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
·
guó
shāng

朝代:先秦作者:屈原浏览量:2
cāo
jiǎ
chē
cuò
duǎn
bīng
jiē
jīng
ruò
yún
shǐ
jiāo
zhuì
shì
zhēng
xiān
líng
zhèn
liè
háng
zuǒ
cān
yòu
rèn
shāng
mái
liǎng
lún
zhí
yuán
míng
tiān
shí
zhuì
wēi
líng
yán
shā
jìn
yuán
chū
wǎng
fǎn
píng
yuán
chāo
yuǎn
dài
cháng
jiàn
xié
qín
gōng
shǒu
shēn
xīn
chéng
chéng
yǒng
yòu
zhōng
gāng
qiáng
líng
shēn
shén
líng
hún
wéi
guǐ
xióng

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逐句剖析

"操吴戈兮被犀甲":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

# 操吴戈兮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一作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兮短兵接":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 车错毂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

#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矢交坠兮士争先":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 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余阵兮躐余行":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

# 行:行列。,躐:践踏。,凌:侵犯。

"左骖殪兮右刃伤":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 左骖殪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两轮兮絷四马":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

# 霾两轮兮絷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援玉枹兮击鸣鼓":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 援玉枹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一作桴。鸣鼓:很响亮的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

# 天时坠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坠:指上天都怨恨。坠:一作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

#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平原忽兮路超远":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 超远:遥远无尽头。,忽:渺茫,不分明。

"带长剑兮挟秦弓":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

#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首身离兮心不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 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首身离:身首异处。

"诚既勇兮又以武":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

# 武:威武。,以:且,连词。,诚:诚然,确实。

"终刚强兮不可凌":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 凌:侵犯。,终:始终。

"身既死兮神以灵":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

# 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子魂魄兮为鬼雄":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子魂魄兮:一作魂魄毅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歌·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结构分明,前章聚焦战场交锋的惨烈图景,后章升华至对楚地忠魂的礼赞。首节以刀光剑影的战场为幕布,铺展楚军将士短兵相接的抗争之姿。次节笔锋转向精神的追思,以“颂悼”为引,将个体牺牲升华为集体精神的丰碑。全诗情感如熔岩奔涌,既以“雪洗国耻”的热望点燃读者胸臆,又以“热爱祖国”的赤忱叩击人心。其节奏如战鼓擂动,短句急节间尽现战场分秒必争的紧迫,笔调则开张扬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早年深得楚怀王信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却遭贵族子兰、靳尚等人谗害而去职。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汨罗江。屈原在楚国地方文艺的基础上,创作出“骚体”形式,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以华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抒发热烈感情,塑造鲜明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屈原所处之世,正值楚怀王、顷襄王主政的楚国由盛转衰之际。彼时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力如春芽破岩,在战国七雄中渐成气候,扩张之势如潮涌,楚国首当其冲,沦为秦国蚕食的主要目标。然楚怀王误判形势,弃置“合纵联齐”之良策,屡屡轻信秦国虚妄的承诺,与秦修好。待秦国背信弃义、诺言成空时,两国交恶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秦楚战端屡启,而楚军连遭重创。据《史记·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丹阳(今河南西峡以西)一战,楚军溃不成军,大将屈匄被俘,八万甲士血染沙场,汉中郡自此归入秦土;楚国倾举国之力再攻秦,反在蓝田大败。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夺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败,将军景缺阵亡,两万将士殒命;此后秦又取楚八城,楚怀王被诱入秦囚禁,其子顷襄王仓促继位。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军再破楚军,斩首五万,攻占析(今河南西峡)等十五城。屈原生前,仅据史载,楚国已有逾十五万将士在与秦军的厮杀中埋骨疆场。后人评《国殇》之作,恰因“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致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而屈原“深悲极痛”,故以血泪为墨,为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魂立传。按古礼,未满二十岁而夭折者称“殇”,亦指无主之鬼——战场上“无勇而死”者,本无资格以棺椁归葬,更无后人祭扫,只能曝尸荒野。秦楚之战中,楚军因战败而失了“体面”,十万英魂便这般横陈荒野,连一抔掩骨的土都没有。正是在这样的血色背景下,被流放的屈原写下《国殇》。他笔下的“操吴戈兮被犀甲”,不是史书的冰冷数字,而是具体的、有温度的生命;“首身离兮心不惩”的悲壮,不是抽象的赞美,而是对每一个未及言别的战士的最后凝视。他用诗行,为这些被历史遗忘的“殇”,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精神墓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楚辞,也是一首挽诗。全诗以“雪洗国耻”的炽热热望为火种,点燃读者胸腔中沉睡的家国火种——那被岁月尘封的热血、被风雨侵蚀的壮志,皆在这声呐喊中重新翻涌;又以“热爱祖国”的赤诚情怀为弦音,激起最深情的回响。

2. 分段赏析

首节从“操吴戈兮被犀甲”到“严杀尽兮弃原野”。“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便点出此役敌众我寡、势若云涌的危局。当敌军如乌云压境,攻势如潮,试图冲垮楚军阵型、长驱直入之际,楚军将士仍以血肉之躯拼死相抗。最惊心动魄处,是阵中一辆主战车的特写——这辆原由四马牵引的战车,左外侧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骖马亦被砍伤,可驾车的统帅却毫无惧色。他将战车双轮深埋土中,攥紧马缰,反手擂响进军的战鼓。刹那间,杀气冲霄,连苍穹都似因这股决绝而震怒。待硝烟散尽,战场只余遍野横陈的尸身,静卧于残阳之下。短短十句,便将一场殊死恶战的惨烈与壮阔,刻画得如在目前,直教人读来血脉偾张。次节“出不入兮往不反”到“子魂魄兮为鬼雄”。笔锋转向对死难将士的深情礼赞。诗人凝视着这些静卧荒野的英魂,想起他们自披甲执锐之日起,便抱定马革裹尸之志;此刻他们紧握兵器,身姿安详,眉宇间无一丝悔意。这份从容与决绝,令诗人的情感如潮水翻涌,再难抑制。他对这些将士的敬慕,恰似他惯用香草美人寄寓高洁之志——在此处,他亦以世间至美之物,为这些英魂缀上璀璨光环:他们操的是吴地精铸、锋利如霜的戈,搭的是秦地锻造、势若雷霆的弓;身披犀牛皮甲,手执嵌玉鼓槌。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其气贯长虹,英名终将永垂天地。

3. 作品点评

《九歌·国殇》在屈原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相较于《离骚》的浪漫想象与《九歌》其他篇章的巫祭奇幻,此篇以“直赋其事”的叙事策略为核心,开创了楚辞体中罕见的现实主义笔法。戴震评其“通篇直赋其事”的创作特征,在“车错毂兮短兵接”的战场速写中得到充分印证——诗人以战车相嵌的金属撞击声、箭矢破空的呼啸声、战鼓擂动的震天响,构建出立体化的战争声场。此诗传递出与所咏人事相契的凛然刚健之美,一种磅礴的阳刚之气,在楚辞体中独标一格。其笔锋所至,既有战场血火的凌厉,亦有壮士赴死的决绝,更以“身既死兮神以灵”的浩叹,将个体牺牲升华为精神的不朽。读来如闻战鼓擂动,如见热血翻涌,胸臆间激荡着壮怀激烈的气韵,待掩卷时,仍觉神旺气足,余烈未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怀王时,秦败屈匄,复败唐昧,又杀景缺,大约战士多死于秦,其中亦未必悉由力斗。……《庄子》曰:战而死者……皆以无勇为耻也。故三闾先叙其方战而勇,既死而武,死后而毅。极力描写,不但以慰死魂,亦以作士气,张国威也。

清林云铭《楚辞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

下一篇:先秦·孟子(一说为其弟子所记录)《鱼我所欲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