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ēng
lòu
·
·
jīn
què
chāi

朝代:唐作者:李煜浏览量:1
jīn
què
chāi
hóng
fěn
miàn
huā
zàn
shí
xiāng
jiàn
zhī
gǎn
jūn
lián
qíng
wèn
tiān
xiāng
zuò
suì
chéng
lèi
hái
liǎng
rén
xīn
shān
zhěn
jǐn
qīn
hán
jué
lái
gēng
lòu
cán

译文

那时我头插金钗,面带微红的羞赧,在花丛中与你短暂相见。你知道我对你的情意,我知道你对我的爱意,上苍可以作证。香已燃成灰烬,红烛只剩下蜡泪一滩,恰似你我二人心境。枕上的清泪涟涟,我感受着锦衾的清冷,难耐更漏声声的敲打。

逐句剖析

"金雀钗":那时我头插金钗,

# 金雀钗:华贵的首饰。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又作金爵钗。曹植《美女篇》:“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红粉面":面带微红的羞赧,

"花里暂时相见":在花丛中与你短暂相见。

# 相:鄂本作“如”,误。,里:雪本作“裏”,误。

"知我意":你知道我对你的情意,

# 知我意:“知我意”二句:上句主语是君,下句主语是我。

"感君怜":我知道你对我的爱意,

# 怜:爱。

"此情须问天":上苍可以作证。

# 天:上苍。

"香作穗":香已燃成灰烬,

# 香作穗:谓香烧成了灰烬,像穗一样坠落下来。此处形容男子心冷如香灰。

"蜡成泪":红烛只剩下蜡泪一滩,

"还似两人心意":恰似你我二人心境。

# 心意:心境。

"山枕腻":枕上的清泪涟涟,

# 山枕腻:谓枕头为泪水所污。山:一作珊。腻:指泪污。

"锦衾寒":我感受着锦衾的清冷,

# 寒:清冷。

"觉来更漏残":难耐更漏声声的敲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更漏子·金雀钗》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一说温庭筠所创作的一首词。词中聚焦主人公,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对情人的痴心眷恋,那份矢志不渝的爱意贯穿始终。作者巧妙运用今昔对比之法,往昔的甜蜜与如今的孤寂两相对照,将主人公饱受相思煎熬的苦楚呈现得入木三分,让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愈发细腻动人、含蓄蕴藉。整首词在人物塑造上极为精细,主人公的形象仿若就在眼前,呼之欲出。而且在用语上,尽显温庭筠词作一贯的风格,用词精巧、语句缜密,辞藻华丽又不失浓艳韵味,读来韵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关于其作者,此前存在争议,一说为温庭筠,但经过严谨考证,现已确定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在《尊前集》里,这首词也被归到了李煜名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情词。描绘了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深深眷恋,通过今昔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她的相思之苦,营造出楚楚动人、蕴藉深沉的氛围,体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始终不渝,表达了其情感的深挚浓烈,凭借细腻的人物描绘让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语言上彰显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特色。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描绘女子精心梳妆、面容娇艳,在花丛中与情人私会的美好梦境,画面唯美。“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紧接着倾诉内心深情,将炽热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织,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以乐景衬哀情,因这美好只是梦中“暂时”,更添惆怅。借景抒情:结尾处“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通过描写枕头油腻、锦被寒冷、更漏将尽的深夜景象,侧面烘托女子梦醒后的孤独寂寞,长夜难眠,强化她对“暂时相见”的眷恋和不能常聚的愁绪,将无形的情感借有形的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墨于女子与男方花里相见一幕。开篇似展开绚丽图卷,细绘女子赴约前精心梳妆:对镜簪上金雀钗,轻匀红粉面,眉眼含情,步入花丛与情人碰面。“暂时”二字,轻挑情感纱帘,泄露相见私密难久的隐情。另有解读为词作添朦胧意,猜“金雀钗,红粉面”绘的是梦中相见之人,毕竟人罕自夸容颜。诗人旋即以醒时口吻道:“花里暂时相见”,此“暂时”,满含事后追思、梦醒怅惘,相聚短暂如昙花一现,于女子是慰藉也是怅憾,故而诗人重笔点“暂时”。正因描绘花中片刻相聚,“金雀钗”“红粉面”更像对方模样,女子反复回味,眷恋尽在其中。随后三句“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情感如汹涌暗流。此间藏着女子冤屈,令其情复杂深沉。“怜”字蕴爱含哀,因心爱之人蒙冤,她的爱与哀纠缠难分。深知对方懂己,女子才感激吐出“知我意”,三字见深情厚谊。“此情须问天”是豪迈盟誓,以天为证,足见会面时女子情之炽热。下片续写女子对男方的执着爱恋。“暂时相见”后女子回房,空间转换,情焰却更炽烈。花中画面在她心间不停放映,爱火越烧越旺,遂将深情化为心底誓言。“香作穗,蜡成泪”映入眼帘,明示夜深,更是寄情妙笔。在她看来,香穗、蜡泪宛如两人心意相融,借此倾诉对爱人至死不渝眷恋、无穷别恨,宣称:除非身死,否则相思无尽。词人笔法高妙,让女子代男方表意,既源于感知的怜爱,更植于自身深情,衬出女子一往情深。词尾三句,词人寥寥数笔勾勒女子深夜难眠之孤寂:枕腻衾寒,更残漏尽,她辗转反侧。精准捕捉“暂时相见”后心理,或回味相聚,或盼下次相逢。这般收尾,余音袅袅,含蓄蕴藉,留读者无尽遐想,让女子情思绵延不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备受前人赞誉,妙处在于开篇便营造出绝美意境,瞬间又将人拉回冷寂现实,情感落差极大。在这落差间,并非空洞黑暗,而是满溢芬芳情感,绽放出忠贞光芒,让读者情思得以净化。从技术层面看,相较于平铺直叙,这种先扬后抑的写法极具震撼力。实际上,若依照内容逻辑排序,应将末句前置。夜更将残,主人公从梦中醒来,独卧冷衾,恍惚间忆起适才竟梦见了心爱之人,她的模样、服饰、容色依旧动人。接着思索缘何有此一梦,进而念及彼此间的深情。词人深谙蒙太奇手法,为突破常规,先将主人公最美梦境呈现于读者眼前,再穿插回溯。随着现实情境与物象的融入,读者最终恍然:原来是一场梦!不由心生惋惜,对现实也多了几分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惊秋》

下一篇:唐·白居易《醉中对红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