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kǒu
shǒu

朝代:清作者:顾炎武浏览量:3
líng
shān
shàng
huā
shēng
shān
xià
liú
quán
sài
shēng
què
hèn
féng
zhāng
shào
bǎo
nán
yóu
zhù
shòu
xiáng
chéng

译文

雾灵山关防失修现在一片荒芜,杂花丛生,没有军士的喧腾,只听见山泉流入关塞声。可惜再也遇不到像张承荫那样卖力的人,否则也会在山口修筑起碛南般的受降城。

逐句剖析

"雾灵山上杂花生":雾灵山关防失修现在一片荒芜,杂花丛生,

# 雾灵山:即古北口所处的山梁。

"山下流泉入塞声":没有军士的喧腾,只听见山泉流入关塞声。

# 塞:关塞。

"却恨不逢张少保":可惜再也遇不到像张承荫那样卖力的人,

# 张少保:即明人张承荫。他任辽东总兵官时,积极修整关防。

"碛南犹筑受降城":否则也会在山口修筑起碛南般的受降城。

# 受降城:为了应接北方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投降,汉武帝令将军公孙敖所筑。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东阴山北面。,碛:沙石堆,引申为沙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北口(其四)》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雾灵山山花烂漫、山下流泉入塞的景色,借景抒情,由景引发对张少保的追思,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向往以及对边防稳固的期盼,侧面流露爱国情怀。诗人融情于景,将对山河的热爱与感慨融入雾灵山的美景描绘中;用典抒情,借张少保和受降城典故,含蓄表达对英雄人物及安边壮举的追慕。前两句勾勒出雾灵山的秀丽风光与流泉入塞的雄浑声响,营造出壮阔又优美的意境;后两句以遗憾未逢张少保,碛南筑受降城的想象,抒发对英雄与边防巩固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积极参与抗清起义,失败后游历华北等地,不忘复国。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有很大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等观点。政治上,他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文学上,他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其诗学杜甫,风格苍凉沉郁、慷慨悲壮。代表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诗的开篇两句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雾灵山上杂花生”,描绘了雾灵山上繁花似锦的画面。“杂花”说明花的种类繁多,色彩斑斓,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展现出大自然的绚烂多姿。“山下流泉入塞声”,则从听觉角度入手,写山下的流泉奔腾,流入塞外,发出潺潺的声响。这一句不仅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的声音,还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山景的秀丽与泉声的雄浑相互映衬,一动一静,一视觉一听觉,为读者勾勒出古北口附近雾灵山的壮美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后两句诗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却恨不逢张少保”,“恨”字直接表明了诗人的遗憾之情,遗憾自己没有生活在张少保所处的时代,不能亲眼目睹他的风采,得到他的指引。这里的张少保应是一位备受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可能在边防建设等方面有着卓越的功绩。“碛南犹筑受降城”,运用了典故,“受降城”通常是为了接受敌人投降而修筑的城池,这里诗人想象在碛南修筑受降城,表达了对边防稳固、抵御外敌的渴望。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将自己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与对国家边防安全的关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文廷式《天仙子·草绿裙腰山染黛》

下一篇:清·江湜《湖楼早起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