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zhāo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朓浏览量:2
shuò
fēng
chuī
fēi
xiāo
tiáo
jiāng
shàng
lái
bǎi
cháng
guàn
jiǔ
chéng
tái
kōng
méng
sǎn
màn
qīng
āi
píng
míng
zhèn
zuò
chóng
mén
yóu
wèi
kāi
ěr
zàn
rǎo
huái
怀
xìn
yōu
zāi
xiāng
shǒu
chéng
liú
wèi
sāi
dòng
jiān
suì
duō
pái
huái
fāng
tóng
zhàn
shèng
zhě
jiǎn
běi
shān
lái

译文

北风吹来了飞洒的雨点,一股萧杀之气从江面上迎面扑来。风雨自远而近,台观都已淋在大雨之中。雨渐渐转小,好似雾气弥漫,散漫的飘在空中仿佛尘埃。清晨起来整衣而坐等待上朝,但宫门还没有开。暂时避免耳目的烦扰,悠然自得地像是离开现实世界。隐居时想要出仕一展抱负,临到做官时又怕仕途艰险。出处进退不能两全其美,出仕或归隐,徘徊不定。结果归隐的思想战胜出仕的念头,还是到山里去耕地吧。

逐句剖析

"朔风吹飞雨":北风吹来了飞洒的雨点,

# 朔风吹飞雨:“朔风”两句:这两句是说,连风带雨从江面上吹洒过来了。朔风:北风。

"萧条江上来":一股萧杀之气从江面上迎面扑来。

# 萧条:冷落。

"既洒百常观":风雨自远而近,

# 既洒百常观:“既洒”两句:这两句是说,风雨自远而近,台观都已淋在大雨之中。白常观:本是汉代的台观名,这里代指眼前的一般的观。

"复集九成台":台观都已淋在大雨之中。

# 九成台:古台名,这里也是借指一般的台。

"空濛如薄雾":雨渐渐转小,好似雾气弥漫,

# 空濛如薄雾:“空濛”两句:这两句是说,雨渐渐细了,看去就象薄雾轻埃,茫茫一片。空濛:雾气迷漫的样子。

"散漫似轻埃":散漫的飘在空中仿佛尘埃。

"平明振衣坐":清晨起来整衣而坐等待上朝,

# 平明振衣坐:平明”两句:这两句是说,清晨起来整衣而坐(等待上朝),但宫门还没有开。平明,清晨。振衣,抖衣,穿衣时抖掉尘垢。

"重门犹未开":但宫门还没有开。

# 重门:指的是宫门。

"耳目暂无扰":暂时避免耳目的烦扰,

# 耳目暂无扰:耳目”两句:这两句是说,(由于宫门未开)便可暂时避免耳目的烦扰,而悠然自得地象是离开现实世界。

"怀古信悠哉":悠然自得地像是离开现实世界。

# 悠哉:欣然自得的样子。,信:实在。

"戢翼希骧首":隐居时想要出仕一展抱负,

# 戢翼希骧首:戢翼”两句:这两句是说,隐居时想要出仕;而临到做官时又怕仕途艰险。戢翼:即敛翼不飞,比喻隐居。骧首:马首上举,比喻出仕。传说黄河里的大鱼游到龙门,如能溯游上去,便化而为龙;如不能上去,便曝鳃而止。比喻仕途艰难。

"乘流畏曝鳃":临到做官时又怕仕途艰险。

"动息无兼遂":出处进退不能两全其美,出仕或归隐,

# 动息无兼遂:动息”两句:这两句是说,出处进退不能两全其美,出仕或归隐,徘徊不定。动息,即出处进退,做官和归隐。遂,如意。

"歧路多徘徊":徘徊不定。

"方同战胜者":结果归隐的思想战胜出仕的念头,

# 方同战胜者:“战胜”两句:这两句是说,归隐和做官两种思想变战于胸中,结果归隐的思想战胜了,还是到山里去耕地吧。战胜,指隐居的思想战胜出仕的念头。

"去翦北山莱":还是到山里去耕地吧。

# 北山莱:《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莱:草。,翦:一作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朝雨》是南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开篇描绘了一幅朔风呼啸、飞雨萧瑟的江上晨景图,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接着诗人细致刻画了雨洒楼台、空濛如雾的景象,展现出高超的写景技巧。随后叙述了清晨诗人振衣而坐、静听怀古的情景,体现出其内心的宁静与对历史的思索。结尾则表明诗人渴望像古代隐士一样,摆脱尘世纷扰,追求高洁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谢朓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谢朓一生常怀才不遇,其愤懑之情每每流露于诗中,如“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和江丞北戍琅邪城》)、“霸池不可别,伊川难再违”(《休沐重还道中》)。然而,当他沉醉于清丽明净的自然山水之间时,功名事业之心便不再那般强烈急切,归隐之意绪油然而生。入隐与出仕这一矛盾,于谢朓心中始终凸显。或隐晦、或显豁地,皆反映于他的诗作里。这首《观朝雨》便是此心态生动且典型的映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雨雪的五言古诗,诗人通过描绘朔风飞雨的景象以及自身晨起时的所见所感,以景衬情,借典抒怀,表达了在人生道路上进退两难的徘徊心境以及渴望摆脱困境、归隐田园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中“战胜者”典出《淮南子》:子夏出外,见富贵之乐便心生艳羡;归来,又觉先王之道值得尊崇。两种念头在他心中交战,致使他面容消瘦。最终,先王之道占了上风,他内心平静祥和,人也跟着丰腴起来。“北山莱”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其中“北山有莱”的“莱”,即为草。诗人借此表明心志,自己定会怀着归隐林泉的坚定信念,前往北山,刈草垦荒、耕地种田,自此远离尘世喧嚣,开启恬淡的田园生活。情景交融:“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此句中,“朔风”点明寒冷、凛冽的风,“吹飞雨”描绘出风雨交加的动态画面,“萧条”一词不仅写出了风雨中江上景色的冷落、凄凉,更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感感受。诗人将自己内心的孤寂、惆怅等情绪,通过对风雨交加下江上萧条景象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此句是描绘秋日清晨的远景。“朔风”点明寒冷北风,营造出萧瑟氛围。“吹飞雨”生动展现风雨交加动态场景,“飞”字赋予雨灵动之感,仿佛被风裹挟着急速而来。“萧条”一词不仅描绘出风雨中景象的冷落寂寥,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江上来”明确风雨来源方向,让读者仿佛看到风雨从江面汹涌而来的画面,为全诗奠定清冷、孤寂的基调,也暗示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惆怅。​“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既……复……”的句式强调雨的范围之广。“百常观”和“九成台”应是当时江边知名建筑,诗人选取这两个地点,暗示雨势蔓延至城市重要景观之处。“洒”和“集”两个动词精准描绘出雨的不同状态,“洒”体现雨的细密、轻柔,“集”则突出雨的密集、汇聚。通过描写雨落在这些高大建筑上,进一步渲染出秋雨的磅礴气势,同时也展现出城市在雨中的朦胧景象,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此句从视觉角度细致描绘秋雨的形态。“空濛”形容雨景模糊、迷茫的样子,“如薄雾”运用比喻手法,将秋雨比作轻薄的雾气,生动形象地写出雨丝在空气中弥漫、飘荡的状态,给人一种朦胧、缥缈的美感。“散漫”表示分散、不集中,“似轻埃”把雨比作轻微的尘埃,强调雨的细碎和飘洒。这两个比喻不仅精准地刻画出秋雨的特点,还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雨的轻柔与细腻。​​“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平明”点明时间是清晨,“振衣”这一动作体现出诗人整理衣衫,准备迎接新一天的状态,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与从容。“坐”字则进一步强调诗人的静态,与外界的雨景形成对比。“重门犹未开”描绘出周围环境的寂静和冷清,重重门户都还未开启,暗示时间尚早,也增添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此句通过对诗人自身动作和环境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生活场景,反映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平静与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耳目暂无扰”表明此时诗人没有外界的干扰,身心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暂无扰”强调这种宁静是暂时的,也为后文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怀古信悠哉”则点明诗人在宁静中开始沉浸在对历史的遐想之中。“悠哉”一词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他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追思中。此句展现出诗人在特定环境下内心状态的转变,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过渡到对历史文化的思索,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戢翼”指收起翅膀,“希骧首”表示希望昂首奋进,这里诗人以鸟自喻,表达自己内心渴望有所作为却又有所顾虑的矛盾心理。“乘流”指顺流而行,“曝鳃”典出《后汉书·郡国志》,比喻处境困厄。此句表明诗人在人生道路上如同顺流而下的船只,既希望积极进取,又害怕遭遇挫折和困境,体现出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谨慎和担忧。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未来的迷茫。​​“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动息”指行动和休息,“无兼遂”表示无法同时兼顾,反映出诗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无奈。“歧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和困境,“多徘徊”则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面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时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状态。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既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又渴望归隐田园,这种两难的境地让他陷入深深的思索和挣扎之中,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战胜者”在这里可理解为能够克制欲望、战胜自我的人。“翦北山莱”中“翦”有除去之意,“北山莱”指北山的杂草,象征着世俗的纷扰和杂念。此句表明诗人决心像战胜自我的人一样,摆脱尘世的羁绊,归隐山林,去过一种清静、淡泊的生活。这既是对前文内心矛盾的一种解脱,也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体现出他在经历内心的挣扎后,最终选择走向归隐之路的坚定信念,使诗歌在情感上达到一种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十六)》

下一篇:南北朝·阴铿《咏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