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忧不能寐":我怀着深深的忧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 寐:睡觉。,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多,深。
"苦此夜难颓":长夜漫漫没有尽头,内心的愁苦不堪忍受。
# 颓:尽。
"明月照积雪":明月照在积雪上,
"朔风劲且哀":北风猛烈,风声凄厉。
# 哀:悲痛,凄厉。,劲:猛烈。,朔风:北风。朔,北方。
"运往无淹物":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四季的更替而消亡,
# 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年逝觉已催":年华逝去,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 催:紧迫。,年逝:年华逝去。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写了诗人在岁末之夜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事业未竟的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皎洁明月倾洒银辉,铺满皑皑白雪,雪色与月光交相辉映,勾勒出一片清冷、孤寂而又广袤无垠的世界,视觉上的清寒之感扑面而来,营造出空旷寂寥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内心因时光飞逝、功业未就而生发的深沉忧虑与悲怆。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诗人以“夜不能寐”的意象,将内心深处的重重忧虑展露无遗。一个“苦”字,道尽他在漫漫长夜中辗转反侧的煎熬。虽未明言“殷忧”的具体缘由,却如同《诗经·邶风·柏舟》中“耿耿不寐,隐忧深藏”的情境,隐隐透出“时运流逝”“年华老去”的哀伤。这种忧虑,绝非单纯对生命自然消亡的恐惧,而是人生理想、社会现实等多重矛盾交织下的复杂心绪。诗中三四句“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呈现出“殷忧不寐”的诗人在岁暮之夜的所见所闻。皑皑积雪本就寒意彻骨,在明月清辉的映照下,雪光与月影交相辉映,勾勒出一片清冷高远的青白世界,空旷寒冽之感扑面而来,堪称阴刚之美的绝佳写照。诗人以独特的色彩描摹,渲染出冬夜的凛冽。紧接着,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听觉:强劲的朔风呼啸而过,凄厉之声回荡在夜空,一个“哀”字,巧妙地将风声的凄厉与诗人内心的哀愁融为一体,仿佛风中都裹挟着呜咽。这两句诗,一写视觉,一绘听觉,共同营造出岁暮之夜高旷、萧瑟、寒冷、凄清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殷忧”形成强烈共鸣,达到了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艺术境界。五、六两句“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诗人喟叹时光飞逝,四季轮回,世间万物皆难逃消逝的命运,人的生命亦如滔滔江水,一去不返。在这岁末的特殊时刻,诗人更觉岁月匆匆,生命的脚步被无情的时光步步紧逼。字里行间,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饱含壮志未酬的苦闷。然而,这些深沉的感慨在“明月照雪”的清冷意境衬托下,非但没有陷入低沉的哀伤,反而彰显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与豁达超脱的胸怀。
4. 作品点评
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精妙交融,如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诗人以细腻笔触,倾诉着对时光如白驹过隙的深切惋惜,更将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娓娓道来。字句间,不仅流淌着对岁月的慨叹,更渗透着对生命的深邃思考,将时光、理想与人生的复杂况味熔铸为充满哲思的艺术结晶,令人回味无穷。
# 五言至灵运,雕刻极矣,遂生转想,反乎自然。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 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南北朝钟嵘《诗品序》
# 短短六句诗有大意境、大感慨、甚为动人心魄。
李剑冰《泛舟诗词长河》
# 景中有情,语言也不加雕琢,清新自然。
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
# 谢灵运不但能刻画景物,也常常用自然景物创造一些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袁世硕、张可礼《中国文学史》
下一篇:南北朝·谢庄《月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