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促织鸣":寂静的秋夜,蟋蟀在尽情鸣叫,
# 促织:蟋蟀。
"南邻捣衣急":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
#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思君隔九重":思念的人啊相隔千里远,
# 九重:泛指多层。这里指遥远。
"夜夜空伫立":我夜夜独自伫立空愁苦。
"北窓轻幔垂":北窗轻纱帘低垂,
# 窓:同“窗”。
"西户月光入":西边月光悄悄入室来。
"何知白露下":不知不觉露水已沾湿台阶,
"坐视阶前湿":惊觉时才知秋露已降。
"谁能长分居":谁能忍受这长久的分离,
"秋尽冬复及":秋去冬来,寒意渐深。
南朝齐诗人,永明诗体代表人物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与同族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因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故称谢宣城、谢吏部。后卷入废立的政治斗争中,遭人诬陷,死于狱中。谢脁是永明诗体的代表诗人,与沈约、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他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俊,善于熔裁,圆美流转,平仄协调,对偶工整。谢脁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著有《谢宣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此诗描写了思妇独守空房、夜夜伫立凝望的孤寂场景,直抒对征夫远戍、夫妻分离的深切痛楚,既表达了对征战的控诉,也流露出对重逢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起兴:“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托物起兴,通过秋夜蟋蟀的鸣叫与邻家急促的捣衣声,既点明时令特征,又以声衬寂,暗示思妇独守空房的孤寂心境。景物描写:“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描写“促织”(蟋蟀)的鸣叫和“捣衣声”的急促,“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营造出清冷、静谧的氛围,“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既写出秋夜的凉意,又暗示她因思念而凝神伫立,进一步点明了女子的专注与哀愁。反问:“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运用反问,直接质问分离的残酷,将思妇的痛苦推向顶点,也让读者感受到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奈与悲怆。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选取“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两个典型秋日意象——促织鸣叫暗示秋寒将临,捣衣声里藏着为远方征人准备寒衣的辛劳。诗人借这些日常物象起兴,自然引出深闺女子对长期分离的丈夫的绵长思念。中间两句直抒胸臆:“思君隔九重”道尽相见无期的怅惘,“唯有梦中才能一见”则将思念推向极致;然而梦醒后的空落更添哀伤,以至于整夜难眠,只能“夜夜空伫立”,在孤寂中苦捱时光。“北窓轻幔垂”诗中虽仅提及“南邻”“北窗”“西户”三个方位,却隐含“东墙”之位,共同勾勒出空房四壁的孤寂场景。女子依窗凝望北方,轻薄的帘幕却阻隔了万里之外的亲人,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煎熬,唯有无尽的思念能诉说。“西户月光入”一句以景写时,尤为精妙。“入”字细腻刻画出圆月西沉、长夜过半的静谧时刻,而思妇因心系夫君难以入眠,更显其寂寞难捱的心境。在“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的秋夜,女子久久伫立窗前。忽觉罗衣湿润,方知夜露已侵;抬头望去,透过窗纱隐约看见湿漉的台阶泛着微光。“何知”二字暗含突觉之意,将思妇沉浸思念、浑然不觉环境变化的痴态刻画得生动真实,也更深刻地反映出多年战乱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创伤。诗人借秋夜思妇的哀婉,含蓄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因战乱长期分离的百姓的深切同情。“谁能长分居”,以反问收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分离制度的控诉。“谁能”二字饱含愤懑,质问中透露出对团聚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力。“秋尽冬复及”,以季节更迭作结,暗示分离的漫长与煎熬。秋去冬来,寒意渐深,而相思之苦却无止息,余韵悠长。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阊阖篇》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答谢谘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