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维轻舸更迟迟":暂且让那轻便的小船再缓缓地停留一会儿吧,
# 轻舸:快船,小船。
"别酒重倾惜解携":分别时斟满的酒让人更加珍惜这即将分离的时刻。
# 解携:分手,离别。
"浩浪侵愁光荡漾":浩大波浪侵扰愁绪,波光荡漾,
"乱山凝恨色高低":绵起伏的山峦凝聚着怨恨呈现出高低错落的模样。
# 乱山:群山。
"君驰桧楫情何极":你驾着桧木船离去我对你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 桧楫:用桧树之木制作的船楫。桧木芳香,以示美好。
"我凭阑干日向西":而我则倚靠着栏杆太阳渐渐向西边落去。
# 阑干:即栏杆。
"咫尺烟江几多地":眼前这烟水茫茫的江面距离其实并不远,
#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周制以八吋为咫。
"不须怀抱重凄凄":不必心中怀着太过凄苦的情绪。
# 凄凄:哭泣悲哀的样子。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李煜以兄长和国君的身份,在送别胞弟李从镒前往宣城任职之际,既倾诉了惜别之情,又给予宽慰之语,深切展现出对弟弟的疼爱与手足深情。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如轻舸、别酒,以及浩浪、乱山等景物,营造出浓厚的惜别氛围,全诗用语含蓄,情感真挚而丰富。
2. 写作手法
烘托:“且维轻舸更迟迟”,船只已系好却迟迟不发,加上“别酒重倾”,一遍又一遍地劝酒,迟迟不肯分别,烘托出浓浓的惜别深情,营造出伤感的送别氛围。借景抒情:“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诗人描绘浩渺波浪闪烁着光芒,仿佛是愁绪在荡漾,错落山峦凝聚着恨意,以山水之景融入离别愁绪,借景抒发内心对弟弟离去的不舍与怅恨。动静结合:“浩浪侵愁光荡漾”,写波浪涌动、波光闪烁,是动态之景;“乱山凝恨色高低”描绘山峦高低错落、凝重伫立,为静态之景。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生动展现出离别时内心波动的情感形态与沉重质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且维”二字一出,便似轻柔地发出祈请,有着挽留的意味。“别酒重倾”生动地描绘出在送别的场景中,酒一遍又一遍地被斟满,人们似乎想用这一杯又一杯的酒来延长相聚的时光。而“更迟迟”三个字,进一步烘托出那种时间仿佛凝滞,迟迟不愿分别的氛围。“惜解携”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与弟弟分离的不舍之情。在形象塑造上,这两句诗仿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江边,李煜与弟弟李从镒,面对着即将启程的轻舟,迟迟不愿让其出发,一次次地举杯,一次次地挽留,将那种浓浓的惜别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语言角度来看,用词质朴自然,却饱含深情,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在表达技巧上,通过对人物动作以及场景氛围的细致描写,成功地为全诗奠定了极为浓郁的送别基调,使读者在开篇便能沉浸于这份深沉的离情之中。颔联:“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这一联笔锋一转,由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转向了对景物的刻画,却又在写景之中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浩浪侵愁光荡漾”一句,“浩浪”描绘出江水的浩瀚与波澜壮阔,“侵”字用得极为精妙,仿佛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带着离别的愁绪,直接侵入人的心怀。而“光荡漾”则将波光粼粼的画面呈现出来,如同诗人内心波动不已的离别情感,随着江水的流动而起伏荡漾。再看“乱山凝恨色高低”,“乱山”展现出山峦的错落无序,“色高低”描绘出山林秋色深浅不一的景象,而一个“凝”字,将诗人心中抽象的离恨与眼前的乱山融为一体,把这份恨刻画得沉重而具体。一动一静之间,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景物,通过对流水波光和乱山高低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离别忧伤的形态,更写出了这种情绪的质感,仿佛读者可以触摸到、掂量出这份忧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颈联:“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这一联分别从弟弟和自己的角度进行描写,细腻地展现出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情谊。“君驰桧楫情何极”,描绘出弟弟即将乘坐着装饰华丽的船楫离去,随着行程的推进,他对京城、对兄长的思念之情也会越来越深。“情何极”三个字,将弟弟的这份情感推向了极致,让人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眷恋。而“我凭阑干日向西”则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久久地倚靠着栏杆,向着西方眺望,那里是弟弟离去的方向。从白天到傍晚,太阳渐渐西沉,而诗人依然伫立在那里,目送着弟弟的轻舟逐渐消失在黄昏的水面之上,然而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却无法随着目光一同送达。“君”与“我”、“驰桧楫”与“凭阑干”的鲜明对比,将兄弟二人一个远行、一个留守的状态生动地展现出来,而相互之间那份深深的牵挂,就如同那无尽的江水,在空间的距离中不断蔓延、生长,离情别绪也愈发浓烈。尾联:“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在前几联充分抒发了离情别绪之后,这一联诗人将情感进行了收束与转折,以宽慰之语作结。诗人告诉弟弟,金陵与宣城虽然分处两地,但有长江贯通其间,看似遥远,实则往来方便,仿佛只是咫尺之隔。所以,不必怀着如此沉重、悲伤的心情,好像要经历一场永别。这几句诗,一方面体现出李煜对弟弟的深切关爱,他担心弟弟因为离别而过度悲伤,不利于身心和职守的履行;另一方面,也委婉地传达出他对弟弟委以重任的心意。毕竟宣城是军事要地,弟弟此去责任重大。在这宽慰之中,既有着兄长的温情,又蕴含着对弟弟的期许,使全诗的情感在惜别的主调中融入了一份豁达与振作,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让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立体。
4. 作品点评
诗里,作者以兄长身份,对胞弟细细嘱托、谆谆教诲。既有送别时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意,又有开解慰藉的暖心话语,将对弟弟的疼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手足间深厚情谊。诗作用语含蓄婉转,情感层次丰富,描绘的送别场面宏阔,景物鲜明生动,是为送别诗中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