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曹操浏览量:2
běi
shàng
tài
háng
shān
jiān
zāi
wēi
wēi
yáng
cháng
bǎn
chē
lún
wéi
zhī
cuī
shù
xiāo
běi
fēng
shēng
zhèng
bēi
xióng
duì
dūn
bào
jiā
shǎo
rén
mín
xuě
luò
fēi
fēi
yán
jǐng
cháng
tàn
yuǎn
xíng
duō
suǒ
huái
怀
xīn
dōng
guī
shuǐ
shēn
qiáo
liáng
jué
zhōng
zhèng
pái
huái
huò
shī
宿
xíng
xíng
yuǎn
rén
tóng
shí
dàn
náng
xíng
xīn
bīng
chí
zuò
bēi
dōng
shān
shī
yōu
yōu
shǐ
使
āi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行路艰险!羊肠坂路曲折盘旋,一路颠簸车轮断。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声声悲凄。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溪谷荒凉人烟稀少,大雪纷纷漫天飘洒!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水深桥断难前进,行至中途徘徊不前。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走啊走啊已远行多日,人疲马乏又渴又饥。挑着行囊边走边拾柴,凿冰煮粥充饥肠。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逐句剖析

"北上太行山":北征登上太行山,

#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艰哉何巍巍":山高岭峻行路艰险!

# 巍巍:高耸的样子。,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

"羊肠坂诘屈":羊肠坂路曲折盘旋,

# 诘屈:曲折盘旋。,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

"车轮为之摧":一路颠簸车轮断。

# 摧:毁坏、折断。

"树木何萧瑟":风吹树木声萧萧,

"北风声正悲":北风呼啸声声悲凄。

"熊罴对我蹲":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

# 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虎豹夹路啼":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少人民":溪谷荒凉人烟稀少,

#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雪落何霏霏":大雪纷纷漫天飘洒!

# 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长叹息":抬头远望长声叹息,

#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远行多所怀":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 怀:怀恋,心事。

"我心何怫郁":我心郁郁多么愁闷,

# 怫郁:愁闷不安。

"思欲一东归":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 一东归: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水深桥断难前进,

# 绝:断。

"中路正徘徊":行至中途徘徊不前。

# 中路:中途。

"迷惑失故路":行军迷路失方向,

"薄暮无宿栖":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 薄暮:黄昏。

"行行日已远":走啊走啊已远行多日,

"人马同时饥":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囊行取薪":挑着行囊边走边拾柴,

# 行取薪:边走边拾柴。,担囊:挑着行李。

"斧冰持作糜":凿冰煮粥充饥肠。

# 糜:稀粥。,斧冰:以斧凿冰取水。

"悲彼《东山》诗":想起那篇《东山》诗,

# 《东山》:《诗经》篇名。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

"悠悠使我哀":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 哀:《类聚》作悲。乐府云。右一曲本辞。《文选》二十七。《乐府诗集》三十三作魏文帝作。《诗纪》十一。又《文选》二十六迎大驾诗注引一句。二十七王明君词注引饥一韵。《类聚》四十一作魏文帝诗。引巍、摧、悲、霏、糜、悲六韵。《初学记》二十六引饥、糜二韵。《白帖》三引首句及摧一韵。逯案。《诗纪》不载后篇。今据乐府补入。,使:一作令。,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苦寒行》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征讨高干时所作的一首乐府诗,萧统将其选入《昭明文选·卷二十七》乐府类。诗中生动描绘了冰天雪地中的艰苦自然景象,既流露出厌战情绪与对士卒的体恤之情,更主要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满怀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此诗前四句以白描写景,突出攀登太行山路的艰险难行;第五至第十句借助景物烘托诗人内心的凄凉、悲哀、惊惧、沉重与冷寂压抑之情;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充满叹息、忧郁与思归之意;第十五句至第二十四句,以白描叙述的手法展现行军途中生活的艰苦情形。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苍凉悲壮、沉郁浑厚,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苦寒行》是曹操所作,这首诗作于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是曹操亲征高干途中在鞍马间创作的。高干身为袁绍外甥,任职并州牧,隶属袁绍麾下。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他因畏惧曹操武力而投降,翌年却趁曹操北征乌桓之际反叛,占据壶关口。为平定北方、根除袁绍残余势力,曹操不顾连年征战的疲惫,顶着北方冬春的寒风,翻越险峻的太行山,率军北上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军旅诗。诗歌描绘了征讨高干时冰天雪地的艰险行军场景,既流露出厌战情绪与对士卒的体恤,更体现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直接倾诉内心的抑郁与归乡之念,不掩饰对行军艰辛的感慨,如陈祚明所言“本无泛语,根在性情”,体现曹操坦率性格,亦含对士卒的体恤。白描:“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以质朴语言勾勒将士取薪凿冰煮粥的场景,无华丽修饰,如实再现行军苦状,细节真实动人,尽显生活气息。烘托:“车轮为之摧”,通过写车轮都被崎岖山路损坏,从侧面烘托出太行山道路的险峻难行。以车轮受损这一结果,强化山路之“艰”,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行军途中的重重困难。借景抒情:“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树木萧条、北风吹响,诗人借这种凄凉景色,表达内心的悲伤。“溪谷少人民”,看到山谷里没什么人,借眼前荒凉景象,抒发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行军途中的愁绪。叠字:“巍巍”状太行山高耸,“霏霏”摹雪势连绵,叠字增强语言节奏感,既绘形绘态,又强化环境的压抑感,与行军心境相呼应。用典:“悲彼东山诗”化用《诗经・东山》,典中写周公东征三年后,士卒归途中见家园荒芜(“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诗中以“溪谷少人民”的荒景与之呼应,既借典表达对征人返乡不得的同情,又以周公自比,含蓄表露“奉事周室”、平定天下的志向,如《短歌行》“周公吐哺”之意。多感官描写:“树木何萧瑟,雪落何霏霏”从视觉角度描绘树木凋零、大雪纷飞的阴凄景象;“北风声正悲”以听觉写北风呼啸的悲凉,将风声拟人化,融入主观情感;“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则通过视觉(熊罴蹲伏之态)与听觉(虎豹啼叫之声)结合,渲染行路时的惊悚氛围。多种感官交织,使苦寒环境真实可感,既烘托行军之艰,又强化诗人内心的压抑与悲怆。

3. 分段赏析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两句以直叙手法开篇,点明行军方向与目的地。“北上”明确从邺城至壶关的军事路线,暗含旌旗招展、大军开拔的壮阔画面。“巍巍”叠用,生动展现出太行山高耸入云的模样,就像一堵巨大的墙挡住去路,让人感觉这座山虽然近在眼前,却难以攀登跨越。这是从仰望的角度来写山。“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前句平视聚焦太行山的羊肠小道,“羊肠”喻其狭窄,“诘屈”状其盘旋,勾勒山路崎岖形态。后句“车轮为之摧”从侧面烘托,以车轮损毁的结果印证山路艰难,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文中说“写山写坡是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是感慨、是烘托”,此二句通过虚实手法,既展现山路客观形态,又以车轮受损的夸张表达,强化行军阻碍。“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诗人用多感官描写营造阴森环境。“树木萧瑟”从视觉写树木凋零,“北风声悲”从听觉将风拟人化,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绪。“熊罴对我蹲”从视觉刻画熊罴蓄势待发之态,“虎豹夹路啼”从听觉以凄厉叫声加剧紧张,“夹路”凸显野兽环绕的绝境。这四句通过感官描写,将行军险恶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两句绘自然景象兼反映社会现实。“溪谷”本应有人烟,却以“少人民”写其荒凉,折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使百姓流离的惨状。“雪落何霏霏”渲染环境恶劣,大雪纷飞加剧行军艰难,与“少人民”呼应,烘托社会凋敝凄凉。“少”与后文“无宿栖”的“无”照应,展现社会凄惨现实,流露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四句直抒胸臆。“延颈长叹息”以动作写诗人行军中的疲惫无奈,“远行多所怀”点明思虑繁多。“思欲一东归”直白表达归乡之念,身为统帅公开表露思归,一反常规。文中说从这毫不掩饰的言语中,可见诗人坦率的性格。陈祚明评价曹操诗“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此句正是其坦率性情的体现,真实情感更易引发士卒共鸣。“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诗人以白描铺陈行军困境。“水深桥梁绝”写水路阻断,“中路徘徊”绘进退两难;“迷惑失故路”写迷路慌乱,“薄暮无宿栖”点明无处安身。“人马同时饥”强调行程漫长与物资匮乏,“担囊取薪,斧冰作糜”以生活细节,展现将士砍柴凿冰煮食的艰辛。文中称此情景“真切动人,感同身受”,这些描写如写实画卷,展开行军艰难,坐实“艰哉”感叹。“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此句用典,出自《诗经·东山》。《东山》写周公东征后士卒归途中的歌唱,氛围悲凉,反映战争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等描写与曹操所见相似,引发共鸣,勾起他对征战士卒的关怀。旧说《东山》与周公相关,此处自比周公,与《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呼应。文中指出这一用典将个人思归升华为对士卒命运的关怀与对天下安定的责任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若仅停留在描写行军艰险、表达思归之情上,则显得平淡无奇。其高妙之处在于诗人将自身征途之苦与士卒思归之情、广大人民的苦难融为一体,并将个人理想抱负与周公事业相联系,拓展了内涵,升华了主题,因此具有强烈感染力与持久生命力。作为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诗篇,它记述了曹操征讨高干的行军之苦,抒发了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战乱频仍的社会生活,内容具有诗史般的文献价值。在艺术表现上,此诗独具魅力:一是结构严谨,章法有序,叙事、写景、抒情交替出现,所叙之事清晰、所写之景生动、所抒之情深切;二是语言古朴率真,风格慷慨悲凉,不用华藻,以寻常之语直书悲凉之事、直抒慷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右晋乐奏魏武帝“北上太行山”,备言冰雪溪谷之苦。或谓《北上行》,盖因魏武帝作此词,今人效之。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 间读本集,《苦寒》、《猛虎》、《短歌》、《对酒》,乐府称绝。

明张溥《魏武帝集题辞》

# 《苦寒行》不过从军之作,而取境阔远……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可谓千古诗人第一祖。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凡诗人写寒,自有一应写寒物……此诗未写风雪,先写太行之险,所谓骇不存之地,进退两难,则寒无可避,方是苦也。然于太行山上,拈出“北上”二字者,魏武欲以周公自拟,为下文东归暗伏线索耳。……此诗极写寒苦,原是收拾军士之心,却把自己生平心事写出……呜呼!当此徘徊中道,欲求一夕之栖宿而莫能,况乃如《东山》之诗云云哉?此所谓喟然而悲。

清吴淇《六朝选注定论》卷五

# 纯好。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七)》

下一篇:魏晋·繁钦《定情诗》

猜你喜欢