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zhāi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浏览量:2
chūn
shì
xiē
chí
táng
kuàng
yōu
xún
cán
hóng
bèi
zhuì
chū
绿
qiǎn
shēn
yǎn
yǎng
juàn
fāng
ài
xīn
yīn
móu
chūn
wèi
jìng
xià
jiàn
qīn

译文

春天的景致一天天消逝,池塘边已难以寻觅那清幽之景。凋残的花朵被风吹落独自飘零而下,初生的绿叶深浅交错,层层叠叠。慵懒地躺卧在芳香的褥子上,渐渐感到疲倦,来回踱步,留恋欣赏着这刚刚形成的树阴。谋划着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却还没等尽情享受完,夏天的景物就突然地到来了。

逐句剖析

"春事日已歇":春天的景致一天天消逝,

# 日:一作时。

"池塘旷幽寻":池塘边已难以寻觅那清幽之景。

# 幽寻:寻幽探胜。此句意为“很久未去池塘游览了”。,旷:荒废。,池塘:即谢公池,在今温州市内。

"残红被独坠":凋残的花朵被风吹落独自飘零而下,

# 被:覆盖。,残红:落花。

"初绿杂浅深":初生的绿叶深浅交错,层层叠叠。

"偃仰倦芳褥":慵懒地躺卧在芳香的褥子上,渐渐感到疲倦,

# 芳褥:对被褥的美称。时诗人有疾,长期躺卧。,偃仰:躺卧。

"顾步爱新阴":来回踱步,留恋欣赏着这刚刚形成的树阴。

# 新阴:春夏之交新生枝叶逐渐茂密而形成的树荫。,爱:一作忧。,顾步:瞻顾徘徊。一作频步。

"谋春未及竟":谋划着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却还没等尽情享受完,

# 竟:完,终。,未:一作不。,谋春:谓寻求春景。

"夏物遽见侵":夏天的景物就突然地到来了。

# 遽:骤然。,夏物:夏天的景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书斋诗》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作之一。不过关于此诗作者也存在一定争议,《全唐诗》中记载唐代诗人崔护的《郡斋三月下旬作》与这首诗内容相同。这首诗描绘了谢灵运在担任永嘉太守期间的生活感受,彼时他沉醉于山水之间,对政事已无心关注。诗中通过烘托、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将诗人对山水的深深喜爱与陶醉之情,以及对繁杂政事的厌烦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语言清新自然、简洁质朴,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故而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赞赏和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了暮春时节,诗人在池塘边漫步寻幽的情景,通过描写残红独坠、初绿深浅的景色,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陶醉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其任永嘉太守时无心政事,醉心于山水之间的生活状态和闲适心境。

2. 分段赏析

“春事日已歇,池塘旷幽寻”:“春事日已歇”直接点明春天即将过去,时光匆匆。“池塘旷幽寻”描绘出池塘边原本的清幽之景如今已难以寻觅,给人一种空旷、寂寥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淡淡的忧愁基调。“残红被独坠,初绿杂浅深”:“残红被独坠”描绘了残花独自飘落的景象,“独”字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初绿杂浅深”则写出了新生绿意有浅有深交织在一起的情景,展现了春天向夏天过渡时独特的色彩变化,画面感十足。“偃仰倦芳褥,顾步爱新阴”:“偃仰倦芳褥”刻画了诗人慵懒地躺卧在芳香褥子上的情态,“倦”字体现出一种闲适又略带慵懒的生活状态。“顾步爱新阴”则表现出诗人环顾四周,喜爱新生树荫的情感,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谋春未及竟,夏物遽见侵”:“谋春未及竟”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住春天的愿望却未能实现,“未及竟”三个字充满了无奈。“夏物遽见侵”则写出了夏天景物突然闯入眼帘,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强化了时光匆匆、季节更迭的无奈与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吴均《咏雪》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石室山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