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dèng
wáng
èr
shí
cóng
xuān
chéng

朝代:唐作者:李煜浏览量:1
qiě
wéi
qīng
gèng
chí
chí
bié
jiǔ
chóng
qīng
jiě
xié
hào
làng
qīn
chóu
guāng
dàng
yàng
luàn
shān
níng
hèn
gāo
jūn
chí
guì
qíng
píng
lán
gān
xiàng
西
zhǐ
chǐ
yān
jiāng
duō
huái
怀
bào
chóng

译文

暂且让那轻便的小船再缓缓地停留一会儿吧,分别时斟满的酒让人更加珍惜这即将分离的时刻。浩大波浪侵扰愁绪,波光荡漾,绵起伏的山峦凝聚着怨恨呈现出高低错落的模样。你驾着桧木船离去我对你的情谊是多么深厚,而我则倚靠着栏杆太阳渐渐向西边落去。眼前这烟水茫茫的江面距离其实并不远,不必心中怀着太过凄苦的情绪。

逐句剖析

"且维轻舸更迟迟":暂且让那轻便的小船再缓缓地停留一会儿吧,

# 轻舸:快船,小船。

"别酒重倾惜解携":分别时斟满的酒让人更加珍惜这即将分离的时刻。

# 解携:分手,离别。

"浩浪侵愁光荡漾":浩大波浪侵扰愁绪,波光荡漾,

"乱山凝恨色高低":绵起伏的山峦凝聚着怨恨呈现出高低错落的模样。

# 乱山:群山。

"君驰桧楫情何极":你驾着桧木船离去我对你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 桧楫:用桧树之木制作的船楫。桧木芳香,以示美好。

"我凭阑干日向西":而我则倚靠着栏杆太阳渐渐向西边落去。

# 阑干:即栏杆。

"咫尺烟江几多地":眼前这烟水茫茫的江面距离其实并不远,

#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周制以八吋为咫。

"不须怀抱重凄凄":不必心中怀着太过凄苦的情绪。

# 凄凄:哭泣悲哀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是五代李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李煜以兄长和国君的双重身份,对胞弟邓王二十弟从益前往宣城任职表达惜别之情,同时予以宽慰,字里行间尽显手足深情。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如轻舸、别酒等,抒发内心复杂情感,将愁绪与恨意融入浩浪乱山之景中,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首联点明送别,描绘出不舍的送别氛围;颔联借景抒情,渲染愁绪;颈联对比兄弟不同状态,深化情感;尾联宽慰弟弟,收束全诗。全诗情感丰富真挚,场面阔大,景物描写鲜明,体现了李煜的文学功底与细腻的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李煜送别弟弟李从镒出镇宣城时创作。李从镒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十六,故诗题里“二十”实是“二十六”的笔误。李煜送别期间,还写了《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御筵送邓王》及《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以诗文传递深厚兄弟情,其中《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被马令《南唐书》称作该诗的序,《全唐诗》注引序文片段“秋山滴翠,暮壑澄空。爱公此行,畅乎遐览”,尽显送别时的景致与对弟弟的寄望。关于李从镒出镇时间,马令《南唐书》卷七称“开宝初出镇宣州”,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引《李后主文集》载“(开宝)三年秋,送邓王牧宣城”,综合可知诗作于李煜即位第九年(970年)。宣城作为南唐都城金陵的南方门户,东抗吴越、南连闽地、西望湖南,军事地位关键,恰似李白《蜀道难》中剑阁之于成都,南唐历来以勋旧老臣或王室亲属镇守。李煜派从镒赴任,既遵循旧例委以重任,也与当时复杂局势相关:宋太祖赵匡胤已灭西蜀、占湖南,正筹备进攻南汉,先令李煜劝降南汉刘鋹,刘鋹不仅拒降还辱骂李煜,李煜遂将书信上交,加速宋军南下,八月事发、九月宋军行动,南唐虽对宋称臣,仍需警惕,从镒出镇宣城,或与宋、汉战事引发的防务需求有关。李煜本就看重兄弟情,对“警敏有文”、能诗善文的从镒尤为喜爱。当从镒于局势严峻时奔赴宣城要地,李煜亲率大臣在绮霞阁设宴送行,既凸显此行重要性,也饱含兄长对弟弟的关切,只是南唐处境微妙,防务层面的深意不便明言。当时徐铉、汤悦等随行赋诗,如今仅徐铉诗作留存,他人作品多已失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李煜以兄长和国君的身份,在送别胞弟李从镒前往宣城任职之际,既倾诉了惜别之情,又给予宽慰之语,深切展现出对弟弟的疼爱与手足深情。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如轻舸、别酒,以及浩浪、乱山等景物,营造出浓厚的惜别氛围,全诗用语含蓄,情感真挚而丰富。

2. 写作手法

烘托:“且维轻舸更迟迟”,船只已系好却迟迟不发,加上“别酒重倾”,一遍又一遍地劝酒,迟迟不肯分别,烘托出浓浓的惜别深情,营造出伤感的送别氛围。借景抒情:“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诗人描绘浩渺波浪闪烁着光芒,仿佛是愁绪在荡漾,错落山峦凝聚着恨意,以山水之景融入离别愁绪,借景抒发内心对弟弟离去的不舍与怅恨。动静结合:“浩浪侵愁光荡漾”,写波浪涌动、波光闪烁,是动态之景;“乱山凝恨色高低”描绘山峦高低错落、凝重伫立,为静态之景。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生动展现出离别时内心波动的情感形态与沉重质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且维”二字一出,便似轻柔地发出祈请,有着挽留的意味。“别酒重倾”生动地描绘出在送别的场景中,酒一遍又一遍地被斟满,人们似乎想用这一杯又一杯的酒来延长相聚的时光。而“更迟迟”三个字,进一步烘托出那种时间仿佛凝滞,迟迟不愿分别的氛围。“惜解携”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与弟弟分离的不舍之情。在形象塑造上,这两句诗仿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江边,李煜与弟弟李从镒,面对着即将启程的轻舟,迟迟不愿让其出发,一次次地举杯,一次次地挽留,将那种浓浓的惜别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语言角度来看,用词质朴自然,却饱含深情,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在表达技巧上,通过对人物动作以及场景氛围的细致描写,成功地为全诗奠定了极为浓郁的送别基调,使读者在开篇便能沉浸于这份深沉的离情之中。颔联:“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这一联笔锋一转,由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转向了对景物的刻画,却又在写景之中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浩浪侵愁光荡漾”一句,“浩浪”描绘出江水的浩瀚与波澜壮阔,“侵”字用得极为精妙,仿佛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带着离别的愁绪,直接侵入人的心怀。而“光荡漾”则将波光粼粼的画面呈现出来,如同诗人内心波动不已的离别情感,随着江水的流动而起伏荡漾。再看“乱山凝恨色高低”,“乱山”展现出山峦的错落无序,“色高低”描绘出山林秋色深浅不一的景象,而一个“凝”字,将诗人心中抽象的离恨与眼前的乱山融为一体,把这份恨刻画得沉重而具体。一动一静之间,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景物,通过对流水波光和乱山高低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离别忧伤的形态,更写出了这种情绪的质感,仿佛读者可以触摸到、掂量出这份忧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颈联:“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这一联分别从弟弟和自己的角度进行描写,细腻地展现出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情谊。“君驰桧楫情何极”,描绘出弟弟即将乘坐着装饰华丽的船楫离去,随着行程的推进,他对京城、对兄长的思念之情也会越来越深。“情何极”三个字,将弟弟的这份情感推向了极致,让人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眷恋。而“我凭阑干日向西”则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久久地倚靠着栏杆,向着西方眺望,那里是弟弟离去的方向。从白天到傍晚,太阳渐渐西沉,而诗人依然伫立在那里,目送着弟弟的轻舟逐渐消失在黄昏的水面之上,然而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却无法随着目光一同送达。“君”与“我”、“驰桧楫”与“凭阑干”的鲜明对比,将兄弟二人一个远行、一个留守的状态生动地展现出来,而相互之间那份深深的牵挂,就如同那无尽的江水,在空间的距离中不断蔓延、生长,离情别绪也愈发浓烈。尾联:“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在前几联充分抒发了离情别绪之后,这一联诗人将情感进行了收束与转折,以宽慰之语作结。诗人告诉弟弟,金陵与宣城虽然分处两地,但有长江贯通其间,看似遥远,实则往来方便,仿佛只是咫尺之隔。所以,不必怀着如此沉重、悲伤的心情,好像要经历一场永别。这几句诗,一方面体现出李煜对弟弟的深切关爱,他担心弟弟因为离别而过度悲伤,不利于身心和职守的履行;另一方面,也委婉地传达出他对弟弟委以重任的心意。毕竟宣城是军事要地,弟弟此去责任重大。在这宽慰之中,既有着兄长的温情,又蕴含着对弟弟的期许,使全诗的情感在惜别的主调中融入了一份豁达与振作,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让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立体。

4. 作品点评

诗里,作者以兄长身份,对胞弟细细嘱托、谆谆教诲。既有送别时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意,又有开解慰藉的暖心话语,将对弟弟的疼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手足间深厚情谊。诗作用语含蓄婉转,情感层次丰富,描绘的送别场面宏阔,景物鲜明生动,是为送别诗中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邺《赏春》

下一篇:唐·薛涛《柳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