其丧妻后所作《悼亡》之诗与赋,以及失幼子后撰写的《哀金鹿辞》,皆为传世佳作,感人至深。李煜之人生境遇与潘岳颇有几分相似,故易引发共鸣,他巧妙化用此典,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使诗中情感愈发深沉厚重,许多言外之意,尽在不言之中。潘岳在《秋兴赋》中抒发双鬓斑白之感慨,其文辞之妙,为后人所倾慕,由此提炼出“潘鬓”之典,成为诗家常用之典故。据载,潘岳作《秋兴赋》时年仅三十二岁,据此推算,李煜创作此诗之时,亦应与之年龄相仿。若此推断成立,则此诗当作于开宝元年(968年)。彼时,李煜爱子仲宣不幸夭折,爱妻大周后亦因伤心过度而病逝,加之南唐国势日益衰微,内外交困,种种境遇,恰与诗中所流露出的悲观厌世之情愫相契合。 九月九日,乃重阳佳节,自古以来,古人便有亲朋相邀,登高望远之习俗。时值深秋,天高云淡,视野开阔,登高远眺,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涤尽心中尘埃,胸襟豁然开朗。且古代节日,往往前有筹备之忙碌,后有庆祝之余韵,绵延数日,热闹非凡。然李煜此诗,作于重阳次日,观其诗中之意,全无庆祝之喜,反倒是情绪低沉,满纸伤感,透露出一种暮年之哀愁。李煜生于帝王之家,自幼享尽荣华富贵,二十六岁即位,承继父业,面对风雨飘摇之南唐,他竭力维持,却终究难挽狂澜,自此告别往昔“贪欢”之岁月。身为国君,实则傀儡,受制于宋朝,逢年过节,需卑躬屈膝,献金纳贡,屈辱难当。国事维艰,即便安于傀儡之位,亦不知能否保住祖宗基业,忧虑之情,时常萦绕心头。而在个人生活中,年仅三十之李煜,便已饱尝丧子之痛与丧妻之悲,情感之重创,难以言表。生活于他,既给予无尽之幸运,亦带来诸多艰辛。值此深秋时节,佳节之后,观雨打黄花,听风吹落叶,心中不禁涌起飘零之感,人亦因此而生衰老之叹。此诗题为“偶书”,实乃感时而作,抒发心中之情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言志诗。描绘了深秋黄昏时分,细雨绵绵、秋风萧瑟之景,诗人于酒醒之后漫步其间,目睹菊花凋零、枫叶飘落的凄凉秋景;体现了诗人内心矛盾交织的心境,既自恃阅历渐丰欲超脱尘世,又因眼前秋景触动,难以平复内心愁绪;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在乱世中身为君王却软弱无助、满怀恐惧与凄惶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作开篇描绘深秋黄昏、细雨绵绵、秋风萧瑟之景,将诗人的孤寂、哀愁之情融入其中。如“暮色四合,细雨绵绵”“雨声淅淅,风声萧萧,周遭阴暗而寒冷”,阴沉的天气、寒冷的环境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景中含情,情随景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心境的沉重。感官描写:“雨声淅淅,风声萧萧”,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深秋黄昏的阴冷和凄凉,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哀愁之情。直抒胸臆:“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诗人自称有意背离世俗,却仍表现出厌恶世俗的姿态,这其实是因为他偶尔的缘分还未让他忘却多情。此句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他虽想超脱世俗,但情感上的牵绊使他难以真正做到,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奈。用典:“不学安仁却自惊”典出潘岳《秋兴赋序》,潘岳时年三十二岁作《秋兴赋》,感叹双鬓斑白。李煜此处以潘岳自比,说自己本不想像潘岳那样为双鬓斑白而多愁善感,然而看到自己过早生出的白发,还是忍不住惊心,体现出李煜对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诗篇开篇,首联便以细腻且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深秋的黄昏。彼时,暮色如一块巨大的灰色绸缎,缓缓地从天际垂落,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细雨,如牛毛,如细丝,淅淅沥沥地飘洒而下,给这深秋的黄昏增添了几分清冷与孤寂。诗人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斗室之内,面前是一杯浊酒。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试图借这杯中之物,消解心中那如潮水般涌动的愁绪。然而,这独自的饮酒,非但没有让他的心情有所舒缓,反而更添了几分孤寂。随着酒意渐浓,诗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迷离,他缓缓放下酒杯,起身踱步而出,仿佛想要在这天地之间,寻得一丝慰藉。颔联笔锋陡转,诗人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秋景。秋日,本应是菊花金黄灿烂、枫叶红似烈火的时节,那绚丽的色彩,是秋天独有的馈赠,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吟咏、所赞美。然而,在诗人笔下,眼前的景象却是一片凄凉。菊花,在风雨的肆虐下,早已凋零萎败,失去了往日的艳丽与生机,只剩下残枝败叶,让人不禁生出“不成艳”之叹。枫叶,也在风雨中飘零,红叶如蝶,在空中飞舞,风声与落叶之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曲哀伤的乐章,催人泪下。那“黄花”与“红叶”,本应是鲜明色彩的映照,是美好与希望的象征,却被无情地置于“风吹雨打去”的凄凉环境中。诗人以景衬情,将自己内心深处那美好被摧折的伤感之情,毫无保留地倾诉于笔端,让读者感同身受。颈联在这凄凉的秋景之中,诗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他自言已弃世绝俗,一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试图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他仍不免流露出“厌俗”之态。想来,这一切皆是未能彻底忘情之故。生活的艰辛,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过早地生出了华发。每当看到镜中那日渐苍老的容颜,他的心中便满是伤感。他不禁自问,又何必再学那潘岳,为抒发情感而感叹发白呢?这看似洒脱的自言自语,实则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尽的无奈与悲哀。尾联的议论抒情,并非承上感时从正面阐述,而是以一种自责的方式从反面道来。诗人意在表明,自己本应修习有成,超然物外,处变不惊,心如止水。然而,这秋风秋雨的黄昏,却如同一把锐利的剑,无情地刺破了他的伪装,竟在内心激起了如此大的波澜。他试图忘却这世间的烦恼与忧愁,试图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可那无尽的痛苦与挣扎,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这种从反面着笔的方式,更加深刻地强化了情感的表达深度,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那意在忘却却无法忘却的痛苦与无奈,仿佛能看到他在黑暗中独自徘徊、苦苦挣扎的身影。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深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诗人自以为阅历渐丰便能参透尘世,不再如潘岳般多愁善感,然“晚雨秋阴”之景,仍令其心绪难平。开篇描绘傍晚秋阴、酒醒后的景象,季节气候不佳、身体状况欠佳及感时之情,共同交织,为全诗奠定了哀伤基调。三四句写秋日“黄花”“红叶”,本具生命力,在诗人眼中却显单调、肃杀。“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与“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两句,凸显其心绪难平。回顾李煜,为避皇位之争筑室钟山读书,即位后于北方威压下仍不改诗书歌舞之乐,足见其“背世”“厌俗态”的高雅追求;而其对丧子、亡妻之痛的诗词咏叹,多在北方军事威胁背景下,更显其“多情”背后的软弱与无助。多愁善感的词人登上君王之位,于乱世求存,大约皆是李煜这般悲秋之态:满怀恐惧与凄惶,直至两鬓斑白、走向毁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后主人生虽未历暮龄老境,正值壮年而遭鸩杀,但他对衰老的痛苦体验也十分强烈:“自从双鬓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九月十日偶书》)……”这些诗词对“老苦”的吟咏与体验,透露出一种极浓郁而悲哀的生命意识。

现代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王秀林《试论李煜诗词中的佛教文化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下一篇:唐·钱起《送严维尉河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