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tián
dēng
hǎi
kǒu
pán
屿
shān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jǐng
liàn
chuán
tái
zhōu
yàn
gōng
niú
shān
kōng
yáo
chí
shí
huān
cóng
nián
yuàn
shēn
yóu
yuǎn
xīn
néng
tōng
bǎo
huān
kuàng
nǎi
shǒu
fēng
shú
yún
wèi
guān
hǎi
jiè
cháo
fēng
biàn
hóng
shuí
zhī
dōng
cǎi
líng
fǎng
仿
hán
pín
róng
áo
yóu
shā
zhǔ
yóu
yǎn
dān
shān
fēng

译文

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逐句剖析

"齐景恋遄台":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

# 遄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晏子春秋·外篇》:“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予遄台,梁丘据造焉。”可见齐景公对遄台情有独钟。,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周穆厌紫宫":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 紫宫:帝王宫殿。,厌:厌倦。,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

"牛山空洒涕":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

# 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之事。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日: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

"瑶池实欢悰":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 欢悰:欢乐。,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

"年迫愿岂申":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

# 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

"游远心能通":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 通:通达,舒畅。

"大宝不欢娱":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

# 大宝:指王位。典出《周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日位。”

"况乃守畿封":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 守畿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况乃:何况是。

"羁苦孰云慰":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

# 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羁苦:旅居边海的苦楚。

"观海藉朝风":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 观海藉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观海。《孔子家语》:“孔子曰: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莫辨洪波极":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

# 极:边际,尽头。,洪波:大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

"谁知大壑东":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 大壑:指海洋。语出《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依稀采菱歌":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

# 采菱歌:采菱人唱的歌。夏秋之际,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正是描写这一情景的。,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

"仿佛含颦容":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 含颦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故《庄子·天运篇》说西子病心而颦,美惊乡人,引得东施效颦。,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遨游碧沙渚":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

# 碧沙渚:为碧水浸绿的沙滩。,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

"游衍丹山峰":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 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正如《水经注》所描绘的那样:“赧壁霞举,红云秀天。”,游衍:与“邀游”义近。《诗·大雅·板》:“吴天日旦,及尔游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半部分运用典故,抒发对生命短暂的感叹。诗人欣赏周穆王游历山川的行为,对齐景公沉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表示不满,进而引出自己借着“行田”顺便出游的缘由。​诗的后半部分着重写景,远方大海的雄伟开阔景象让诗人感到惊奇与赞叹,隐约传来的越女采菱歌声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诗的最后两句表明,诗人的心愿便是游览山水景物,即便有思乡的情绪,也要靠游山玩水来排解。​这首诗大半篇幅都由对偶句构成,却没有显得呆板生硬、节奏迟缓的问题,体现出诗人在遣词造句和结构安排上的巧妙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景平元年(423年)夏季,诗人任职永嘉太守期间,借巡察农田的契机,登山望海。海天壮阔之景尽收眼底,长期驻守边地的烦闷,暂且得到慰藉,遂提笔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行旅诗。介绍诗人在“行田”途中登上海口盘屿山,借齐景公、周穆王的典故感慨生命短促,展现了对远游山川的向往,描绘出大海的辽阔、采菱歌的依稀,表达了面对壮景的惊异赞叹与心底泛起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巧用“齐景公恋遄台”“周穆王厌紫宫”典故。齐景公留恋遄台游乐,沉迷声色犬马;周穆王厌倦王宫,向往巡游山川。诗人借这两个典故,以齐景公反面事例、周穆王正面事例作比较,抒发对生命短促的慨叹,表明自己认同远游、厌弃沉迷享乐的人生态度,引出“行田”兼出游的行为,让情感与志向表达更含蓄且具历史感。对偶:“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牛山”对“瑶池”,是地名与传说仙境地名相对;“空洒涕”对“实欢悰”,“空”与“实”反义呼应,“洒涕”(哀伤)和“欢悰(欢乐)”情感对比。借对偶,将齐景公登牛山悲叹生命短暂的哀伤,与周穆王在瑶池游乐的欢乐对比,强化典故间反差,让诗意凝练、节奏整齐,助推对生命与游乐态度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八句全以议论开篇,清晰交代了此次出游的缘由。诗人通过对过往史事的评述,层层铺展,逐步引出自己的思绪。开篇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的事迹形成鲜明对比: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曾登上牛山为人生短暂而流涕叹息,可他用来弥补这种遗憾的方式,却是变本加厉地贪恋宫室犬马的享乐;周穆王为了追寻能让内心愉悦的乐事,乘坐八骏马车西行远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享相见的欢愉。齐景公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中,白白辜负了那一瞬间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诗中说“牛山空洒涕”;周穆王则在远游中获得了生命意义上的延伸,那才是精神层面真正的快乐,因此才有“瑶池实欢悰”的表述。这“空”与“实”的用词,巧妙地透露出作者的真实想法。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将笔触转向自身,进一步阐述心意。“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两句,感叹岁月流逝,自己的心愿难以实现,唯有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远游中,心胸才能豁然畅通。“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则说道: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国君,也无法摆脱岁月紧迫带来的愁苦,更何况像自己这样被贬谪到海边的失意之人呢!言外之意中,对远游的向往之情已然十分明显。诗的前八句,用笔非常工整细密:写齐景公的事迹时,将“遄台”和“牛山”并列,是因为这两处都在如今的山东淄博一带,地理位置相邻;写周穆王的事迹时,把“紫宫”和“瑶池”并举,由于二者原本都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意思相近。后四句虽然已经转入对自身境况的叙述,但在字面上,“年迫”还承接着齐景公牛山哭泣的事,“游远”仍关联着周穆王西游的事,“大宝”的含义则同时涵盖了两位君主。意境虽有转变,语言却仍有承接,从中能看出大谢诗歌“法密机圆”(方东树语)的特点。诗的后八句描绘了登临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羁苦”“观海”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盘屿山位于浙江乐清市西南五十里处,靠近海边,所以登上山就能观赏大海。而这次登临,原本是因为忍受不了客居他乡的寂寞,前来寻求慰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流连玩耍,这就为下文的虚拟描写埋下了伏笔。诗人描写景物,只用了“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两句,展现出大海的浩渺无边。这两句在突出大海辽阔无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它容纳百川的巨大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威严气势;而放在句首的“莫辨”“谁知”,又将诗人的惊异、赞叹之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诗人以开阔疏朗的笔法展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不仅贴合大海的磅礴性格,也让全诗到这里精神为之一振。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又在转眼间将实景转化为虚景。按说采菱曲是楚地的歌谣名称,“含颦容”则是从西施“病心而颦”的故事化用而来,这里借指越国女子,正如“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王融《采菱曲》)所描述的,这种楚地歌谣和越国歌声在大谢的诗中常常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谢灵运在《道路忆山中》一诗中写道:“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这几句诗完全可以作为本诗的注解。“依稀”“仿佛”这两个词已经明确表明这并非真实存在的景象,而诗人在眺望大海的时候,忽然仿佛听到乡音,看到故乡的人,正是因为思乡之情太过急切而产生的幻觉。这一妙笔,将主人公内心深沉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既然“羁苦”之情没能在观赏大海时得以释怀,那么就只能在继续远游中姑且排遣,诗的最后两句正是以对未来的展望来收束全诗。这部分诗歌通过虚实交替的笔法,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波澜,将他被苦闷逼迫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自然。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中,大半篇幅由对偶句构成,却毫无呆板迟缓之感。关键在于诗人构思精巧,并非仅聚焦某一联雕琢,而是把对偶融入全篇结构,注重句间承接呼应。比如开篇四句,表面是上下两联,实际用事上,第一、三句各述一事,第二、四句另叙一端,错落布局,避免了整齐划一的单调。五、六句虽为独立一联,却分别与前四句关联勾连,让诗意流转自然。“莫辨”之后,连续六个对偶句,又借句首不同词汇,划分为三组,这种形式变化与内容的虚实转换相契合,形式为表意服务,让对偶既具工整之美,又不失灵动流畅,使全诗结构严谨又富有节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与其一般的山水诗写法不同,起首便用典。同样是叹生命短促,诗人赞赏周穆王的远游山川,不满齐景公的声色犬马,于是引出自己“行田”兼出游。

不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绍文《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虞羲《咏霍将军北伐》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