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shì
rén
·
·
qiū
zhì
dǎo
luó
wán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淹浏览量:2
qiū
zhì
dǎo
luó
wán
lèi
mǎn
wèi
néng
kāi
fēng
guāng
yuè
huá
wèi
shuí
lái
jié
méi
xiàng
zhū
wǎng
shì
qīng
tái
bìn
jiāng
chéng
bǎo
dài
jiǎn
cuī
xīn
ruò
hán
yān
fén
yūn
mǎn
zhōng
huái
怀

译文

秋天到了,我忙着捣洗罗纨,想起妻子满眼是泪,眼睛都无法睁开。秋风急急地闯进庭院门户,月光啊,你是为谁而来?紧锁眉头看室中全是蛛网,思绪万千,目光又落在那爬满地面的青苔上。鬓发犹如杂草般蓬乱,衣带逐渐宽缓也无心去收紧。怀中像包涵了一腔烟气,在我心中弥漫、萦绕,让我满心都是哀愁。

逐句剖析

"秋至捣罗纨":秋天到了,我忙着捣洗罗纨,

# 罗纨:一种丝织品。,捣:捶。捶平罗纨,以便裁制冬衣。

"泪满未能开":想起妻子满眼是泪,眼睛都无法睁开。

"风光肃入户":秋风急急地闯进庭院门户,

# 肃入:指进入。

"月华为谁来":月光啊,你是为谁而来?

# 月华:月光。

"结眉向蛛网":紧锁眉头看室中全是蛛网,

# 蛛网:蛛网。,结眉:意即紧锁眉头。

"沥思视青苔":思绪万千,目光又落在那爬满地面的青苔上。

# 沥思:积思。

"鬓局将成葆":鬓发犹如杂草般蓬乱,

# 葆:草茂盛的样子,草木丛生的样子。,鬓局:指鬓发卷曲蓬乱。

"带减不须摧":衣带逐渐宽缓也无心去收紧。

# 不须摧:指已自然减缩,无须再行摧折。,带减:指身体消瘦,衣带为之缩减。

"我心若涵烟":怀中像包涵了一腔烟气,

# 涵:一作函。

"葐蒀满中怀":在我心中弥漫、萦绕,让我满心都是哀愁。

# 葐蒀:烟气氤氲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悼室人·秋至捣罗纨》是南北朝诗人江淹所作的一首诗。围绕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展开,前四句借秋景与日常事物,抒发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内心悲恸。中间四句通过神态、外貌描写,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悼念之深。末尾两句诗人直言自己的心如同蕴含烟雾,悲伤如烟雾弥漫,充满整个胸怀。全诗语气平稳,虽无跌宕起伏的波澜,却凭借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满溢胸怀的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文学家

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早年孤贫好学,在仕途上不甚得志,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其诗幽深奇丽、长于拟古,以《杂体诗三十首》最为知名。赋以《恨赋》《别赋》较有名,文辞精美,情调悲凉凄婉。晚节才思减退,相传梦一丈夫向之索还五色笔,时称“江郎才尽”。今存《江文通集》辑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悼室人·秋至捣罗纨》是南北朝诗人江淹所作,用以深切悼念其亡妻刘氏。彼时,江淹身处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诗作大约成于其妻离世一年之际,即南朝宋元徽三年(475年)。从江淹文集中《伤内弟刘常侍》一诗,可推断出他的夫人姓刘。江淹与妻子伉俪情深,妻子的溘然长逝令他悲痛万分,遂作此组诗寄托哀思。这里的这首诗,便是这组悼亡诗中的第五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描绘了秋至之时,诗人面对成叠罗纨,因无人捣衣,触景生情,不禁潸然泪下,从而引发对与妻子生死永诀的巨大悲哀。诗中借秋风入户、月华空照之景,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由捣衣这一日常之事及亡妻,进而深入表达出作者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与悲痛之情。

2. 写作手法

象征:“结眉向蛛网,沥思视青苔”中“蛛网”在这里象征着诗人对妻子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之情。如同蛛网纵横交错、缠绕不休,诗人的思念也紧紧萦绕心头,难以消散。“青苔”所呈现出的布满庭院的荒芜、衰败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因妻子离世后的凄凉、落寞心境。青苔的蔓延生长,恰似诗人内心那无尽的哀伤在不断蔓延。比喻:“我心若涵烟,葐蒀满中怀”,其中“葐蒀”描绘的是烟气氤氲缭绕之态。在诗人的感受里,自己的心怀仿佛容纳了一团烟气,这团烟于胸中曲折盘绕、流转无常,不断地四处冲撞,一刻也不停息,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内心情绪如烟雾般纷繁复杂、难以平静。

3. 分段赏析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秋意袭来,气温渐凉,依循旧例,又到了添制新衣之时。罗与纨皆为丝织品,制衣前需先将其展开置于砧上,以杵捣之方可制衣。在古代诗作里,捣衣之景常被用于寄托妇女对远行亲人的思念,然而在此诗中,诗人却因无人捣衣,涌起与妻子生死永隔的深切悲恸。捣衣、制衣,向来是女子之事,若妻子尚在,此刻定会为此忙碌不停。可如今时令已至,妻子却已长辞于世。面对那成叠的罗纨,诗人不禁再度潸然泪下,帛匹上早已浸满泪水,而他仍神情怅然,久久伫立。“未能”二字,生动展现出诗人内心从最初的酸痛,已逐渐陷入麻木之态,他既无力,更不忍打开那承载着往昔回忆的帛匹。此二句由捣衣之事,自然过渡到对亡妻的追思,进而引发出深沉情感,饱含着作者对亡妻的无尽眷恋与哀伤。“风光肃入户,月华为谁来。”秋风凛冽,裹挟着肃杀之气,匆匆闯进庭院,惊扰了正独自沉浸在哀伤思绪中的诗人。与此同时,那皎洁的月华,也在这不经意间悄然洒落。一句“月华”,暗暗透露着诗人已独自伫立良久,直至夜幕深沉,看似平淡的表述,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月华,本是自然之物,并无情感可言。然而此刻,满心悲恸的诗人却赋予了它情感,认定它应知晓人间的喜乐与哀愁。可如今,妻子已然离去,世间的一切于诗人而言都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在这痛苦的心境下,诗人不禁对月华发出质问:妻子已不在,你这般清辉遍洒,究竟是为谁而来?在他心中,妻子的离世,仿佛让世间万物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月华也不例外。此句看似有悖常理,却恰恰真切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难以言说的悲痛与绝望。“结眉向蛛网,沥思视青苔”,映入眼帘的,是室内布满的蛛网,院内爬满的青苔,一片荒芜凄凉之象。这情景,一方面揭示了妻子离世后,家中无人操持家务的清冷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爱妻的离去让诗人意兴阑珊,对万事都丧失了关心的热情。在这里,“蛛网”与“青苔”并非单纯的环境描写,更具象征意义。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恰似那缠绕的蛛网,紧紧束缚心头,千丝万缕,难以解开;而青苔肆意蔓延所呈现出的衰败与凄凉,正是他此刻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这两句诗巧妙地将有形的蛛网、青苔与无形的心理活动相融合,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结眉”,即眉头紧锁,“结”字与蛛网巧妙呼应,足见构思之精巧;“沥思”一词更是神来之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那无尽的哀思,仿佛是从心灵深处缓缓流淌而出,每一滴都凝聚着他对妻子深切且全身心的爱。这两句诗用笔奇巧,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充分彰显了江淹卓越的才思与深厚的文学造诣。“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诗人的鬓发已然如杂草般蓬乱卷曲,身形也日益消瘦,致使衣带愈发宽松,可他却丝毫没有心思去整理收紧。这两句生动勾勒出诗人的形象,透过文字,读者仿佛能真切目睹其形容憔悴、瘦骨嶙峋的模样。亲人的离去,让诗人沉浸在痛苦的深渊,对自身的仪容乃至健康都全然无心顾及,足见其内心的悲痛是何等沉重。“我心若涵烟,葐蒀满中怀”,“葐蒀”描绘的是烟气缭绕、氤氲弥漫之态。此刻的诗人,只觉心中犹如容纳了一团烟气,这团烟在胸膛里曲折盘绕、肆意流动、四处冲撞,一刻也不停歇。诗人以“葐蒀”的烟气作比,将自己那缠绵悱恻、无处不在的哀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手法精妙绝伦,能让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的语气平和舒缓,行文间不见跌宕起伏的波澜。然而,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却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那溢满胸怀的哀伤。江淹诗作中的抒情风格大多类此,并非以激烈慷慨的情感喷发来打动读者,而是凭借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形成一种持久蕴藉的感染力,于无声处触动人心,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是为悼念亡妻而作,前几首中作者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组诗的最后一首,情调上与前面九首有所不同,诗的开头写到娥皇和女英两位神女,“佳人”指亡妻,诗人希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亡妻的魂魄能够返回故居,与自己重逢。这是诗人的期望,也寄托了对爱妻亡灵的深情祝愿。

深圳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建忠《思念诗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拟古诗》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赠傅都曹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