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鸣诚知曙":从猿鸣声中可以知道已经是黎明了,
# 曙:黎明。,诚:确实,原本。
"谷幽光未显":但在幽深的山谷间却还看不到阳光。
# 谷幽:山谷深邃而阴暗。
"岩下云方合":山下的云方才还是合在一起的,
"花上露犹泫":野花上面的水珠仍然晶莹圆转。
# 泫:水珠欲滴的样子。,犹:仍然,还在。
"逶迤傍隈隩":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前进,
# 隈隩:山崖转弯的地方。,逶迤:道路弯曲而漫长的样子。
"迢递陟陉岘":又登上遥远的山路。
# 陉岘:山脉中断处叫陉,不太高的山岭叫岘。,陟:登高。,迢递:遥远的样子。
"过涧既厉急":通过溪涧也用不着脱衣服,
# 厉急:渡过急流。厉,“濿”之省文,穿着衣服涉水。
"登栈亦陵缅":爬上栈道就可以凌空面对高深的山谷。
# 陵缅:凌空面对着高深的山谷。,栈:栈道。在山上用木材架成的道路。
"川渚屡径复":溪谷沙洲时直时曲,弯来拐去,
# 径复:倒回来转过去。,屡:每每,多次。,川渚:这里指河水。
"乘流玩回转":顺着溪流游玩,倒回来转过去。
# 回转:倒回来转过去。,玩:欣赏的意思。,乘流:随着溪流。
"苹萍泛沉深":水草漂浮在深沉的水潭上。
# 沉深:指深沉的溪水。,苹萍:都是水草,浮生水面。苹大萍小。
"菰蒲冒清浅":水生植物从清浅的水泽里伸出枝叶来。
# 冒:覆盖。,蒲:昌蒲。是生长在浅水中的植物。,菰:即茭白。是生长在浅水中的植物。
"企石挹飞泉":在石上提起脚跟,用脚趾做为全身的力点,去挹取飞溅的泉水,
# 挹:舀。,企:同“跂”,举踵。
"攀林摘叶卷":高攀丛林中的树枝,去摘取那还没有舒展开的初生卷叶。
# 叶卷:即卷叶,初生尚未展开的嫩叶。
"想见山阿人":本想见到山里的高人隐士,
# 山阿人:指诗人所仰慕的高人隐士。
"薜萝若在眼":却好像看到山角里有穿着薜荔衣,系着女萝带的“山鬼”。
# 薜萝:薜荔和女萝。出于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握兰勤徒结":手握兰花希望赠给知己,但却无法寄到,所以常常是忧思结于心中,
# 勤:企望。
"折麻心莫展":折了疏麻却无从投赠给所思念的人,所以心愁莫展。
# 麻:疏麻,又叫神麻,一种香草。出于《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情用赏为美":自己所真心欣赏的就是最美的,
# 用:不明。
"事昧竟谁辨":何必还要去分辨其真假呢?
# 昧:不明。
"观此遗物虑":看到这样动人的风景就会有所领悟而忘却世俗,
# 物虑:尘世问的各种顾虑。,遗:弃,抛开。,观此:观览沿途的景物。
"一悟得所遣":排除一切烦恼。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出游诗。介绍了作者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的经历,描绘了清晨山谷、岩云花露、山路溪行等景色,体现了对山水自然的喜爱,营造了清幽的意境,表达了思慕隐士及借自然排解忧闷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巧用《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的典故,原典写山鬼形象,诗中借喻避居山林的高人隐士。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山水景色,如“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等,抒发对自然的喜爱及内心感悟。虚实结合:“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是想象中“山阿人”的行动,为虚写;前面的记行写景为实写,虚实结合,丰富了诗境。
3. 分段赏析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开篇从听觉与视觉切入,猿鸣声打破寂静,点明黎明已至,却因山谷幽深而曙光未显;岩下云层聚合,花上露珠晶莹,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清晨幽谷的静谧与湿润,奠定清幽基调。“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此四句写山路行进,“逶迤”“迢递”状路途曲折遥远,“傍隈隩”“陟陉岘”可见沿山边水涯、翻越岭峦的艰辛;“过涧”“登栈”动作连贯,“厉急”“陵缅”突出涉急流、临高险的动态,尽显行旅之劳。“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转向溪行描写,溪路因沙洲而曲折回转,诗人乘流随波,玩赏其间;“蘋萍”浮于深潭,“菰蒲”挺于浅滩,一“泛”一“冒”,以植物姿态暗示水势深浅,画面富有层次感。“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前两句写赏景动作,踮脚接取飞泉、攀枝摘取卷叶,细节中见对自然的亲近;后两句由景及人,联想《九歌》中山鬼形象,仿佛看见隐士身披薜荔、腰系女萝,虚实交织间流露对隐逸的向往。“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以“握兰”“折麻”典故,叹心意难寄的怅惘;转而议论,认为真心欣赏即美,不必深究世事真伪,观览美景可忘俗虑,一悟能遣烦忧,以玄理收束,虽稍显超脱,却见内心矛盾的自我疏解。
4. 作品点评
此诗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以赋为诗,结构严整,按行程顺序铺陈景物,兼具细腻描写与哲思议论。诗人善用多感官描写与虚实结合手法,将幽谷晨雾、溪涧流转等景致刻画得如临其境,结尾以玄言收束,虽稍显程式化,却体现了魏晋山水诗“景中含理”的典型特征,对后世山水诗创作影响深远。
# 末尾两句,说在静观佳景时,可以排除物虑,只须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一步,便可达到向郭所说的‘无所不遣’的境界了。又把清晨出游的现实的我(诗人),导往玄气絪蕴的玄学之途。
不详上海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叶笑雪《谢灵运诗选》
# 从强烈的抒情转向一种使个人感情客观化的哲理性结尾,是典型的道家态度。对谢灵运来说,山水原本是用来放纵感情的,然而其诗写到最后却远远避开,不再让自己充当抒情主体。这是因为他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用酷似道家的语言来作诗歌结尾的缘故。
不详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
上一篇:南北朝·徐陵《春情诗》
下一篇:南北朝·鲍令晖《钱唐苏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